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2.1 基礎知識;12.2 四根本禪;12.3 四空定
什麽是禪?《佛學次第統編》定義禪定為思維修。禪定經曆是佛五眼通中的天眼。眼是對這種知識的比喻。世間人的幻覺經曆不足,所以不能理解鬼神佛現象;禪定的修習可以彌補這一缺失。由此多種不同身心狀態的經曆(如插圖12-1至13所示),修習者可以生長出天眼,證得生死智證通。生死智證通就是禪定中多種興趣生、興趣滅的經曆。
修習禪定講究三調,調姿、調息、調心。
(一)盤坐的姿勢最好,脊柱越直越好,如插圖12右下所示。閉眼,目光內視朝向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如所謂的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舌上卷,舌尖頂在前上齒根部。
(二)呼吸要盡量做到深、長、細、勻。作者本人采用腹式呼吸法,即吸氣時想象把氣吸入胸口或者丹田,下腹鼓起。呼氣時下腹癟下,胸部挺起,像貓狗等動物那樣呼吸。
(三)從身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射來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興趣和意向控製著心的走向,此說意住在哪兒,心就在哪裏形成,所以調心是談意識的所住,或說所向。先粗調,筆者少年時修習禪定常用此咒來協調身心內外的環境。天上過往的神靈、本方土地、荒郊野外的孤魂、和地下的魔鬼為我作證。我現在發誓,我盧岩今天修習禪定(或說氣功),我不是隻為我一個人,也不隻是為了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是為了無數無邊的眾生。若我學有所成,將回報無數無邊的一切生靈。
12.1.2 禪定入門
初學者有這樣的入門過度階段。閉目內視心窩部(即中丹田,如插圖12)。在吸氣時,意念(就這樣認為,這樣想)真氣(熱氣)隨吸氣,緩緩趨向心窩部;感覺(意念全在感覺上)把真氣吸到了胸口。呼氣時自然呼出,不加任何意識作為。常常行之,一般幾次練習之後,真氣就會在心窩部聚集起來。
開始時,行者使用中丹田,待真氣聚集於胸口後,把真氣用吸氣力推向丹田;這就叫做運氣。真氣在丹田(即插圖中的下丹田)建立了根據地之後,禪定修習者總是以丹田為大本營,其它所修習的穴位為行營。真氣到達某個穴位時,就會引發相應的觸覺、聽覺等幻覺。
初學者練習一段時間後,隨著吸氣就可能感覺真氣源源不斷地流向丹田;這時,任脈就已經打通了。任脈是身體表麵中間線從下頜到丹田這一段。隨後,練習者可以練習打通督脈,以至於依照針灸的圖解打通六陰六陽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或者修習者隻是守護丹田來積聚更多的真氣。那真氣就是觸覺幻覺,積累多了就會引發後文所說的現象。
12.1.3 觸覺幻象
上麵描述的真氣運行現象,現代心理學稱做觸覺幻覺。隨著禪定修習者的不斷進步,會有更多的幻象出現。真氣不能通過的地方,就會淤積,表現出脹,痛等現象。練氣功者還可能會遇到很多,如動觸(肢體局部肉的跳動)、癢、涼、暖、輕、重(局部身體沉重)、澀、滑、漪(如有手指或水滴觸動皮膚或肢體)、喜、怒、哀、樂、哭等。
修習者還可能遇到身體晃動、變大、變小、漂浮;有氣在皮膚底下流動;有人或者什麽東西拍你一下;有蟲子或者小老鼠在皮膚底下或者皮膚上跑來跑去等現象。有東西在皮膚下跑動時,如果修習者是睜著眼睛練習的,甚至可以看到,那東西跑的地方,皮膚會鼓起來。有東西在皮膚上跑動時,練習者甚至可以看到,出現凹下去的地方(那東西的腳印)。古時候,對上述現象有很多命名,比如淘氣鬼,胳肢鬼等。
如何移除身體觸覺的幻覺?通常的作法是嗬斥,如:去!走開!別煩我。幾次或數月之後,當無意識收到了信息,就會把那種幻覺抑製了。另外,輕撫或輕拍頭頂的百會穴,對於吸收幻覺的氣歸入經脈有幫助。也可以用手觸摸幻處來移除幻覺,別的如洗澡等。
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麽要出聲或大聲地說:你走開,我不喜歡你?答:無意識(即神識)隻接受現量。一般的,直接的身體和語言行為,無意識可以接受到,而對思想行為信息接受的效果差,或者不接受。
12.1.4 禪定功德
當禪定的修習者已經掌握了,習慣了上述的基本功法,更喜歡研究特異功能,下麵的幾個時間段比較好,氣感強,容易引發幻覺。中午12點左右,晚上6點左右,午夜12點左右到早上6點左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子午卯酉。有人說這幾個時間段招魔,它們特別避開這幾個時間段。幻覺現象中有許多是人們所說的魔鬼,而我們禪定修習者稱其狀態為定,稱其中的鬼神魔等幻覺經曆為功德。為什麽叫功德呢?
我小時候,一次崔鳳龍姨父給我講,比如說,有個小女孩感覺身體裏有個小老鼠在跑動,就很害怕,就病了。父母到廟裏問大德師傅。大德師傅一聽,說:“啊!這沒什麽!我小時候也有過那種現象,沒什麽害處,不理它,或者趕它走,打它一下,出聲對它說:‘走開!我不喜歡你!’ 也許兩、三次,一兩個月後,那種現象就不發生了”。結果那小女孩兒的病就好了。這廟裏別的和尚一看,一聽,就想:為什麽,大德師傅說幾句話,那人的病就好了呢?通過觀察,他們發現,大德師傅身上有德(即那樣的經曆)。因為他身上有德,所以他說幾句話,病人聽了,病就好了。
我梁伯還給我講。大德師傅身上的德是得來不易的,不單單是他辛辛苦苦練氣功所得來的這些心得體會;還有,他很有可能從事過很多種行業的工作,了解很多種行業的辛秘,那些經曆也都是德。
12.1.5 天耳通
隨著禪定修習者功夫的上升,觸覺聽覺和視覺都會變得敏銳。在入睡前,他或她可能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據現代心理學分析,睡覺前聽見自己的心跳,那聲音實際是耳聽小骨附近血管收縮舒張造成的。修習者可能遇到如下的聽覺幻覺,如聽到口哨聲、嘶嘶聲、嘀嘀聲、嗚嗚聲、鳥叫聲、水流聲、蛙鳴、風吹洞穴,雨聲、雷聲等;再如有人在像開會似的討論問題、有人招呼自己、有人告訴自己些什麽等。
隨著修習者的不斷理解和研究,就懂得了彼是內慮所托,從而證得了天耳通、天腿通、和他心通等智慧。本文後文將從視覺幻覺來講解這幾種神通,與天耳通的道理相同。如何移除聽覺幻覺?通常的作法是嗬斥,諸如,“去!走開!別煩我” 。幾次之後,當無意識收到了信息,就會把那種幻覺抑製了。
12.1.6 天眼通
視覺幻覺即是天眼所見,下麵舉例說視覺幻覺世界中的幾種現象。
12.1.6-1 功能飛有
小時候,一天,我正在打坐,忽然看見頭頂前方飛來一本書。我心想:那是什麽?太遠了,看不清楚,近點兒就好了!那本書就飛近了。我想:呀!你還是活的,有智力!那本書晃動,像是懂我的意思,高興得蹦蹦跳跳的。我就說(實際是在想):你真的是智能生命物?那本書就又晃動。我就說:那你從哪來?找我幹什麽?那本書晃得很厲害,像是著急得不得了似的。
這時幻境有些不穩定,我就趕忙集中精力,一邊調整維持幻境,一邊想:你不能說話,我就不問了;這本書的前麵是這樣,那後麵是什麽樣?立刻,那本書的畫麵呈現了它的背麵。這時我又高興得不得了,也沒有什麽事兒做。看了一會兒,就厭膩了。那本書就飛走了。幻境結束的時候,我也結束了打坐。我感覺全身舒暢,身體表麵有細微電流的感覺。
12.1.6-2 奪命魔鬼
我上初中時的一天早上,為了準備考試,我醒的特別早,大約是早上三點多鍾。看書看了一會兒,我就困睡了,就仰躺在炕上,頭頂著南牆,習慣性的做了幾次練氣功的呼吸。由於長時間的練習,我的舌尖總是頂在前上齒根部。
忽然,我感覺,頭的右上方是空的,(本來是牆),有幾個像是小孩兒畫的人臉,閃閃發光。我想: 這畫得叫啥東西,我用腳畫得都比你們好看!我這就惹禍了。那幾張發著光的臉站成一條線向我衝了過來,撞在我右邊的頭頂上。
在當時,由於我練氣功養成的習慣,不輕易做出改變姿勢的反應。我還在感覺全身的狀態,感覺到:我的臉,腹部皮肉,及腿上皮肉全部變形成波浪狀向我右頭頂被撞的部位移動。臉部的皮肉變形十分強烈,我趕緊用手把五官的皮肉向回推。我感覺效果很好,就緊接著,按推腹部的皮肉複位。然後我迅速站起來,把腿和全身的皮肉複位。忙完了,我已經出了一身汗。好在我沒發現出現軟組織拉傷,全身都迅速恢複了正常。
前麵講的現象被稱為幻覺,還是叫魔鬼,沒有分別;關鍵是理解真相。幻覺世界裏,所有的動物,植物,以及沒生命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都是平等的。從此,我開始注意禮貌,守戒,努力尊重任何事物,不管是活的還是沒生命的東西。這是由於練習氣功,自發地遵守戒律;戒由修習者自身體內發出(即自覺),是道果。
移除視覺幻覺的方法同上文:無論是什麽,就像似對待六、七歲小孩子一樣,或有禮貌地交流,或者趕它走。視覺幻覺對於嗬斥是有直接反應的,比如你讓它離開,它就離開。而聽覺幻覺反應得比較慢,一般需要幾天;觸覺幻覺反應得更慢,可能需要幾周時間。
12.1.7 天腿通
蹬牆入畫就是在禪定中,盯著幻境裏的某物可能心生好奇,迷惑,接著,如上文客觀目標的瞬間變化。產生天腿,即瞬間轉移的原因是,這種客觀目標變化大,乃至整個環境都在瞬間內變了,如同瞬間來到了另一個地方,參見15.1節集起的案例,和下文的案例。
在幻境裏,環境通常與思想意識相匹配而變化,彼是內濾所托。比如,在一個很熱的傍晚,我在打坐,剛進入的幻境是一個傍晚的山坡。我感覺很涼爽。看見草地上的草波動,好像有風在吹,我想:有點兒風好,更涼快。在這個世界裏,風就變大了。我想:這風越來越大,好像是要下雨。在這個世界裏,就下起雨來了。我想:下雨好,莊稼地現在旱了;再下大點兒才好呐!雨就下大了。我想:不好!我這是在哪裏?雨下得這麽大;如果有洪水,我往哪裏跑!洪水就來了。
12.1.8 他心通
有一次在禪定中,我看見一個美女。看著、看著我就想:“好像她的顴骨有點高”(1,2)。這個美女突然變成了一具骷髏(3,4)。我被嚇出了幻境,發現全身是汗。我還在想呢:“不就是看看你麽,你嚇唬我幹嘛!” 我又一想:也是,我那麽盯著人家看,人家當然不願意了。我還是得好好地守戒,非禮勿視!
結合上麵的例子,用僧璨大師《信心銘》裏的幾句話來解釋上麵發生的事:1. 歸根得旨,2. 隨照失宗;3. 須臾返照,4. 勝卻前空;5. 前空轉變,6. 皆由妄見。讀者可以自己把這六句帶入前段,來理解他心通。
12.2.1 初禪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如圖12-23)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行人失去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此為未到地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複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
若於未到地中,行人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行人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行人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功德無量,此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複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此禪名初禪(如圖12-8)。
言餘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複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人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色界清淨四大種(參見11.2節),依欲界身中而發。
行人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得初禪五支功德:覺,觀,喜,樂,一心。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是也。五蓋者,貪欲蓋、嗔恚蓋、惛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是也,(參見14.2節煩惱的名)。
(一)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人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 觀支,細心分別名觀,謂行人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人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人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湧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注解,喜和樂的區別,參見11.4.2節的《受蘊》)。
(五)一心支,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人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於神眾天、神輔天、或大神天(如圖12-8;參見13.2.1節),是為初禪天因也。
12.2.2 二禪
二禪(如圖12-7)者,若於初禪定中,行人厭離覺觀,入中間禪,從未到地,專心不止。於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內淨、喜、樂,一心。
(一)內淨支,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欲離初禪時,行人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名內淨支。
(二)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人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三)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人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
(四)一心支,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人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
此名為根本二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天、無量光天、或光音天(參見插圖12-7和第13.2.2節)中。二禪是二禪天之因。
12.2.3 三禪
若於二禪,行人厭離喜相,入中間禪,從未到地,行人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舍,念,慧,樂,一心。
(一)舍支,離喜不悔名舍。行人欲離二禪時,種種訶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三禪(如圖12-6)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念名愛念。謂行人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行人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
(四)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行人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行人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也。注解,定是一位別境心所有法;在佛教的百法中,隻有念定慧,此三法能持心。
此名為根本三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天中(參見插圖12-6和13.2.3節),是為三禪天因也。
12.2.4 四禪
四禪(如圖12-5)者,若於第三禪定,行人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禪。心無散動,得未到地定。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行人出入呼吸斷,具足四支功德: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
(一)不苦不樂支,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行人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行人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離樂不悔名舍。行人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禪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三)念清淨支,念即愛念。謂行人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複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雲: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人既得四禪之定,複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
此名為根本四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等九天中(參見插圖12-5和13.2.4節)。此定為四禪天因。
12.3.1 空無邊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過罪,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勤加精進,一心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亦名未到地相。於後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受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是名證虛空定(如圖12-4)。證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終必生空無邊處,但有微弱的四無色蘊(注2)。
注1,佛教中,色是變礙義,參見11.4.1節的色蘊。此所見的空色是無意識默認的空,所以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色。
注2,四無色蘊是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參見11.4節。
12.3.2 識無邊定
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切係緣現在心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複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注,不計旬月,一心緣識,而無異念。空念即謝,識定未生,名中間定。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名未到地。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唯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如圖12-3)。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隱,清淨寂靜。證此不失,命後必生識無邊處,亦有微弱四無色蘊。
12.3.3 無所有定
亦名不用處定(注1)。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係心無所有處,於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有(注2),不見諸法,寂然安隱,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無所分別,即是無所處定(如圖12-2)。證此不失,命後必生無所有處,亦有微弱四無色蘊。
注1, 此異名義為修習“無功用行”,亦名止觀,梵語奢摩他-毗缽舍那,又名“到達”,漢梵語雙舉為“般若舟”。
注2,看見的是彌漫的常寂光。那或青或黃或赤或白的光是心之常,無名,無數,無量。那光唯是現量,不可言說,所以讀者當知作者我說的不正確。
12.3.4 非非想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責無所有處過罪,即舍無所有處,觀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注1)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進。證此不失,命後必生非想非非想處,仍有細微四無色蘊。
注1,三界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如插圖12所示。
返回盧岩回憶錄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