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序言;16.1 極喜地;16.2 離垢地;16.3 發光地;16.4 焰慧地;16.5 難勝地;16.6 現前地;16.7 遠行地;16.8 不動地;16.9 善慧地;16.10 法雲地
序言 Preface
道諦講通往涅槃的道路。塵世人成佛要經曆三大阿僧脂劫。脂是脂肪,是動物抗病害、耐寒、越冬的能量儲備,古人用其來指標成佛的福德資本。劫是劫跛、跛腳、顛簸義,古人亦作大時。
第一阿僧脂劫是從無始以來,到懂得四聖諦的道理後發菩提心,登上菩薩初地。菩薩是梵語,義為真人。發菩提心就是立下此四宏誓言: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二阿僧脂劫是從發菩提心登上菩薩初地至於第七地。這個階段的行人常常把自己看做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是梵語,義為習氣疙瘩,漢譯為竹馬(如圖16.0.1-13、36、37、38),歐洲人亦作獨角馬(如圖16.0.1-35)。
第三阿僧脂劫是從七地菩薩發起金鋼喻定,出塵,登第八地成為摩訶薩,以至於第十地,盡未來際。金鋼喻定,亦作金鋼橋,金剛無間道;行者也可以通過閱讀 “到達方舟” 來實現這一功能。摩訶薩是梵語,義為大菩薩,大真人。
簡單地說,道諦即菩薩以此十地為依為持,修行十渡,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梵語是啊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唯識論》中,唐三藏說:具證二空(2),初獲聖性(3),發菩提心,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極喜地(1)。
注16.1-1,什麽是地?大乘教以此類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參見11.6.4節《離係果》)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注16.1-2,二空是什麽意思?人無我即人空,法無我則法空,合稱我法二空。我謂主宰,梵語薩迦耶見,又作轉移身見(參見11.4.4.1.4節)。法謂軌持(參見11.1節)。
注16.1-3,什麽是聖性?即聖人的性質,即佛性,即上帝的性質,即15.1節講的正等明,畢竟空,是眾生平等的原因。另外,初地菩薩屬於神眾天,是大神天(如圖16.1-8)的民眾,稱作共產者(Commoner)。共產者一詞源自雷音創立的羊乘教(參見15.3節),所有上帝的資產是共同財產(Commonwealth),為眾生共同所有。上帝的法被稱作共同法,也是眾生共有的財產。
16.1.1 施渡 Donation Ark
初地菩薩修習施渡。渡,梵語波羅蜜多,歐洲人稱作方舟,有六渡和十渡之說。六渡為施渡、戒渡、忍渡、精進渡(或勤渡)、禪渡、慧渡(即般若)。十渡是將慧渡展開為五:慧渡、方便渡、願渡、力渡、智渡。這十渡是有順序的,前者能引發後者。
修習十渡從布施開始,因為無意識(神識)隻與舍受相應。舍受是平等性,即聖性。施有三種:財施、無畏施、法施。無畏施是以愛語鼓勵他人,勇敢地麵對困難和窘境。法施是對他人宣說生命之樹、四聖諦等生活的道理,人生的藝術。
16.1.2 斷異生性障 Severance of Mutant Nature Hindrance
初地菩薩斬斷了異生性障。異生性是凡夫性的異名,依其種子煩惱和所知而建立。又煩惱和所知妨礙異生出離其本性,所以亦被稱作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即是思煩惱,亦作思惑,如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等。所知障即是見煩惱,亦作見惑,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障和所知障相互依存,成對兒存在,煩惱由所知而被認知,所知由煩惱而有感,所以此二者具有相同的名和數。煩惱障即是愚癡,能障清淨,障涅槃。所知障似智非智,能障智,障覺悟,所以也被稱作智障。
初地菩薩體證了人空和法空,見道破除了無明黑暗。無明黑暗即根本煩惱中的癡(參見11.4.4.1.4節),即愚蠢無知,即當知未知。菩薩懂得身見、邊見、和邪見後,這些所知障就被消滅了。所知障和煩惱障相互依存,當112位根本見惑(參見集諦的13.3.2節)被消滅後,煩惱障亦被消滅或削弱。由此說一地菩薩斷異生性障,獲得了真人或聖人的性質。
道諦十地中的十重煩惱障就是人的十種愚癡。雖然菩薩見道,亦斷諸惡趣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惱的是根本煩惱,故此說初地菩薩斷了如下二愚及彼粗重。(一)執著我法愚,即此中異生性障。(二)惡趣雜染愚,即如地獄趣、畜生趣、惡鬼趣等惡趣業果。
讀者當知,所有的癡或無明總說為愚。見道後,愚癡被斬了頭,但其根或種子猶在。無堪任性,非現行種,卻仍然引起身心沉重,故名其為粗重。例如,入二禪(參見12.2節)斷了苦根,所斷苦根不現行,非現種而名粗重。
16.1.3 遍行真如 Omnipresent True Suchness
初地菩薩證得遍行真如。玄奘說,“遍行真如為我法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
什麽是遍行真如?佛是覺義,佛學研究現時的感知。讀者可從肉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射來理解,所以心是一切的依托,法與非法與心同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亦複如是。既然這樣,玄奘法師為什麽還要說“我法二空所顯”?因為世間人看到的世界是經過前意識渲染了質和量的世界,並非真如。
離垢義為離開穢土(如圖16.2-34),去往中土(如圖33)。土是身土,義為身體的感覺。唐三藏說,“俱淨桫欏,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名離垢地”。
桫欏一詞源於意大利語桫魯·法索欏,是一種棕櫚樹(如圖35、37),亦作斷頭樹。據說,如果這種棕櫚樹的頭被砍掉了,就死了,它不能從根部或枝幹上發出新枝芽。佛教用此樹比喻若人違犯了根本十戒(參見第13.1節),就斷送了慧命,得不到解脫了。所以 “俱淨桫欏” 義為具有了全部戒法。唐三藏是從離垢的原因來定義離垢地的;而且說明了離垢的原因是具足淨戒。

16.2.1 戒渡 Precept Ark
菩薩二地是修習俱足淨戒的圓滿位。俱足淨戒就是戒渡,又名人神契約,約櫃(如圖37、40、41、42),俗稱天條,可分為三部分,如圖35和37,桫欏樹的三枝所示:男戒,女戒,和18神佛不共法(參見15.1.3節)。男人的俱足淨戒名為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其計算方法如下:
1. 男戒,亦作黃金甲(如圖28是身著黃金甲的特拉洛克),共有250條,乘以4威儀,結果是1000。威儀,亦作威儀路,是心神之所履,其本義是整齊細密格式。如插圖39中埃及夏娃身穿的黃金鎧甲。四威儀: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走路一陣風。
2. 上麵的結果在經曆3世,過去、現在、和未來,就得出了3000威儀。怎麽把過去和未來都算在了一起?無意識唯是現量,沒有順序性或時間性;或說無意識(即神識)超時空。
3. 再經曆身口七枝,結果是21000。這七枝是根本十戒(參見第13.1節)中的前七條,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不包括後麵的三條 “意戒” ,因為無意識(神識)隻處理現量,前意識唯是非量。
4. 再經曆貪、嗔、癡、和等分,就有了84000細行。什麽是等分?是法四分(參見11.1節)中的第四分,是純淨的無意識。無意識是自主的神經係統,它以自有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提取出了 “淨戒” ,比如,當一個人遇見女神的時候,無意識自己會很快地從女神學到很多。另外,法的第四分不斷地核實第三分。
女人的俱足淨戒又名黃金甲、女人皮、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共有350條款,約進成為500威儀。其十萬八千魅力的計算方法與男戒相同,就有了117600,舍掉不適用的部分,約出成為了108000魅力。
另外,女戒比男戒多出來的部分稱作戒香。具足淨戒的象征物是桫欏樹(棕櫚樹),和戒環,例如戒指,如圖36。
16.2.2 斷邪行障 Severance of Heretical Behavior Hindrance
二地菩薩斬斷了邪行障。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彼障二地的極淨梭羅,菩薩入二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1. 微細誤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
2. 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三業,或唯起業不了業愚。
為什麽說菩薩入二地便能永斷邪行,具足淨戒?因為菩提心能攝具足淨戒。總說佛教戒律可分為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1. 攝律儀戒,謂遠離所應離法,與菩提心誓言的 “煩惱無盡誓願斷” 一句相應。
2. 攝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與菩提心戒的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句相應。
3. 饒益有情戒,亦名攝眾生戒,謂利樂一切有情,與菩提心戒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 一句相應。
如是,菩提心能總攝一切戒法。
16.2.3 最勝真如 Upmost Victorious True Suchness
玄奘說,“二地菩薩證得最勝真如,於一切法中最為勝故”。
16.2.4 開約櫃 Opening Covenant Ark.
作者我少年時,看過一篇中國政府審查佛教的報告。1950年代,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政府委托中國佛學會對佛教進行審查。寫這篇報告的和尚說:“我們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同誌幫我們打開了約櫃。裏麵有所有以前打開約櫃的記錄,記錄了什麽時間,誰打開了約櫃,都做了什麽。”
報告說,我們發現男戒250條和女戒的350條都在裏麵,並不像古代佛經中說的那樣, “由於保管不善,一些戒條丟失了” 。還發現了兩條有爭議的戒律, “皇(王)室成員是從虱卵蟣子出生的,穢血;富有而吝嗇的家庭成員是從濕氣出生的,泥血” 。後來蒙藏工作委員會的同誌們,他們負責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區的300位男女轉世活佛的靈魂轉世工作,說, “這兩條與挑選轉世靈童相關,人們不喜歡那兩種人,若從那兩種家庭選取轉世靈童,那活佛造不出來,肯定失敗!”
報告最後聲明,他們沒有改變任何戒律條款。釋迦摩尼說過:不準對佛教以外的人展示佛教的戒律。他們決定仍然沿襲這個傳統,把那十幾條戒律鎖回約櫃,而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通的戒律,可以展示給任何人看。
唐三藏說:“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地。” 本小節討論定。在佛教的百法(參見第11章)中,隻有念、定、和慧(智)可以持心,所以大部分佛的教導以此三法中的一法結束。定義為主觀和客觀相應而動的身心穩定狀態,亦名一心。基於從見道到成佛的過程,玄奘法師把所有勝定歸類成了四種:賢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和大乘光明定。

1. 賢守定,謂此能守世間出世間賢善法故。插圖16.3是古埃及的浮雕,用五幅圖表達了 “賢守定” 的概念。圖1和5是眾生之母夏娃,頭頂的三朵蓮花象征著上帝三合和(上帝、亞當、和夏娃)。中間的三幅圖表示她從見道到成佛的過程。多數的雕塑中,古埃及人用 “給孩子孩子亞伯喂奶” 來表示她是夏娃,但這浮雕中用乳房長在了胳肢窩來表示她是夏娃,因為古埃及人要用夏娃的雙手來向觀眾展示一個重要的概念, “賢守” 。如圖1至5,五位夏娃都是一個 “持著” 的姿勢。
夏娃一直都端著的是什麽東西?上麵的容器顯示了瓶子裏的內容,左邊瓶子裏裝著夏娃寫的《生命之書》的全部知識,右邊瓶子裏裝著亞當寫的《死亡之書》的全部知識。這兩本書就是古埃及宗教的全部教法。綜合五幅浮雕,古埃及人表達:知識如水,賢守定如器,可以執持全部的知識之水。
對於佛教徒來說,賢守定要求修習者,無論懂不懂,要記住四勝諦的全部內容。四勝諦就是佛教的全部教法。
2. 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由於夏娃持有四勝諦,總是遇到好運,隨著生活,有意無意地就收到了覺悟,獲得了知識;如是她收集了許多瓶上進的膏糧(如圖4所示)。她頭頂有兩隻箭,代表她仍有貪和嗔,這兩個思惑;這也表示她此時已經懂得了四勝諦,已經消滅了八萬四千魔軍中的見惑(參見14.3節《煩惱的數》),仍有多品思惑需要消除。
3. 健行定,謂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埃及夏娃勇敢地挑戰四勝諦,但她常常發現自己錯了,向四勝諦投降了,但與此同時,她的頭裏孕育了一個巨大的蓮花蕾,已經被大洪水淹沒了(即已經被洗禮了; 如圖3中,她的頭頂所示)。圖2中的蓮花代表覺悟。夏娃全身開花,表示她覺悟不斷,正處於 “金剛無間道” 。金剛無間道,亦作金剛喻定,大洪水,洗禮、割禮,升天,和出塵,都是對修習大般若舟(即十渡;如圖2夏娃的頭頂所示)的不同描述。圖2中,夏娃口吐蓮花,正在與眾同修分享修習大般若舟的心得體會。教學相長,夏娃的修習愈發精進。
4. 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圖1和5顯示夏娃不開花了,全身的皮膚都變得光滑了,修習覺悟的熱忱已經褪去了。這時的她已經處於大乘光明定中;乳房從胸前被移到了胳肢窩表示她已經是眾生之母了。
16.3.1 忍渡 Countenance Ark
三地菩薩修習忍渡。學習是一種變成的過程,無忍則不達,所以忍渡被建立了。忍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諦察法忍。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忍渡亦作八忍地,八中洲,八大金剛,八大人,具體內容參見17.3.2節。
16.3.2 暗鈍障 Severance of Gloomily Dullness Hindrance
三地菩薩斷除了暗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三慧,即聞、思、修慧。聞慧是從見聞閱讀所得的慧,比如從傳說故事聽而有感,再如讀佛經,閱而會義。思慧,自己從思考總結中獲得的慧,比如感悟心得。修慧是從自身經曆的事物所感悟的慧,是自己感受到了自己修習的成果,比如守戒,修習者很快就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1. 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多與欲貪俱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
2. 圓滿聞持總持愚,即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
16.3.3 勝流真如 Victorious Stream True Suchness
三地菩薩證得勝流真如。玄奘說,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無意識是神識,是法識,亦作真如識,所以勝流真如義為:所有的宗教中,包括現代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神識的教法最值得學習,是聖道流。
另一方麵,當意(即前意識)遇到正確與錯誤,純淨與汙染時,它自動地行在正確的道路上,遠離汙染。如果修習者能證明本教法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好的,信心會增至100%,修學事半功倍,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唐三藏說: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 菩提分法,又名37品道: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枝、和八正道枝。
16.4.0-1 四念住。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可以持心,定依為業。(一)身念處,觀身(即集諦)不淨。(二)受念處,觀受(即觀苦諦)是苦。(三)心念處,觀滅諦無常,觀念念生滅,世事流轉,無有長久。(四)法念處,觀道諦無我。我謂主宰;法謂軌持。
16.4.0-2 四正勤:(一)未生惡法令不生;(2)已生惡法恒令滅;(三)未生善法令出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16.4.0-3 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謂欲、精進、心、和慧觀,此四法像似上帝的四隻腳,能通達目的地,無往不至。又,足有基礎、根基義。
1. 欲如意足,欲於所樂境相,希望為性,勤依為業。欲通於善惡和中性這三種倫理道德性,若對善法起欲,能發正勤,由精進助成善事,如有神助。
2. 精進神足,精進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不懈地努力,而能如願滿足,如有神助。

3. 心神足,此心義指無所有天(圖14.4-2),亦名微妙本心,常寂光天,涅槃,拯救,畢竟空,正定。而且此心具有無數無量福德。一心一意地做事能引發正定持心。
4. 觀神足,此觀即慧觀,即運用集起的四緣(參見14.1節)來看待事物。結合前心神足,把 “畢竟空” ,即∅,放入集起,集起就變成了 “等起” 。等起就是佛智、神智、佛的世界觀、佛教哲學。
16.4.0-4 五根,是信根、精進根(亦作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1. 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樂善為業。勝解即是忍,是信的因;樂欲是信的果。信略有三種。(甲)信實有,即於一切實事和道理,深信忍耐可為有。(乙)信有德,即信四勝諦(參見第13至16章)為實,信可為有,信即是有。(丙)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善法,深信自己及他人,隻要肯學習,都能獲得那些成就。
2. 精進或勤,於善惡的修斷事中,勇悍為性;滿善為業。精進有五種:(甲)被甲精進,即有勢;(乙)加行精進,即有勤;(丙)無下精進,即有勇;(丁)無退精進,即堅猛;(戊)無足精進,即不舍善軛。
3. 念,即讀、咒,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
4. 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定是身心穩定,主客觀相應而動的狀態,亦作一心。
5. 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慧是解知之心,是一種智;但在某些方麵,兩者相反,成事之智是智,了事之智是慧。佛教中常用金剛來比喻慧;在英語中,金剛義為哲學家之石。
16.4.0-5 五力,得到了上麵的五根之後,就有了這五種力量。(一)信力,信念增長,能破諸疑惑。(二)精進力,精進念增長,能破身心懈怠。(三)念力,念力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四)定力,定念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定。(五)慧力,慧念增長,能遮止三界(圖16.4)見思二惑(參見第14.3節)。
16.4.0-6 七覺枝,是修習佛法獲得的七種證悟:念覺枝、擇法覺枝、精進覺枝、喜覺枝、輕安覺枝、定覺枝、舍覺枝。
1. 念覺枝,此覺悟就是修習者發現了念對人生活的影響很大。意隨念行,遂由等流果(參見11.6.2 《等流果》)的聚集而形成人的內心環境,從而形成觀待因(即能做因,參見11.6.3 《士用果》)。完備的心境出現了,即定境出現了。其中的念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
2. 擇法覺枝,此覺悟是,智和慧都以揀擇為性。
3. 精進覺枝,要獲得成功,許多時候精進是必要的,比如鑽木取火,關鍵的時候需要附加額外的工作,否則火不可得。
4. 喜覺枝,喜具有強大力量;同樣的,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都具有強大的力量。另外,學法修道至於獲得利樂處,才算有真正的成就。
5. 輕安覺枝,身體沒有粗重的感覺,心情舒暢。輕安以堪任為性,轉依為業。
6. 定覺枝,定是一位別境心所有法;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如圖16.4-1至22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定境,有那樣心與境互動的狀態,才有那樣的智慧。
7. 舍覺枝,此覺悟義為,因為無意識,亦作神識,隻與舍受相應,所以基於畢竟空(即插圖16.4-2)的無為法誕生了,而且修習者體證了無為法是取得幸福和美德的正確道路。塵世之法是有為法,是基於有而建立的法,是基於帝釋天(如圖16.4-14)的法,是集法。塵世之人基於有為法,執著於顛倒妄想,沉迷於生老病死的苦海,不得解脫。
16.4.0-7 八正道,是基於前麵的七種覺悟,悟出的八種人生的正確道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 正見,區別於邪執倒見:苦諦(參見第13章)是安立真如,集諦(參見第14章)是邪行真如,滅諦(參見第15章)是清淨真如,道諦(第16章)是正行真如。
2. 正思維,依四諦的因果理進行思維,參見13.4.3節《十趣因果》。
3. 正語,(甲)不妄語,或不唯不行誑惑,更能言說真實語;(乙)不綺語,或不唯不行魅惑之語,更能作利益語;(丙)不惡口,或不唯不行粗獷,更能善言安慰;(丁)不兩舌,或不唯不行離間,更能從中調和。
4. 正業,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 “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正業是 “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 (參見16.2節)。業,亦作身口意業,身業即此身、口業即此口中所說的、意業即此心所想的。
5. 正命,從事正當的職業,尊老愛幼。
6. 正精進,如插圖16.4-35所示,圖22的地獄是最不幸的地方,上麵圖2的無所有天是最幸福的地方,以此兩極為導向,正精進就是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
7. 正念:(甲)不慳貪,或不唯不行慳吝,更能進行施舍;(乙)不嗔恚,或不唯不行憤恚,更能恒生慈念;(丙)不邪見,或不唯不行邪見,更能信行四諦因果理。
8. 正定,菩提分法以三種勝定統攝一切勝定,亦名三解脫門:(甲)在穢土(如圖16.4-34),少欲是正定;(乙)在淨土(如圖33),無相是正定;(丙)在遍淨天(如圖32),空是正定。
16.4.1 精進渡 Diligently-Advancement Ark
四地菩薩修習精進渡。精進渡有三種,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和利樂精進。被甲精進是說菩薩修習最勝菩提分法,如古代的將士身著鎧甲入戰場,心無畏懼,勇往直前。利樂精進是說菩薩成熟有情,利樂眾生,永不知足。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插圖35是墨西哥的雨神特拉洛克在展示如何精進:如鑽木取火,猛龍過江,專精不懈,勇往直前。圖36是中國的南方人在賽龍舟。
16.4.2 微細煩惱現行障 Hindrance of Subtle-Annoyance Presentness
四地菩薩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此說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屬於第六識俱身見的部分;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寧知此與第六識俱,第七識俱執我見粗大,故說此與第六識俱者微細。彼粗大俱執我等與無漏道性相違,八地以去方永不行。
此但與第六相應身見而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此微細煩惱障四地菩提分法,菩提分法特違彼,入四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俱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
16.4.3 無攝受真如 No-Assimilated-Acceptance True Suchness
四地菩薩證得無攝受真如。玄奘說,此真如無所係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此說無意識(即神識)沒有自我,沒有我及我所,且它的許多特質終生不變,不可能被馴服、降伏、誘惑、或賄賂。眾生隻能依據它的性質(法性)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