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岩回憶錄

本人的回憶錄,宗教文化
正文

16.5-10 難勝地

(2025-08-17 06:02:55) 下一個

目錄:16.5 難勝地;16.6 現前地;16.7 遠行地;16.8 不動地;16.9 善慧地;16.10 法雲地

唐三藏說:“難勝地者,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真智和俗智即無為法和有為法。無為法是無我法,是基於無所有天(即涅槃,如圖16.5-2)的法,如佛教百法中的最後六位是無為法。有為法是我法,是基於轉移身見(亦作帝釋天,如圖16.5-14;參見11.4.4.1.4節)的法,如佛教百法中的前94位都是有為法。

有為法是基於有而建立的法,具有集性,取性。有,記憶有,習氣有,因果不忘為有,例如苦諦中的25有(參見13.4.4節)。無為法是基於涅槃,基於畢竟空而建立的法,具有等性,舍性,與有不具有和合性。

16.5.1 禪渡 Meditation Ark

五地菩薩修習禪渡。禪渡亦作靜慮渡,俗稱氣功(如圖16.5和第12章),印度稱為瑜伽,但以等持為性,有三種,安住靜慮、引發靜慮、和辦事靜慮。

(一)安住靜慮俗作閉目養神,跏趺坐等,常見的禪定練習方法有數息觀,不淨觀,四念住等。

(二)引發靜慮,就是在禪定中引發幻覺,從中得到天眼通,天耳通,天腿通,他心通,生死智證通的實際體驗,悟出其中的心理機製原理。這種禪定的練習方法常見的有十遍處,蓮花觀想等。

(三)辦事靜慮,此種禪定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氣功愛好者用真氣來為自己治病,如驅除風濕症等。再比如用懺悔法來消罪,治療心理疾病,練習到達方舟來出塵。

16.5.2 於下乘般涅槃障 Hindrance of “Entering Salvation from Lower Lands”.

五地菩薩斷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煩惱,樂趣涅槃,類同下二地菩薩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說五地菩薩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

16.5.3 類無別真如 Category-Indiscrimination True Suchness 

五地菩薩證得類無別真如。玄奘說,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類,如說無意識中有18界:6根界,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即前意識);6塵界,即塵界為色、聲、香、味、觸、和法;和6識界,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類無別真如表明,無意識平等對待此18類或界,並無厚此薄彼。

換一種說法,類無別真如平等地對待眾生。此平等性是絕對的,凡是有兩條腿的都平等,平等於有四條腿的,平等於有六條腿的,平等於有多條腿的,平等於沒有腿的,平等於鬼神佛,平等於鳥獸魚蟲;平等於花草樹木,平等於山川大地、江河湖海。

 

16.6 現前地 Manifestation Heartland

唐三藏說,現前地者,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什麽是緣起智?就是用集起的四緣(能緣緣,所緣緣,等流緣,增上緣,參見14.1節)看世界。

什麽是最勝般若?就是等起,就是集起(參見14.1節)的四緣和空集(∅)。其中的空集(∅)代表正等明(參見15.1節)。對於塵世之人,因為集起集合中的空集(∅)不空,集起具有聚合性,收集性,所以稱作集起。對於聖人來說,由於證得了涅槃,清除了汙染,集起集合的空集(∅)空了,此空集(即涅槃)是等性,所以稱作等起。那為什麽古人把 “等起” 稱作最勝般若?因為此空集(∅)是涅槃, “淨識害有” ,此 “空集” 能殺死一切煩惱,具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就是 “拯救” 。

16.6.1 慧渡 Gnostic Ark

六地菩薩修習慧渡。慧是解知之心,是一種智;但在某些方麵,慧與智相反,成事之智是智,了事之智是慧。慧以擇法為性,有三種: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1. 生空無分別慧。從無到有為生。參見14.1節的集起,四緣合和,就有了;此從空而生就是 “生空” 。我們把這個概念拓展到萬事萬物,從出生來說,都是一樣,沒有差別。你、我、他、她、和它,從出生來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2. 法空無分別慧。此中有兩個關鍵概念,我空和法空。口語中的 “我” 就是 “轉移身見” ,參見11.4.4.1.4.6-1節。無意識,古作神識,是法識。本書討論了許多無意識的特性,但無意識唯是現量,我們不能直接表達無意識的特性。無意識最大的特性是 “不障性” ,它不障礙任何事物,如同虛空,而且無意識與虛空相應,所以我們說無意識是 “勝義空” 。因為我空和法空,你、我、他、她、和它,從法來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3. 俱空無分別慧。俱空義為集起的整個集合是空的,就涉及到了物質是空的。佛教是從眼識所對的 “色” 來定義物質的,所以佛法中,色即是物質。讀者可參見11.4.1節《 色蘊》,那篇文章已經究竟了色的本質,是空的。

16.6.2 粗相現行障 Hindrance of Thick Phenomena Presentness

六地菩薩斷粗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說六地菩薩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16.6.3 無染淨真如 Non-Contamination Non-Immaculateness True Suchness

六地菩薩證得無染淨真如。玄奘說,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此真如說明無意識的機械性很強,且自是自果。它從人的實際行為中以它自有的方式,提取信息,建立了自己,不區分善惡。如黑白,人對黑感覺焦躁,對白感覺祥和。無意識中的黑和白沒有善性惡性,所以黑不是汙染,而白亦非善非惡。

 

16.7 遠行地 Hike heartland

唐三藏說,遠行地者,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此階段的修習者感覺每一天都像似走進一個新的世界,就像是長途旅行的人,天天都有新鮮的景色,新的故事。即便是修習者一直都在自己的家裏,也總是感覺出門遠行回來了,家裏麵處處新鮮,招人喜歡,而且過去和未來都變得遙遠了,好像時間變慢了。

什麽是 “無相住”?參見11.4.4.1.4.6節的惡見,總列了人生的全部見惑,塵世是基於那些錯誤觀點而建立的虛假世界。塵世人所做的許多事沒有意義的,沒功能,無用。

修習者用這種世界觀看待塵世的,就是在修習 “無相住” ,會摧毀塵世 。怎麽修習無相住?就是運用前節談的 “等起智” ,亦作神佛智,來觀察看待世界。這種修習被梵語稱作奢摩他-毗婆舍那(Samatha Vipassana),漢語稱作止觀。梵語奢摩他,漢譯做止,就相當於等起的空集(∅)。梵語毗婆舍那就是用等起的四緣來看待世界。

另外,本書的17.2節《金剛經》是專講如何修習 “無相住” 的,即講述如何發起金剛喻定,發起大洪水,消滅塵世的。“無相住” 的修習有很多別名,如無功用行,金剛喻定,金剛無間道,出塵,出體,洗禮,割禮,大洪水等。

什麽是這裏說的世間二乘道?塵世之人從開始學佛法至於修道成佛需要經曆三大阿僧脂劫。登上菩薩初地之前是第一阿僧脂劫。從菩薩初地至於七地是第二阿僧脂劫。從八地至於十地,乃至於時間的窮盡,都是第三阿僧脂劫。本文是七地,菩薩毀壞了塵世,所以玄奘法師說,此時的菩薩已經超越了塵世間的二乘道。

16.7.1 方便渡 Convenience Ark

七地菩薩修習方便渡。方便渡以擇法為性,有回向方便和善巧拔濟方便二種。回向方便是說菩薩將一切所得都回向給菩提心(即本章開篇的四宏誓言)。善巧拔濟方便是說菩薩成熟眾生,利樂有情要講究方法,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具體問題。如何操作方便渡?我舉例說明:

在1996年春,我舅舅肺癌晚期,我去向女朋友劉健君請教我應如何給舅舅送終(參見7.5節《超渡》)。隨後,她對我說:“你到你舅舅家後,一進院門,你就要留心觀察,如神龕什麽的;進屋後,你要看他家的裝飾,牆上的畫什麽的。先了解他的信仰,談話中你要順著他的信仰說,別把人超渡到了錯誤的目的地!”

我感覺奇怪,問;她回答:“你去給舅舅送終,是為他辦事,他滿意才是正事;並不是你把要說的都告訴他,你自己滿意了。”

我認為這說法有道理,問:“怎麽還能送錯地方呢?”

她回答:“有啊!我們醫院就出現過一次。那個老太太的信仰特殊,她想死後去一個什麽庵,做個侍女。法師給她講完走後,她就糊塗了。後來她家人就問那個法師,是不是給送錯地方了?”

我詫異了:“哎呀媽呀!這法師可怎麽回答?”

劉健君回答說:“法師說,地方是肯定錯不了!全中國64種宗教,都去那一個地方。我們就是換個名詞說,換個說法講。”

16.7.2 細相現行障 Hindrance of Slim Phenomenal Present

七地菩薩斷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說七地菩薩斷二愚及彼粗重。

1. 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

2. 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16.7.3 法無別真如 Law Nonvariation True Suchness

七地菩薩證得法無別真如。玄奘說,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此說,世界上有中國佛教、伊斯蘭教、和墨西哥沙門教等種種教法安立,但此真如千百年沒有變化,始終如一。

這段文字是作者我小時候從佛學雜誌上看到的。1949年新中國政府成立後,委托中國佛學會對佛教進行核實驗證。一個參加了驗證的和尚寫了這篇報道。他說:“我們不知道古人是怎麽從無意識(古作神識)中抽取出具足戒,得到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的。但我們考慮,小孩子沒有這法,是無意識自己隨著生活學到的。於是,我們找了一些善於戒學的和尚和尼姑,到世界各種宗教文化裏去表演,而且發出了調查問券。從對調查結果的統計,我們得出了連我們自己都感覺驚訝的結論:人類文明相當穩定,兩三千年來沒什麽能從戒法度量的變化。

 

16.8 不動地 Immovability Heartland

唐三藏說,不動地者,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另有說法,前意識能辨別善惡美醜,引發很多煩惱,而此地的大菩薩處於空中,前意識遇空則止,名為不動,所以煩惱不現行。

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前意識不動,此人沒有意識,這狀態就隻有解脫的價值了?佛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從涅盤裏出來了,就有意識了。據說,佛的這個涅槃是建立在前意識裏的,名作無住涅槃,用而常寂。

16.8.1 願渡 Will Ark

菩薩登上八地後,成為了摩訶薩,即大菩薩,繼續修習願渡。願渡就是菩薩登入初地時許下的四宏誓言: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願渡以欲、勝解、和信為性,可分為二種:求菩提願,利樂他願。也有說願渡以揀擇法為性。

16.8.1-2 菩提心誦 Bodhicitta Eulogy

修習大乘佛教要求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梵語是啊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菩提心就是立下此四宏誓言: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本文就菩提心誦來簡要說明菩提心。

1. 譬如大地,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於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2. 譬如淨金,色質不壞;菩提心亦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永無退壞故。

3. 譬如新月,漸增圓明;菩提心亦如是,與勤相應,於一切善法漸漸增長故。

4. 譬如增火,火勢熾盛;菩提心亦如是,以智火燒諸煩惱,愈修智力愈勝故。

5. 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而施波羅蜜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6. 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淨戒波羅蜜多(參見16.2節),出生種種功德故。

7. 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8. 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參見16.4節),勇猛堅牢,他不能壞故。

9. 譬如山王,無物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蜜多,於諸境相,心不散亂故。

10. 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參見16.6節),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

11. 譬如善友,不舍友人;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一切時候不舍眾生故。

12. 譬如如意珠,隨所欲求皆能滿足;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四攝法(如圖16.8-37;即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成熟眾生故。

13. 譬如盛日,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白熟穀,成熟眾生故。

14. 譬如美樂,能吸引聽者;菩提心亦如是,與四無礙辯(參見16.9節)相應,說法教化,能攝引眾生故。

15. 譬如國王,能製定國法;菩提心亦如是,演說現量(參見11.4.5節),能為正道不壞因故。

16. 譬如倉庫,是財物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

17. 譬如王路,王者先行,餘人隨行;菩提心亦如是,修習三十七菩提分法(參見16.4節),是大聖世尊先所行道,餘人隨行故。

18. 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

19. 譬如湧泉,取水無盡;菩提心亦如是,總持門相應,聞法者雖多,說法無盡故。

20. 譬如喜聲,眾生愛樂聽聞;菩提心亦如是,說佛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希求解脫的眾生愛樂聽聞故。

21. 譬如河流,其水自然;菩提心亦如是,自性相應,不起作意,無生法忍智自然流出。

22. 譬如大雲,能變現多種形相,注雨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八相成道(參見17.3.2忍渡),化度眾生故。

16.8.2 無相中作加行障 Hindrance of Extra Effort on Non-Phenomena

八地菩薩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行。

16.8.3 不增減真如 Neither Increase nor Decrease True Suchness

八地菩薩證得無增減真如。玄奘說,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又,此真如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現相現土俱自在故。此真如一方麵說明了,無意識對多、少、你、我、他、她、它、生、和死、都沒有執著;另一方麵表明了,被消滅劣種的必要功能會被淨種替補。那麽什麽是淨種?

人腦思維在處理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總是自主地簡化客觀對象,抽取各類默認模特,如人、蝴蝶、樹等。此默認模特,人、蝴蝶、樹等都是淨種;然後以此默認模特來認知其它同類個體。比如女人,我們看見個體女人會描述大眼睛,高鼻梁,高個子,有點兒瘦等。這些描述都是人腦通過把對方和自己思維機製裏的默認女人模特進行比較而采集出的特征,以此來認知對向,乃至所有的女人。此中,默認的女人模特就是女人的定義,即女神。人腦通過女神這個模特來建立其它的女人,也就是說所有的個體女人都是從女神派生出來的,即女神是女人的種子, 能生出其它女人。同理,我們可以得出男神是男人的種子,能派生出所有類似的男人;蛇神是蛇的種子,能派生出其它的蛇;樹神是樹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樹,等。這就有了大洪水之後,許多動植物沒有絕種的畫麵。

 

16.9 善慧地 Benevolent Gnosis Heartland

唐三藏說,善慧地者,成就微妙四勝解,亦作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16.9.1 利他中不欲行障 Hindrance of Unwilling to Benefit Others

九地菩薩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總持咒自在愚。於無量所說法總持咒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那麽,這一義是什麽?答:勝義。苦勝諦和集勝諦是世間勝義;滅勝諦和道勝諦是超世間勝義。而四勝諦就是全部佛法。

於無量名句字總持咒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那麽,這一名句字是什麽?答:名色(如圖16.9-35,37)。名即是四無色蘊(參見11.4節《五蘊》),包括佛教百法中的83法。色即是色蘊,包括11法。名色能生一切法,即是一切法。那6位無為法怎麽說?無為法是基於 “無、空” 的法,是對前麵94位法中缺乏某些法的稱呼。

於後後慧辯總持咒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那麽,這一音聲是什麽?答:空。讀者你聽,佛一直都在講空,而且佛教亦名空門。

(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

16.9.2 力渡 Strength Ark

九地菩薩修習力渡。力渡以揀擇為性,有二種,思擇力和修習力。九地菩薩已經證得俱知根,實相妙智,能夠了達一切境相,是大力真人。此處略說九地菩薩的十種神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此說於一切地、一切時、一切事,九地菩薩都知道對錯。世界上的事雖多,但就所發生的處所而言,就隻有22處,亦作二十二增上根(參見11.6.5 增上果)。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此說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業緣果報生處,九地菩薩皆悉遍知。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此說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九地菩薩如實遍知。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此說於一切眾生的根性勝劣,得果大小,九地菩薩皆實遍知。

(五)知種種解智力,此說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勝解,善惡不同,九地菩薩皆如實遍知。

(六)知種種界智力,此說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2),即種姓差別,與貪嗔等行隨眠差別,九地菩薩如實遍知。

注16.9-2,界是種子義,如說金童(即亞當)是圖像思維行人,神經質的特質強;再如說玉女(即夏娃)是文字思維型人,覺悟的特質很強,具有女神的外貌(更多信息參見10.9 節《上帝的三位一體》)。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此說於有為無漏行,各知其所至之處,故於至得人間天上的有漏道,至得涅盤的無漏道,九地菩薩如實遍知。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此說九地菩薩已經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等善惡業緣。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此說於眾生種種宿命,從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其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等,九地菩薩如實遍知。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此說於一切惑餘習氣,永斷不生,九地菩薩如實遍知。

16.9.3 智自在所依真如 True Suchness Depended by Self-sufficient Intelligence

九地菩薩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那麽,這個真如是什麽呢?當然是四勝諦。四勝諦中,苦諦最大,能攝其它三個勝諦,所以苦諦,即三千大千世界,是智自在所依真如(如圖16.9-36)。

 

16.10 法雲地 Juristic Clouds Heartland

唐三藏說,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大法智雲是什麽?如圖16.10-35是金童(即亞當)的特質肖像;36是玉女(即夏娃)的特質肖像。

16.10.1 智渡 Intelligence Ark

十地菩薩修習智渡。智渡以擇法為性,有二種: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那麽,智方舟(即智渡)是什麽?成事之智是智,了事之智是慧。第十五章中的六個上帝造人的故事就是六艘智方舟。其中神父(即上帝)成功地製造了金童(即亞當)和玉女(即夏娃),並使他們倆結合為夫妻的智慧是智渡。金童和玉女成功地領會了神父的意願至於 “畢竟空” (即無所有天,如圖2)是慧渡。

從造書天來說,上帝造人最終造出來的是《天書》,亦作法典,如第十六章中的每一個故事就是一部天書。圖41是墨西哥的法典,亦作畫成的書。天書的故事線索就是由金童和玉女生命線擰成的線繩,如圖15右端所示。圖37是由金童和玉女生命線編織而成的網。這些天書就是智渡,每一本天書都包含著一切智。

從四食諦(參見11.5節)來說,上帝造人造出來的是 “意思食”,如圖44,歐洲人在撿上帝扔在地上的 “意思食”。圖39是墨西哥的夏娃,翠玉女,正在向塵世拋撒玉米(即意思食)。墨西哥人把《墨西哥法典》稱作玉米,認為眾生吃了可以變成人(如圖38,40所示)。

修習法典可以成就 “三花聚頂”,如圖42和45所示。圖43中,頭頂大方舟(即智渡)的埃及夏娃正在口吐蓮花,表明她正在講她和亞當的故事。教學相長,圖42中夏娃練成了 “三花聚頂” ,成為了眾生之母。三花代表上帝三人組:(1)神父,即上帝;(2)金童,即亞當:(3)玉女,即夏娃(如圖16-10所示,參見10.9節)。圖45是墨西哥的重生之母,蔻特鶹鵂(Coatlicue)。那時,她剛生出玉女(即夏娃),正在鄙夷不屑地想象著 “三花聚頂” 。

16.10.2 諸法中未得自在 Hindrances of Insufficient Laws

十地菩薩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說十地菩薩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16.10.3 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True Suchness Equally depended by Sufficient Karma

十地菩薩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那麽,這個真如是什麽?當然是無意識,無意識能收集儲藏並發起各種業。但是,所有的業都需要修習者自己證得,例如圖1至22,都需要修習者自己把它們驗證出來,那樣無意識才會是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返回盧岩回憶錄的目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