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又“furlough”了。在中國學英語很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這個英語單詞,所以第一次見到它時,感覺非常生僻。後來發現這個詞每隔幾年就會蹦出來一次,蹭蹭熱度,然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Furlough這個原本隻出現在詞典角落或軍隊文件中的詞,最近幾天又在在美國各大媒體的標題裏頻頻出現了。原因很簡單,政府又關門了。每一次預算僵局,這個帶有古老氣息的單詞就被重新喚醒,成為成千上萬聯邦雇員心中最沉重的現實。
Furlough這次詞兩個音節(fur·low),重音在第一音節。這個詞源自荷蘭語 verlof,意為“許可”“準假”。十七世紀傳入英語後,多指軍人的休假,是經上級同意的離崗。那個時代的休假往往象征恩典,是權力結構中的一種寬容。但語言的命運,往往隨製度而變。到了現代美國,這個詞被製度化地用於另一種特有的假期:政府停擺時,雇員被迫“停薪休假”。此時的 furlough 不再是溫柔的許可,而是一種被動的停頓,一種民主製度下兩黨政治鬥爭下的懲罰性間歇。
美國的預算製度要求國會每年通過撥款法案,授權各部門開支。如果國會未能在新財政年度開始前(10月1日)達成協議,政府就必須關門。行政機構沒有經費,隻能暫停大部分服務。政治僵局成了公共係統的休克療法。民主黨與共和黨在預算優先事項上的分歧,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移民經費、軍費、氣候政策,幾乎年年重演,而代價總是由普通職員和普通家庭承擔。至於如何解凍,就要看兩黨誰先眨眼了,反正兩黨議員都想從僵局中獲得利己的政治籌碼。
在這場2025年的新一輪關門危機中,約有九十萬名聯邦雇員被迫 furloughed,他們被要求停止工作,關閉公務郵箱,不得進入辦公室。官方說法是他們“暫時離崗”,實則是“無薪待業”。還有約七十萬人被列為“essential”,必須繼續上班,卻同樣拿不到工資。幾年前的2019年,美國經曆過長達35天的政府關門。那一次,數百名空中交通管製員因收入中斷而辭職或請病假,航班延誤遍及全國。今天的媒體報道,因為政府關門,約九千航班遭受延誤。
《紐約郵報》報道,一位在亞特蘭大機場工作的管製員說:“我們在無薪狀態下每天工作十小時。有人靠信用卡買雜貨,有人借錢付房租。我們在維持安全,卻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對他們來說,furlough 不隻是一個詞,而是生活的裂縫,而且這個裂縫有可能撕開更可怕的口子。
更大的影響波及那些依賴聯邦補助的群體。美國農業部的WIC項目(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為低收入母親和嬰幼兒提供營養補貼,本月初宣布經費僅能維持兩周。記得剛來美國的時候,孩子曾經享受WIC的項目,每周有票證,可以買些牛奶等基礎營養食品,至今心存感激,印象深刻。現在,如果關門持續,數百萬母嬰可能失去WIC食物券。密西西比州一家社區中心負責人說:“我們正用私人捐款買奶粉,但那撐不過一周。” 在這些看似遙遠的故事背後,是政府停擺的社會代價,最弱勢的人最先被傷害。
同樣受創的還有非營利組織、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許多大學研究項目依賴聯邦撥款支持;合同暫停意味著實驗無法繼續、學生獎助金被延遲。地方交通、教育和醫療計劃也會因資金凍結而停頓。
國會議員們仍在辯論是誰的錯。共和黨強硬派堅持削減開支,聲稱要控製債務;民主黨則認為這是以人民生活為籌碼的政治勒索。議員頭頭們在電視鏡頭前互相指責,但無論哪一方贏,現實中的輸家都是那些在係統中無力發聲的人。諷刺的是,國會議員們的工資不受furlough的影響,工資照發。前不久幾個眾議院議員曾發起提案,立法讓國會議員們也無薪待業。這也許是高姿態的做法,至少表現了與民共進退的境界。
目前看,這次停擺對金融市場沒有太大影響,股票市場指數該升還是升。但經濟學家估計,若關門持續三周,將導致美國GDP減少約0.2個百分點,相當於損失數十億美元的生產。那時候的市場反應就難以預料了。過去的經驗表明,政府重新開門後,補發薪水、重啟項目、恢複合同,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行政成本。長遠看,這種周期性停擺削弱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讓製度看起來更像一台老舊機器,隨時可能熄火。
有趣的是,furlough 這個詞的複興,也讓人重新意識到語言與製度之間的互文關係。它既是一個語義現象,也是一個政治隱喻。一個原本表示“休息許可”的詞,如今成了被迫躺平的象征;一個原本屬於軍隊的術語,如今成了文職社會的常態。語言的漂移,映照的是政治的僵化。
華人家庭都有儲蓄的習慣,遇到一般的金融波動都能從容應對。那天一個朋友還說,他的孩子在政府部門工作,對這種“停薪休假”居然還有點興奮不已,打算去紐約玩幾天。畢竟furlough 結束後,政府所欠的工資還會補發的,何樂而不為?然而對很多靠數日子等支票的美國人來說,停薪的後果是嚴重的。短期可以靠信用卡支撐,一旦拖長時日,後果將會難以承受。所以,對大多數被 furloughed 的職員來說,他們不是在放假,而是在倒數日子,盼望著國會盡快達成妥協。
生僻的英語單詞 furlough 突然有了熱度,其實並非偶然。它的流行,是一個社會在重複舊劇本時的語言共鳴。每一次關門,都像是一次製度的重啟,是又一次信任的透支。詞典裏一個古老的詞,成了現代政治的晴雨表。每當十月份我們看到它出現時,我們就知道美國的政治機器又一次陷入了病態的停頓。
2025.10.8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