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發了一篇博文,主要說到美國大豆在中美關稅戰中的尷尬處境。沒想到評論區裏好幾個網友都特別提到,美國大豆是轉基因的。有位網友說,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主要是用來喂豬的,用作飼料;而老百姓做豆漿的大豆,通常都是本地產的。話裏透出幾分“談虎色變”的味道,好像轉基因大豆隻能進豬牛的肚子,絕不能進我們自己的碗。
就我個人的看法,我並不太相信遍布中國各地的永和豆漿店,或其他早餐豆漿店,真的都隻用本地產大豆。要是那樣,在成本上恐怕會吃不消。畢竟,美國大豆是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價格上應該比國產大豆更有優勢。當然,我沒有做過這方麵的市場調研,隻是一個合理的推測。
這幾年,轉基因確實成了一個被妖魔化的詞。提到轉基因大豆,人們仿佛看見了一個披著科技外衣的怪胎,頓時心驚肉跳。但轉基因大豆究竟哪裏不好呢?
其實,轉基因大豆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讓農民省心。它能抗蟲,蟲子吃了沒胃口;它能耐除草劑,農民一噴藥,雜草全滅,大豆依舊活得滋潤。聽上去簡直像是被優化過的完美農作物。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除草劑噴得太多,田裏的雜草逐漸練成了超級草,刀槍不入、百毒不侵。農民隻好加大藥量,結果環境可能因此受到破壞,生態平衡也跟著被打亂。
再說口味。很多人會想:轉基因大豆做成豆漿,是不是會喝出一種未來科技的味道?其實,大多數人根本喝不出來差別。換句話說,你家的豆腐腦不會因為用了轉基因大豆就變成高科技布丁。口感上的差異往往源於品種和加工工藝,而不是轉基因與否。我們平時在美國Costco買的豆腐、豆奶,或者在家自製的豆漿,大概都是用美國大豆做的,肯定不是中國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可這些東西吃起來,不還是老味道嗎?從來沒覺得哪裏不對勁。
當然,還有一個微妙的問題:轉基因大豆不能自己留種。種子牢牢掌握在大公司手裏,農民必須年年掏錢買,就像買了一台打印機,卻隻能用指定品牌的墨盒。對農民來說,這是額外的負擔;對一些國家來說,則多了幾分被製約的感覺。這點也常讓人心裏不舒服。
至於健康問題,目前科學界的大多數研究結論是:至少短期內沒事。但總有人擔心,吃久了會不會有什麽意想不到的後果?這種心理,就像有人明知道可樂不會真的腐蝕骨頭,卻還是忍不住告誡自己:要不要少喝點?
所以,轉基因大豆真正可怕的地方,並不在豆子本身,而在我們的心裏:對未知的擔憂,對環境的顧慮,對跨國公司的疑慮。倒進杯裏的豆漿,其實依舊是熟悉的味道。讓人心裏打寒顫的,往往不是大豆,而是我們自己嚇唬自己的想象。
2025.9.26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