藝術造詣
盡管辛納屈從未係統地學習過識譜,但他對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理解力,並且從小就非常努力地提升自己在音樂各方麵的能力。演出時,辛納屈能夠“仔細地按照樂譜上排列的音符模式和組合”來演奏,並能根據自己的耳朵辨別半音的差異,在樂譜上做標記。
格拉納塔指出,一些技藝精湛的古典音樂家很快就注意到了辛納屈的音樂天賦,並稱讚他擁有“第六感”,這種天賦“在辨別樂隊中的錯誤音符和聲音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辛納屈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他經常要求在音樂中加入古典樂的元素,其靈感來源於普契尼和印象派大師等作曲家。他個人最喜歡的作曲家是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辛納屈堅持要與樂隊一起現場錄音,因為在音樂家的環繞下進行現場表演能給他帶來一種 “特殊的感覺” 。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辛納屈對音樂的理解已經非常深刻,在聽到亞曆克·懷爾德的一些弦樂和木管樂器作品的錄音後,他成為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六首懷爾德作品的指揮。懷爾德認為這些作品是他過去和現在所有作品中最優秀的演繹和錄音之一 。評論家吉恩·李斯(Gene Lees)是一位作詞家,也是喬賓(Jobim)曲調《這快樂的瘋狂》(This Happy Madness)的作詞人。當他聽到弗蘭克·辛納屈在專輯《辛納屈與夥伴們》(Sinatra & Company,1971)中演唱的這首歌時,他感到非常驚訝,認為辛納屈完美地演繹了這首歌的歌詞。
聲樂教練約翰·奎因蘭John Quinlan對弗蘭克·辛納屈的音域印象深刻,他評價道:“他的音域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廣。他能用全音唱到高音B,而且根本不需要麥克風。” 作為一名歌手,辛納屈早期主要受平·克勞斯貝的影響,但後來他認為托尼·貝內特Tony Bennett是“業內最優秀的歌手”。 貝內特本人也稱讚辛納屈“將親密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納爾遜·裏德爾認為辛納屈的音域 “相當寬廣” , 他評價道: “他的高音區音色尖銳而有力,中音區音色柔和抒情,低音區音色溫柔細膩。他的嗓音極具魅力,整體帶有性感的韻味。他所做的一切都帶有性感的意味。”
盡管弗蘭克·辛納屈有著濃重的澤西口音,但當他唱歌時,口音卻幾乎難以察覺。 據理查德·舒勒Richard Schuller所說,辛納屈唱歌時咬字清晰,發音“一絲不苟”。辛納屈的節奏感無可挑剔,查爾斯·L·格拉納塔Charles L.Granata認為,這使他能夠“玩味旋律的節奏,為歌詞的演繹注入了極大的激情”。 湯米·多爾西觀察到,辛納屈“能一口氣演奏一個樂句,仿佛無需換氣,持續八、十,甚至十六小節”。多爾西憑借其在長號演奏中卓越的氣息控製能力,對辛納屈的演唱技巧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辛納屈經常遊泳,並在水下屏住呼吸,思考歌詞,以增強呼吸能力。
像納爾遜·裏德爾Nelson Riddle和安東尼·範佐Anthony Fanzo這樣的編曲家都認為弗蘭克·辛納屈是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斷地鞭策自己和周圍的人,並表示由於辛納屈喜怒無常、難以捉摸,合作者們都對他感到不安。
格拉納塔評論說,辛納屈對完美的執著近乎狂熱,以至於人們開始懷疑他究竟是真心關心音樂,還是在炫耀自己對別人的掌控力。如果辛納屈覺得某天自己的嗓音狀態不好,他隻需唱幾個音符就能察覺,然後就會把錄音推遲到第二天,但仍然會支付樂手們的工資。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出,弗蘭克·辛納屈厭倦了演唱某些固定的歌曲,他一直在尋找有才華的新詞曲作者和作曲家合作。一旦找到心儀的合作者,辛納屈便積極尋求與他們盡可能多地合作,並與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朋友。多年來,他錄製了薩米·卡恩Sammy Cahn創作的87首歌曲,其中24首由朱爾·斯泰恩Jule Styne作曲,43首由吉米·範·休森Jimmy Van Heusen作曲。卡恩和斯泰恩的合作關係從1942年持續到1954年,之後範·休森接替他成為辛納屈的主要作曲家。
與許多同時代歌手不同,辛納屈堅持對錄音的編曲和節奏擁有直接的意見。他會花幾周時間思考自己想要錄製的歌曲,並且會為每首歌選定一位合適的編曲人選。芭芭拉·辛納屈指出,辛納屈幾乎總會在每首歌結束後感謝詞曲作者,並且經常會向觀眾評論,例如 “這難道不是一首優美的民謠嗎?” 或者“你不覺得這是一首最美妙的情歌嗎?”,語氣中帶著“孩子般的喜悅”。她表示,每場演出結束後,辛納屈都會“興高采烈、充滿活力,演出後的興奮狀態會持續幾個小時,他會靜靜地回味剛剛表演的每一個音符。”
1953年秋天,辛納屈與加德納的分手對他演唱的歌曲類型和嗓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辛納屈開始用一些帶有 “憂鬱沉思” 的歌曲來撫慰自己,例如《我真是個傻瓜才會想要你》(I'm a Fool to Want You)、《別擔心我》(Don't Worry 'Bout Me)、《我唯一的愛》(My One and Only Love)和《世上再無另一個你》(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裏德爾認為這直接受到了艾娃·加德納的影響。
拉爾評論說,新的辛納屈“不再是四十年代那個溫柔的少年情歌歌手。他聲音中的脆弱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成熟男人的喜怒哀樂。”作家格拉納塔認為辛納屈是“錄音藝術大師”,並指出他在錄音室的工作“使他從其他才華橫溢的歌手中脫穎而出”。辛納屈一生錄製了超過1000首歌曲。錄音過程通常持續三個小時。然而,辛納屈總會事先至少花一個小時在鋼琴前練習發聲,然後再與樂隊進行簡短的排練,以確保音響效果的平衡。
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時期,辛納屈使用RCA Type 44麥克風,格拉納塔將其描述為“老式麥克風,與辛納屈在20世紀40年代的低吟淺唱形象緊密相關”。 在國會唱片公司,他使用紐曼U 47麥克風,這是一款“超靈敏”麥克風,能更好地捕捉他聲音的音色和音調。
20世紀50年代,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辛納屈的事業發展。一張12英寸的LP唱片最多可以容納16首歌曲,這使得弗蘭克·辛納屈能夠以小說式的敘事手法來創作歌曲,將每首曲目都變成一個章節,通過構建和對比不同的情緒來闡明一個更大的主題。桑托皮特羅寫道,在20世紀50年代以及6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 “辛納屈的每一張LP唱片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傑作,無論是快節奏的歌曲、深情款款的情歌還是搖擺樂。一張接一張,這些精彩的概念專輯重新定義了流行聲樂藝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