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1.1 法的四分;11.2 四大種;11.3 六處;11.4 五蘊:11.4.1 色蘊;11.4.2 受蘊;11.4.3 想蘊;11.4.4 行蘊;11.4.5 識蘊;11.5 四食諦;11.6 五果:11.6.1 異熟果;11.6.2 等流果;11.6.3 士用果;11.6.4 離係果;11.6.5 增上果
法,梵語達摩,是自然法,基於重複發生的現象,古人常用軌轍來比喻。一切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有的現象都是法,比如江河湖海,花鳥魚蟲,法律、道德,事理等。一切法都有四分,第一分是相分,第二分是見分,第三分是自證分,第四分是證自證分。分是分量、分限。法在人心的作用分量有四種,所以有此四分。
第一分、相分,就是客觀現象,是主觀的所緣,如色、聲、香、味、觸、和法,這六塵。從感知的角度,外部世界是人內心的投射。相分是第四證自證分(即無意識)的投射。這個把外部刺激轉變成現象的過程,是無意識的功能,我們感覺不到,感覺到的是現象(即第一相分)。古人用照鏡子時,鏡子裏的人來說明相分。鏡子裏的相和照鏡子的人共用同一個身體。
第二分、見分,見是照見義,能緣心自體轉變起來的能緣作用,明了照見了客觀現象。識的作用是分別、丈量。第二見分照見第一相分,其分別和丈量的結果是第三分,自證分。另外,第三分還有識之自體的作用。
第四分、證自證分,是心自體暫變,能起知自體的作用。這第四分能證第三自證分,所以名為證自證分。因為第四是第一相分的投射者,是現量,即客觀事實,所以第四分不需要它分來證明。
古人用 “人用尺量布” 的事例來說明這四分。其中布是所量,是第一相分。用尺量布的過程是第二見分;第二見分是能量。丈量的數據,即量果,是第三自證分。這人讀完量果之後,他又核實了一下,明了自己在幹什麽;這就是第四證自證分。因為第四分的核實作用,第三自證分得知量果,自證明了。
佛教中,法的四分的象征物是金剛臍(如圖11.1-3下麵的紅圈所示),傳說是由宙斯和他父親之間的臍帶(注,教父和教子之間的臍帶,如圖2所示)形成的。圖3,4,5中的器具都稱作金剛降魔杵。圖1宙斯手中的金剛杵是由折合法四分中的後三分為見分而形成的。折合之後,法的四分變成兩分;第一分,相分,就是色蘊(參見11.4.1節),包括11位色法,所以也被稱作色。第二分,見分,包括受蘊(參見11.4.2節),想蘊,行蘊,和識蘊,共84位法,亦作名。名色是無意識的別名,能生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是法界的初門。
圖4和5中顯示的是雷音(大日如來)的雷鼓甕金錘。傳說雷音用此錘擊碎了人的靈魂之石,設計出了睚眥和磨牙(亦作金童和玉女,參見10.9 節《上帝的三和合》)。圖3中的匕首是雷音的聖鬼,名作鐵匕首(Járnsaxa;參見15.3.6 《王者歸來》)。
四大種,即地、水、火、風,是生命之樹的四粒種子,亦作四大;西方人稱之為唯心主義的四個基本元素。種是因義。世界的一切都是四大種所造;這怎麽理解?由身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影來理解,如新生兒的視力才20幾厘米,世界無非是吃奶和大小便產生的快樂感覺。隨著成長,身體和外部世界逐漸長大,直至長成三千大千世界(參見插圖11和第13章)。
11.2-1 地是界的比喻
人使用極限進行思維,即使用界進行認知,界如邊、表、正義等。界無形,古德用地來比喻界。高山大地是界的形象。能持,孕育萬物是界的功能。堅韌是界的體性。界有了地的形象比喻,人們就可以輕易地理解出界的生、依、立、持、養,這五種因性。界是種子義、能持義。種子義是約無意識中能生起諸法的功能,即十八界法各由自種生起而有差別相。能持義是約能持諸法自相義;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亂,所以名界。
11.2-2 水是識的比喻
這樣,識就有了江、河、湖、海、雲、雨等的巨大形象。識性如水,如粘、附著、流動性等。此大種以流濕為體性,能攝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
11.2-3 火是無意識的比喻
古人常用火來比喻無意識;這樣,無意識就有了猛焰、烈日、赤火的形象。火以溫熱為體性,能熟為功能。能熟,如日熟穀。大種火亦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
11.2-4 風是境的比喻
古德用風來比喻不斷變化的環境,境就有了疾猛大風為形象。境以輕動為體性,能長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通過以上四種比喻,就有了人們所說的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此四大種都是通性無記的。通性是說此四大種都與無意識相通。無記是說人對四大種沒有記憶,不能被回憶。世界萬物都是由這四大種和合所成。若大種有變化,依其所造的一切事物都會隨之而改變。
六處是 “十二有枝” (參見13.4.1 《流轉》) 的第五枝,義為眾生皆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此六處而生長。六處亦作六根。根是因、能生的意思;以能對境生識,故謂之根。讀者當知此六處就是一切處,沒有事物在此六處之外。
(一)眼根,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而生眼識,故謂眼根。
(二)耳根,能聽聲者是,以能對聲而生耳識,故謂耳根。
(三)鼻根,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而生鼻識,故謂鼻根。
(四)舌根,能嚐味者是,以能對味而生舌識,故謂舌根。
(五)身根,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而生身識,故謂身根。
(六)意根(即前意識),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而生意識,故謂意根。
此六根還有六處,六受,六入等名義。意根是現代心理學中的前意識,佛教中為末那識。古人說末那識形象細微難知,所以用它的主要隨從 “意” 來代表。在英語傳統文化中,前意識被稱為 “夏娃識”。夏娃不是女人嗎?是女人!上帝給夏娃識穿上了女人皮後(參見 10.9 《上帝的三和合》),她就出現在這個器世界上了。在亞太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中,夏娃被稱作玉女。圖4是佛教中的玉女,觀音菩薩。
11.3-2
六處亦作十二生長處。前文所說的六根是內六處。六根所接之六塵被稱作外六處,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塵即染汙之義,以能染汙情識故。
(一)色,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汙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汙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汙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謂舌所嚐者,如鹹淡甘辛等,以能染汙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汙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汙意根,故謂法塵。
此六塵還有六欲、六入、六處、六境、六賊等名義。
11.3-3
根,境,和識是個三和合,例如眼根,色,和眼識是一組三和合。前文談的十二處是 “十八界” 中的前十二界。界是前文所說的四大種之一,是因義,種子義。 此十八界是:(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 (六境,亦作六塵)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亦作六情)眼識(即看)界,耳識(即聽)界,鼻識(即嗅)界,舌識(即嚐)界,身識(即觸)界,意識(即知)界。此十八界就是傳說中夏娃造慧渡(亦作到達方舟)時所使用的 “六六六係統”,如圖11.3-3墨西哥夏娃(翠玉女)麵對的菩提樹所示。
目錄:11.4.0 前言;11.4.1 色蘊;11.4.2 受蘊;11.4.3 想蘊;11.4.4 行蘊;11.4.5 識蘊
生命樹的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是五個業習氣的積聚體。什麽是業?古代身口意行為習慣的集聚統稱作業。業就是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身業是身體行為習慣的積聚,此身即是。口業是語言行為習氣的積聚,此口所講的就是。意業是思維習氣的積聚,此心所想的就是。業對於生命之樹來說,就好像是落葉喬木的樹幹(如插圖11-1至22)。冬天時葉子落光了,樹失去了生命的跡象。春天時,環境適合了,樹幹就發枝散葉,樹又變得生機盎然。生命樹的生長與繁榮表現在業習氣的形成和枯萎。
五蘊是五種業的積聚體,是從色受想行和識,這五個方麵來講解業的。此五蘊具有集性、取性、和有性,所以亦作五取蘊。五蘊能統攝五位百法中的前94位有為法,不攝無為法(參見11.6.4 離係果),因為無為法與 “集,有,和取” 的性質相違,與 “舍,等,和空” 的性質相應。
佛教是從眼根所對的色來定義物質的。色是變礙義。變即變化,是說肉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變化、投射。礙即障礙,如手可以障礙手,路麵可以障礙車輪陷入地下。佛教中的色字,相當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而且,覺悟後的金童和玉女(即亞當和夏娃)就住在四禪天(如圖11.4-5)中的色究竟天,什麽意思?是在告訴讀者:色這個概念很重要。插圖11中,畫家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約活躍在公元1325年)用了兩個色條(如圖5,6)來強調色的概念很重要。
色蘊就是這11種色法的統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和法處所攝的法。法處亦作意,前意識。
11.4.1-1 五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當此五根與相應的塵相接觸時,可以產生相應的識,如眼根與色塵相接處眼識得生,所以此眼耳等五被命名為五根。此五根亦作本心,五色,五行。本心是說此五根是人心的根本;其它的識,如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都是從此本心的功能分化而設立的。五色是說此五根是五種色法。五行是說此五根總是在移動,變化卻沒有移動者或變化者。
11.4.1-2色境
色塵,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眼根遇色境則眼識得生。色有顯色、形色、和表色三類。顯色即青、黃、赤、白。
形色即顯色混合搭配的分位差別,如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雲、煙、塵、霧、迥色、空。
表色即有情的動作,取、舍、屈、伸、行、住、坐、臥。
11.4.1-3 聲境
聲塵,是耳根所對,耳識所緣的境界。耳根遇聲境則耳識得生,如螺、鼓、舞、歌、樂、戲、女、男、風林等,明了、不明了、有義、無義、下中上、江河,鬥爭、喧雜、受持演說、論議決擇,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等。
11.4.1-4 香境
香塵,是鼻根所對,鼻識所緣的境界。鼻根遇香味境界則鼻識得生,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等。
11.4.1-5 味境
味塵,是舌根所對,舌識所緣的境界。舌根遇味境則舌識得生,如苦、酸、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俱相違、俱生、和合、變異味等。
11.4.1-6 觸境
觸塵,是觸心所有法的第一分相分,身根所對,身識所緣的境界。身根遇觸境則身識得生,如滑、澀、輕、重、軟、暖、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怠、勇等。
11.4.1-7 法處所攝的法
法處即前意識,意根,夏娃識。法處所攝的法是意根的所緣。前意識是思想意識的工作平台,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形象。它就像是事故現場,哪裏有事,哪裏就是現場,所以它被稱作意處。佛教將意根和法塵統稱為法處所攝的法,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引色。
11.4.1-7-1 極略色
極略色義為極其簡略抽象的色法。人腦思維在處理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總是自主地簡化客觀對象,抽取各類默認模特,如男人,女人,蝴蝶,樹等。然後以此默認模特來認知其它同類個體。比如女人,我們看見個體女人會描述大眼睛,高鼻梁,高個子,有點兒瘦等。這些描述都是人腦通過把對方和自己思維機製裏的默認女人模特進行比較而采集出的特征,以此來認知對向,乃至所有的女人。這些默認模特,男人,女人,蝴蝶,樹等都是極略色,也就是男人女人蝴蝶樹等的定義,也就是男神女神蝴蝶神樹神等。
這些默認模特,男人,女人,蝴蝶和樹等也可以被看作是男人種,女人種,蝴蝶種,樹種等,因為我們頭腦中的男人,女人,蝴蝶等都是從它們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男神是男人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男人;女神是女人的種子,可以生出許多女人;蝴蝶神是蝴蝶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蝴蝶;以此類推。
古代人和現代哲學家都認為這些人腦思維默認的男人,女人,蝴蝶,和樹等是極限概念,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都認為神話傳說中的神,女神,蝴蝶神,樹神等,都是極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我們口語中所說的男人,女人,蝴蝶,樹等都是極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但古代人和現代哲學家也都承認現實生活中就有人長得和神或女神類似,而且他們就有某些和神話傳說中的神或女神類似的性質,他們就是真正的神或女神。
現代心理學描述 “真正的神和女神”的外貌為“可以藏在人群裏的人”。例如,你和她不熟,她在前麵跑,你在後邊追她(如圖11.4.1.7-1);路邊有幾個人,她轉身往那幾個人中一站,你就找不著她了。
11.4.1-7-2 極迥色
極迥色,就是顯然不同的色法,如圖11.4.1.7.2-4中的那個白色光圈。前文說心會自主地抽象簡化事物,它會在勾畫簡略的環境時使用截然不同的顏色來渲染事物的邊際,比如天邊與地相交處的灰色,代表空,沒有。事物間隙處的顏色很暗,代表事物的區分或邊界。
再例如雷音在設計上帝的三和合時(如圖11.4.1.7.2-1,參見10.9節)就用紅色來做背景來顯示亞當識,睚眥,夏娃識,和磨牙的形象。紅色是無意識(古作神識)的一種無意識的常(注,常是無名,無量,無數的),所以雷音用紅來代表他自己。在禪定中,無意識會用青、黃、赤、白來渲染環境和間隙,勾畫事物的邊等不同的作用。那些都是極迥色。
11.4.1-7-3 受所引色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都有苦樂等受,由此苦樂等受所生的法被稱為受所引色,如經驗教訓等。比如婚禮儀式會讓新郎新娘感受頗多,終生記著;此見聞及感受會約束他們從那以後擔當起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
再如,插圖11.4.1.7.3-1是公元七世紀古墨西哥帕卡爾國王(King Pacal)石棺的蓋板,顯示了“特拉洛克收到了神父過世的信息後,體內發生了爆炸,墮入了地獄(即患了精神病)”。圖1整體像似個機械,表示特拉洛克意識到了 “五逆十惡是對心理機製的逆操作” (參見13.1.1節) ,從而悟出了 “人神契約” (即戒渡,參見16.2節)是人的行為規範,是一切法的基礎。
圖2顯示他從地獄裏飛出來了,在作為國王去接收上帝(即神父)賜予他的王國的路上。他胳膊上的挎包就代表戒渡。圖3顯示,他回國後,成為了雨神,正在行法雨;他所教授的就是戒渡。這是在說,特拉洛克是從地獄裏的苦受悟出戒渡的,部分戒渡是 “受所引色”。
11.4.1-7-4 遍計所起色
遍計所起色是從普遍計度然後總結出來的理論,比如矛盾論,階級鬥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的規律等。再例如約櫃中的兩條小戒,王族的人是從虱子的卵出生的,穢血;富有而吝嗇的家庭成員是從濕氣出生的,泥血。當然其中有是錯誤的,如由於眾多議論而信以為真。
插圖11.4.1.7.4-1中腳踩祥雲的女神是真主安拉的女兒苦芭芭(夏娃)。她的左手握著麵鏡子,是在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對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神為鏡可以知前世今生”。她的右手拿這個罌粟葫蘆,一方麵表示她在傳播諸法的種子,另一方麵表示 “宗教有毒”。為什麽苦芭芭說宗教有毒?就是因為有人(如圖2所示)執著於邪執倒見而四處奔走相告。插圖11-10畫的就是一組顛倒的人,表示自化天及以下都是邪執倒見之人。
11.4.1-7-5 自在所生色
自在是個哲學術語,自給自足義,佛教中稱此狀態為定,所以自在所生色也被稱作定果色。佛教中所說的定,狹義上是賢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大乘光明定,這四種定(參見16.3節)。由於得此勝定,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升高,世界日日新;“自在所生色”由此得說。
插圖11.4.1.7-5是埃及夏娃在示範如何修習那四種勝定,在示範洗禮的整個過程(參見16.3節)。另外,第12章中的四禪八定也是定,那裏麵說的也都是 “自在所生色” 。但讀者當知那些狀態都是幻覺,也就是 “集起”(參見14.1節) 中缺少某些因素。
受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是領納的感受,接收義。能接收的是人,而所接收到的是受。受蘊是有情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對苦樂等受習氣的積聚體總和。受能生起欣求的愛欲,可以分成五類:苦受,樂受,憂受,喜受,和舍受。
(一)苦受,領受違逆境相時,身心受到逼迫,以身識作為心來說,這逼迫名苦受。
(二)樂受,領受適順境相時,身心適悅,以身識作為心來說,這適悅名樂受。
(三)憂受,領受違逆境相時,身心受到逼迫,以意(即前意識,末那識,夏娃識)作為心來說,這逼迫名憂受。
(四)喜受,領受適順境相時,身心適悅,以意作為心來說,這適悅名喜受。
(五)舍受,領受中庸境相時,於身心非適悅非逼迫,名不苦不樂受,即是舍受。因為人遇到不苦不樂受的中庸感受時,總是選擇放棄,離開,所以此種受被命名為舍受。
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樂受,舍受,和苦受相應。第六識(意識)與這五種受都相應。第七識(即前意識,亦作意,末娜識,夏娃識)與憂受、舍受、和喜受相應。無意識(古作神識)隻與舍受相應,不與其它四受相應。
想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以取像為性,能生成心的環境,對種種言說的生起有促進作用。想蘊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的想習氣積聚體的總和。總體來說,想有二種:有相想和無相想。有相想是能夠取境界相狀,隨起種種言說的一切想,具有明了和分別兩種意義。從所依根來說,有相想可以分為眼根所生想,耳根所生想,乃至意根所生想,六種。從境界來說,有相想可以分為欲界(參見插圖11-23)想、色界想、空無邊處想等。
無相想,是能緣心上或所緣境上,缺明了或缺分別,或二種俱缺。無相想可分為如下三種:
(一)不善言說想,如欲界的嬰兒等,因未學語言,在緣色等境界的時候,雖然境界有相,但不能分別了解它為色等。
(二)無相界定想,即遠離色、聲、香、味、觸、男、女、生、異、滅十相的無相涅盤想。涅盤無相,緣涅盤的想,名無相想。想以取相為性,若無相,怎麽還說那是一種想?涅槃是或青或黃或赤或白遍處,那青黃赤白是生命方程式的常,無名,無數,無量,不是色,不是相。
(三)有頂想,即是 “非想非非想處”想(如圖1)。有義為三有,即欲界(如圖11-23)、色界(圖11-5至8)、無色界(圖11-1至4)。這三種有,人人都有,故名三有。有頂的意思是三有之頂,三界之頂,即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處,雖有分別,想不明利,有情不能於境勾畫種種相狀,故名無相想。
受是所取,想是能取。此二取習氣驅趕眾生日夜操勞,積累了兩座山的業習氣,被稱做受蘊和想蘊,亦作天門山(如圖11-16所示)。
識就是心,有三義:了別名識;思量名意;集起名心。集起複有三義: 一)心能收集儲藏諸法的種子;二)心即是那些收集來的諸法種子;三)種子由熏習而生長,而心能將成熟的種子發起,使其成為現時身口意的行為。更多關於集起的解釋參見14.1節的《集起》。
在佛教的百法中共有八位識,分別是:(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前意識,(八)無意識。其中第七前意識是前六識的移動工作平台。第八無意識是前七識的總根,亦作本識。日常生活中說的意識通常包括前意識和無意識。識蘊是此前六識行為習氣積聚體的總和。
11.4.5-1 八識的定義
(一)眼識,即見色之見。(二)耳識, 即聞聲之聞。(三)鼻識, 即嗅香之嗅。(四)舌識, 即嚐味之嚐。(五)身識,即感觸之感。(六)意識, 即知法之知。此六識,即見、聞、嗅、嚐、感、知之義,還有六情之名。(七)前意識,佛教作末那識,神教作夏娃識,古人說其自身細微難辨,故用常隨之而起的“意”來指代前意識。意是思量、意圖、打算義;是第六識意識的根。前意識是思想意識的工作平台,隨著意圖的變化不斷地自我更新著。
古人常用 步屈蟲來比喻前意識的行為特點。步屈蟲移動時,後腳總是抓著些什麽;前腳在尋找落腳點,像似思忖著。前腳抓穩後,後腳跟進。前意識的行為特點與步屈蟲非常類似,也總是抓著些什麽,四處張望,思量著。前意識 “執著的東西” 有人隨念自我的功能,古埃及人稱之為亞伯,墨西哥人稱作靈龍。當它發現並轉移到新的目標之後,執著的東西也會更新,然後繼續尋找新的前進目標。夏娃識(即前意識)執著的東西是前麵衰敗了的事物,屬於亞當識(即無意識的汙染部分)。
因為夏娃識有上述的特點,古埃及人用給亞伯喂奶來表示那個女人是夏娃(如圖11.4.5.1-2)。圖中夏娃整齊的發飾表示 “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 (參見16.2節),就是上帝給夏娃穿上的女人皮。圖3是古墨西哥夏娃,翠玉女(Chalchiuhtlicue),古墨西哥人也是用給靈龍(Quetzalcoatl)喂奶來標誌她是夏娃的。翠玉女對麵的是她的從菩提心生長出的菩提樹。另外,前意識對語言的形成有促進作用,所以古人也稱之為 增語觸,義為對語言有增上的作用。
(八)無意識最大的特點是異熟。異熟是說無意識中的種子受熏變異而成熟。變異即是成熟,能持業故。這裏用唐三藏的詩句來簡說無意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後去,來先,做主公。”
11.4.5-2 八識與九地的相應
鼻識和舌識隻在欲界(如圖11-23)有。眼識、耳識、和身識存在於五趣雜居地和離生喜樂地(如圖11-24)。第三地(如圖11-25)及以上,前五識全無。第六識和第七識普遍存在於無想異熟和長壽天除外的三界九地。第八識,無意識,普遍存在於三界九地。
11.4.5-3 八識與環境的相應
八識所緣境有三種,分別是性境、獨頭境、和帶質境。
甲)性境,即有自性的境,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性而顯相,名為性境,具足如下五義。一)從現量所得。二)有仗質,比如聲音必須有耳聽聞的質。三)從自種生,不是從能見種直接生出來的。四)有實際的功能和用途。五)其性質與界係不隨能緣心的改變而改變。
乙)獨頭境,即能緣心單獨自己成相,沒有別的本質。獨頭境的存在依於內濾所托。佛教研究的思想意識狀態有四種,分別是:一)清醒的思想意識狀態;二)定境,即幻境,如本書第12章《禪》中談的都是幻覺現象;三)夢境;四)鬆散意識,如偶爾頭腦中自己跳出來的念相。這四種思想意識狀態的後三種都是獨頭境。
丙)帶質境,謂所緣境有所杖質而不得自相,有如下兩種。一)真帶質,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即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及心所有法,及第七識單緣第八識之見分。二)似帶質,以心緣色名似帶質,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依經作觀,非是五識所緣現境。
前五識和第八識唯緣性境。第六意識通緣這三種境。第七識唯緣帶質境。
11.4.5-4 八識與三量的相應
八種識所發所得的量有三種,分別是現量、比量、和非量。
甲)現量,能緣之心量所緣之境,沒有分別計度的情況下所獲之量果,有三種意義。一)是現在時,以簡別於過去或未來。二)心識認識的對象必須要顯現出來,亦即必須是現行位之法,種子不能成為現量。三)現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與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現前,和合俱有。
乙)比量,是通過推測比度而獲致的量果。如見山上有煙,推知該處必有火;見牆外有雙角,推知牆外有牛。
丙)非量,是似現量和似比量的統稱。似現量,謂有分別智,於境異化而取量,如有智者知道花瓶衣服等,因為對待和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似比量,依似因智為先,所起的相似之義,如於山中誤認為霧是煙而推度,那裏有火。再比如,看見一個栩栩如生的石頭獅子,心生恐懼,不認為它隻是一塊石頭。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名似比量。
前五識和第八識唯緣現量。第六識能通緣此三種量。第七識唯緣非量。
11.4.5-5 八識與道德的相應
道德性可被簡化為三種:善性、惡性、無記性。
一)善,能為此世及它世受益的行為。眼識、耳識等前六識有善性。
二)惡,能為此世及它世造成損害的行為。眼耳等前六識有惡性。
三)無記,道德上中性,不善不惡的行為會留下無記業,即無記憶的業或稱淨業。無記有兩種:有覆無記,無覆無記。(1) 有覆無記,這是在說第七識,前意識,其行為是染汙但不產生善惡業,此稱無記。前意識的記憶像似計算機的內存,隨時更新變化,此說前意識的有覆性。(2)無覆無記,這是在說第八識。許多無意識的性質終生不變,且其不辨善惡,本性非染,亦非善惡,故名無記,即無記憶。無覆,是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一切都會被無意識記憶,無論這個人的思想意識記得還是不記得,它過去的經曆記憶都會發生作用。
八識當中,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性。眼耳等前六識這三種性質都有,於善法中,它們表現為善性;於惡法,它們就是惡性。
11.4.5-6 八識與心所有法的相應
前五識與三十四位心所有法相應,分別是五位遍行法,即作意、觸、受、想、和思,五位別境法,即欲、勝解、念、定、和慧,十一位善法,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三位根本煩惱,即貪、嗔、和癡,兩位中隨煩惱,即無慚和無愧,和八位大隨煩惱,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和不正知。
第六識,即意識,與51位心所有法(參見11.4.4.1節)都相應。
第七識,前意識,與18位心所有法相應,分別是五位遍行心所有法,作意,觸,受,想,和思;一位別境法,慧;四位根本煩惱,貪,癡,慢,和我見;和八位大隨煩惱,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和不正知。
第八識,無意識,隻與五位遍行心所有法相應,分別是作意、觸、受、想、和思。
目錄:15.5.1 心理機製中的四種食物;15.5.2 四種精神食糧
一切有情皆依此四食而住。
(一)段食,舊作搏食,變壞為相,謂於欲界,香、味、觸三塵於變壞時能為食事。
(二)觸食,舊作樂食,以觸心所有法為體,觸境為相,謂觸喜樂之事,攝受喜樂等能為食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饑。
(三)思食,舊作念食,聖經裏作末那食,以思心所有法為體,希望為相,謂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如人饑渴,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之思,否則健康堪憂。
(四)識食,執持為相,謂異熟果(參見11.6.1節)恒相續,執持有情生命,能為食事。如聖經中,夜間上帝變成一個火柱為遷徙的眾生取暖,白天變成大雲為它們遮蔽烈日,這是神識,即無意識,維持體溫和出汗的功能。
前麵談了在心理機製學寓言中神識喂養亞當識,夏娃識,和眾生的食物,下麵談上帝給亞當和夏娃穿上了人皮(如圖11.5.2右;參見10.9節)之後,喂養他們倆的四種食物:橡子、鬆子、水草籽、和玉米。本傳說源自《墨西哥法典》中的《第五個太陽》(如圖11.5.2左;參見第15.4節)。
根據墨西哥神話,世界之初,造物主阿彌陀生來就是一對兒,名作自在男和自在女。那夫妻倆生了四個兒子,紅藏、黑藏、白藏、和藍藏,分別主宰東、北、西、和南方。600年後兒子們創造了世界萬物,包括太陽(神)奧林·托納修(Ollin Tonatiuh)。奧林·托納修就是插圖11.5.2左圖中間的那張臉,本義為 “奧林運動的冠軍上前來發光” 。古墨西哥人認為太陽(神)每天東升西降,經曆風霜雨雪,損耗很大,需要定期予以補充或重造。再造太陽(神)就是再次舉辦奧林運動,賽出冠軍成為新的太陽(神)。但是舉辦奧林運動需要神和人為之犧牲。
11.5.2-1 橡子
虎劫是太陽石(如插圖11.5.2左所示)的第一象限。橡子是虎劫中,神父喂養金童(即亞當)和玉女(即夏娃)的食物。古墨西哥人把造太陽(神)的世紀工程分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虎劫、風劫、雨劫、和水劫。虎字是說奧林運動的發起者不是一般人,他有什麽特殊的?約公元1285年,中美洲的青鬆石王子(Turquoise Prince)決定犧牲自己,發起新的奧林運動,他將把墨西哥帝國送給新的奧林冠軍。
青鬆石王子獻祭給了古神特拉洛克(如圖11.5.2.1-3)500名童男。圖2是母親抱著因為獻祭而患了嬰幼兒神經發育失調症的墨西哥。因為患病,墨西哥的眼神有些特別(如圖3,參見第三章《肉眼通》),就是青鬆石王子造出的第一顆太陽。圖4是幼年的墨西哥。圖6是穀伯遵從青鬆石王子的命令在喂橡子給墨西哥。圖10顯示,墨西哥長大後,就因為吃了橡子變黑了,成為了黑藏,北方之神,那橡子是什麽?
圖6下半幅顯示那橡子是由從靈水中生長的橡樹結出的果實。圖8顯示內圈是個可以轉動太陽石的密碼,所以筆者認為那橡子相當於四大種(參見11.2節)之類的基本理論概念。佛教中,地水火風四大種亦被稱作種子字。就學那麽幾個字,金童就成為北方不空成就佛了?《佛學次第統編》說, “界(即地)這一個字就值一尊佛!”
11.5.2-2 鬆子
風劫是太陽石曆(如插圖11.5.2左所示)的第二象限,講金童玉女在風風雨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迅速長大。風是四大種(參見11.2節)之一;在五蘊世間(俗稱陰間),風是不斷變遷的環境。在風劫中,青鬆石王子獻祭了6名童女,包括自己的女兒翠玉女(如圖11.5.2.2-5所示)給古代的女神翠玉女。墨西哥的傳說,風劫中神喂鬆子給人吃;那鬆子是什麽?這種鬆樹的生命周期是600年,所以鬆子代表一個天道輪回周期中的有係統的上帝造人的經典案例,即靈丹(如圖3所示)。當人吃了這樣兒的靈丹(即案例),案例(即靈丹)就會逐漸變成人的靈魂的一部分(如圖4所示)。圖5和6顯示,青鬆石王子喂食給金童玉女很多靈丹。
圖7顯示蔻忑鶹鵂 (Coatlicue)正在喂食玉女們靈丹(即上帝造人的案例),即正在給她們講七色鹿佛(即太陽神阿波羅;參見15.2節《鹿乘教》)的故事。圖8顯示蔻忑鶹鵂正在為玉女們展示 “千手觀音” 的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正在教玉女們如何下蠱(種腐屍蟲)。同時,她也對玉女們展示了自己的秘密,即她的力量源自上帝(即青鬆石王子)。她腰帶上的骷髏頭是她丈夫的。當青鬆石王子死後,她就把他的顱骨掛在自己的腰帶上了。
圖9顯示青鬆石王子正在主持奧林運動,他取消了兩名金童候選人的參賽資格。圖10顯示,青年時期的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金童,美洲獅)成為了一名學者,正在商議推薦優秀的人去和翠玉女公主相親。別人認為這是個升官發財的好機會,可墨西哥認為這是獲得生命之樹秘密的好機會。
圖11顯示墨西哥(即美洲獅)正在和翠玉女約會。圖左下角顯示,談話中,他從翠玉女偷到了一盒子靈丹。翠玉女的後半麵臉是黑色的,表示她正在做虧心事,正在對墨西哥下蠱。圖12上半幅顯示青鬆石王子和蔻忑鶹鵂正在背後幫他們倆的女兒翠玉女偷(創傷)墨西哥的心。
翠玉女和墨西哥的關係不融洽。時間流逝,倆人都過了正常婚嫁的年齡。青鬆石王子揚言,他不能親眼看見翠玉女和墨西哥結婚,死不瞑目。墨西哥害怕青鬆石王子強迫他和翠玉女結婚,逃亡了(如圖13所示)。圖中,他背著棵果樹,表明他已經被翠玉女嚴重地創傷了,患了精神病潛伏症。五年或十年後,當地獄果(即精神病潛伏症)發育成熟了,他就會墮入地獄(即患上精神病)。
11.5.2-3 海草籽
雨劫是太陽石(如插圖11.5.2左所示)的第三象限,義為墨西哥的世界裏總是下雨,因為他遭殃了。什麽是殃?幸福快樂的玉女(夏娃)是女神,是福;悲傷哭泣的玉女是殃。在雨劫中,墨西哥的世界裏總是下雨,因為女神翠玉女,由於她爸爸死不瞑目,總是怨恨他。
多年後,墨西哥聽說青鬆石王子過世了(如圖11.5.2.3-2所示),就病倒了(即墮入了地獄,如圖3所示)。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前半生和青鬆石王子(死後的名字為左翼蜂鳥)絞在了一起。在隨後的五百年中的某一天,他忽然回憶出了一歲時,左翼蜂鳥為自己做肉眼通(參見第3章)時的情景,獲得了宿命通。注,在傳說中,此雨劫通常被換算成為五百太陽曆年。那時媽媽抱著生病的自己,憂心匆匆(如圖3雕像正麵,墨西哥懷中生病的孩子所示)。
人三歲以前的記憶力量強大,在墨西哥文化中被稱作靈龍,中華文化中被稱作大力神和福,日耳曼文化中被稱作馬格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稱作亞伯。圖4顯示墨西哥在靈龍的作用下,從地獄裏飛出來了;他正沿著古代聖人的足跡,去繼承左翼蜂鳥的王位,並且要把左翼蜂鳥作為上帝發射到墨西哥的天空, 開始墨西哥帝國。
這個階段的墨西哥(又名金童,美洲獅,特拉洛克)正由金童變成了美洲獅,又逐漸變成了特拉洛克。他的慧眼逐漸地睜開了,看見了美洲大陸連同無數的古文明都已沉入苦海(如圖5所示)。以前被視為珍寶的靈丹,此時在他的慧眼的作用下,就如同海草籽,到處都是;所以墨西哥從古文明的碎片中提取出了無數的海草籽(即靈丹,如圖6所示)。此慧眼就是左翼蜂鳥造的第三個太陽。
回國的途中,墨西哥發現代理國王翠玉女要殺自己,因此她和她的母親蔻忑鶹鵂 (Coatlicue)打起來了;他就躲進了蔻忑鶹鵂的廟。過了很長時間,墨西哥認為自己的第一目的是讓左翼蜂鳥成為新的太陽神,太陽神價值一百年的全世界GDP,而自己成為墨西哥國王的價值微不足道,就對人說,“我不是特拉洛克,我隻是大西洋裏的一隻烏龜。”墨西哥是什麽意思?
墨西哥放棄了王位的繼承權,而且烏龜是妓院裏男傭的別名兒。插圖6還顯示了墨西哥對翠玉女的暗示 “如果婚禮後的第二天早晨你殺了我,那我辛辛苦苦收集來的這些草籽(即靈丹)都將落回海底,你再也看不見了!” 翠玉女看墨西哥無心和她爭奪王位,又這麽謙卑,就同意和他結婚了(如圖7和8所示)。倆人結合成了一位新的雙身神(或佛):阿彌陀。
11.5.2-4 玉米穗
水劫是太陽石曆(如插圖11.5.2左所示)的第四象限,是說翠玉女成為眾生之母後,發起了大洪水,毀滅了舊世界,創造了新世界,名為墨西哥。在這個新世界裏,墨西哥人以玉米穗為食。那大洪水和玉米穗都是什麽?
大洪水義為翠玉女作為國王發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廢除了以前諸神,改國號為墨西哥。墨西哥人都崇拜左翼蜂鳥為新的太陽神(佛教中作大日如來),以墨西哥和翠玉女為始祖,蔻忑鶹鵂為新的天道輪回守護女神(佛教中作南海觀音,寶生佛),墨西哥的啟蒙老師穀伯為穀神(佛教中作燃燈佛)。佛教徒崇拜這五位為五方佛。其中的金童(即亞當)為釋迦摩尼;玉女(即夏娃)為觀音菩薩。
圖11.5.2.4顯示婚禮之後,翠玉女向墨西哥展示了創作《墨西哥法典》的計劃,她要從草籽中挑選出一千零一顆靈丹,然後用左翼蜂鳥造人的理論和過程為線索把那一千零一顆靈丹束成亦作蜻蜓眼塔。圖3是墨西哥此時的肖像,他身體如同充滿了眾功德水的大雲,充滿了天空。圖4是翠玉女的肖像,展示了她的語言才華,出口成章,把充滿眾功德水的大雲變成錦繡文章,從天而降。倆人把左翼蜂鳥造太陽(神)的故事線索編織成了一張網(如圖5所示),把一千零一顆靈丹串聯成了一個玉米穗兒(如圖6所示),來和墨西哥人分享(如圖7所示)。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墨西哥法典》,又名《無字天書》(如圖8所示)。
生命之樹結的果共有五種,分別是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離係果、和增上果。
異熟,是無意識的主要特性。變異即是成熟,因為變異可以持業。業是身口意的行為習慣。現在的身口意行為是過去積累的業的現行,所以業就是身口意的行為。異熟果是說無意識收集來的諸法種在生活中受熏染而成長,異類、異地、異時而成熟。什麽是諸法種子?如本章生命之樹所談的五位百法就是。什麽是異類?如本章的百法就是眾生被分成了五位,每位法中還有分位,都可以認為是彼此各異的類。什麽是異地?如插圖11.6.2-23至31所示的九地各異。什麽是異時而熟?任何一個行為,其異熟果可能三個月後成熟,也可能三年後成熟,也可能十年、三十年後成熟。
無意識自是自果;異熟果是無意識自體變異的體現。無意識的異熟果一但成熟,許多異熟果流出如同瀑布的水流,恒相續,可以保持有情的身命和業,因此有情有了命根和業力。在因果關係的分析中,異熟自成一類,異熟果的原因是異熟。
果與因相似,同類或相似的果法,前法為後法開導,持續不斷地從生命之樹中流出,被稱為等流果。前法為後法開導是說,前善果引後善法相繼,被牽引的後果與前因相似;前無記業引流後無記業同類跟隨;前念惡行招引後麵的惡業相繼,果似因而流出。此果雖然是以前意識為主導,聖人說,應當考慮這是心整體的功能,八種識中都有等流果。
在因果關係的分析中,等流因由三種因構成:遍行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是說心所有法中的五位遍行法,無處不在,可以為因。相應因,例如,當前意識生起時,與其相應的18位心所有法(參見識蘊)會相應而起;當意識升起時,與其相應的51位心所有法也會伺機而動;當行舍時,無意識(古作神識,亦作福)會出現。同類因,意處(即前意識)中的勝者招引分布在三界九地(如圖11.6.2)的同類來分食可愛果。
廣義上講,等流果亦是異熟果。五果中的異熟果、士用果和增上果,都可以通攝一切因果。五果的區分需從依處著眼: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依處得等流果;士用依處得士用果;真見依處得離係果;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下麵以十惡十善的因果來說明等流果。
甲)殺生因果,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如圖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短命,多病。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長壽;(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乙)偷盜之因果,劫盜之罪亦使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貧窮,共財不得自在。若離偷盜,即得十種信法:(一)資財盈積;(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丙)邪淫之因果,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妻子不貞潔,不得隨意眷屬。若離邪淫,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為世稱歎;(四)妻莫能侵。
丁)妄語之因果,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如圖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多被誹謗,為他所誑。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一)口常清淨,如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服;(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
戊)綺語之因果,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言人不信,語不明了。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己)惡口之因果,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常聞惡聲,言多諍訟。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
庚)兩舌之因果,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眷屬乖離,親族弊惡。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辛)貪欲之因果,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如圖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心不知足,多欲無厭。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注1)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注11.6.2-1,全部的佛教徒都是真正的上帝的子女,所以都是法王子,法公主,法王,或法女王。這是佛教的傳統。
壬)嗔恚之因果,恚嗔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常被他人求其長短,常被於他之所惱害。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一)無損害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仙境。
癸)邪見之因果,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生邪見家,其心諂曲。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樂,及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之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更不在於惡道;(六)無量福慧,轉更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正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
士用果,是作者借助於工具媒體等所做事業,如農夫之於莊稼收獲穀麥,商賈之於貨物倉儲運輸獲得金錢利潤,僧道之於道果為他人解惑超渡。士用果的原因是 “能” ,稱作能作因,聖經用詞 “亞伯” (義為能;如圖11.6.3-8),亦作觀待因,即人的主觀能動性。能作因是集起四緣(能緣緣,所緣緣,等流緣,增上緣;參見14.1節)中的能緣緣。那這 “能” 是個什麽東西?
“能” 是前意識(夏娃識)執著的 “前念衰敗後的痕跡” ,有思想機製中內部的 “隨念自我” 的功能。佛教中稱此微弱的 “自體” 為 “摩納婆” (漢譯為儒童);此狀態的身體狀態為 “神身天” (如圖8所示)。此 “能” 在中華文化中稱作 “福” (如圖35),亦作大力神,印度教中作婆羅門(Brahmin),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古埃及文化中稱作亞伯(Abel;如圖38),日耳曼文化中作馬格尼(Magni),墨西哥文化中作靈龍(Quetzalcoatl;如圖36,39)。
能做因或觀待因依領受依處而建立,即依於主觀和客觀的受性而建立。觀待因,謂觀待此令彼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依此,觀待因又可分為兩種意義。
(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農夫之於搗碎麥成麵,商販之於理財而獲利,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諸事業。
(二)就法而言,諸法之生乃因諸作具而有,如農夫因莊稼而收獲,商賈因貨而獲利。
結合這兩種意義,士用果,是作者依靠工具而成就的事業;此果廣通一切有為法。
係即是,義為在認知的過程中係縛結生。“係縛結生”是說“亞當識(即無意識的汙染部分)和夏娃識(即前意識)”締結生命,創造眾生。夏娃識能辨別善惡美醜,進而潤色主觀和客觀事物成為生命體,成為眾生。他們倆製造生命體的速度很快,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製造一個小世界的眾生(參見14.1節《集起》)。隨著生活,亞當識和夏娃識不斷地創造眾生,人就有了“八萬四千煩惱(亦作塵勞,魔軍,病;參見14.3節《煩惱的數》)”。或說人隻造業,不消業,以至於身心日益沉重,成為了“自我(即轉移身見;參見11.4.4.1.4《根本煩惱》)”的奴隸。此中亞當識和夏娃識的過失嚴重,實行割禮和洗禮是必要的。離係是說,人接受了割禮和洗禮之後,移除了“八萬四千塵勞”,脫離了煩惱的係縛,獲得了解脫。所以,離係果義為被拯救了,解放了,涅槃。
什麽是割禮?割禮是說用慧(亦作金剛,掃帚),來消除迷惑和煩惱,就像用刀來切東西,如同用掃帚來掃地,所到之處,無明黑暗都可以被消滅。割禮的過程就是學習四勝諦,移除“八萬四千塵勞”的過程。
什麽是洗禮?修習道諦的過程就是根據 “淨識害有” 的原理,引淨識殺死煩惱和習氣,消除精神汙染的過程。因為識在四大種之中是水(參見11.2節),古人就形象地把修習道諦,這個洗禮的過程說成了, “引發大洪水,淹死八萬四千魔軍” 。在本書的16.3節,埃及夏娃展示了她自己的洗禮,成為眾生之母的過程。
圖11.6.4-35顯示離係果是禁果,什麽意思?在修習道諦,成就離係果的過程中,修習者是根據 “無意識(古作神識)隻與舍受相應”的原理,用 “行舍” 來引發 “正等明”的出現,並滋養其生長壯大。“正等明”就是 “無所有天”(如圖2),亦作微妙本心,常寂光天,拯救,涅槃,畢竟空,無上正等正覺,太陽神,大日如來,梵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納瓦特語奧林·托納修(Ollin Tonatiuh)。正等明隻與舍性相應,隻與等、舍、空相應,不與有、集、取相應。若你去摘取離係果,它就滅了,死了,而你就已經損失靈水了,如圖35所示。那如何成就離係果?道諦的十渡總括了一切成就離係果的辦法,總括了一切善法。
為了取得和持有離係果,古人建立了基於涅盤的無為法。無字代表涅槃,如插圖2所示,區別於有為法。有為法是基於帝釋天(即轉移身見,我)的法,如五蘊中的94位法,都是有為法。唐玄奘(公元602- 664)依據成就涅槃的程度不同設立了六位無為法,分別是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和真如無為。
甲)虛空無為,古代和現代的心理學都發現了這種人,就有人有這樣的性格或世界觀。從虛望空,隨遇而安,無所事事,什麽事都看得開,就是虛空無為。另外,有些人擅研究,愛讀書,觀察飛花落葉,就覺悟了法性和集起(參見14.1節),成為了辟支佛。這種人的覺悟膚淺朦朧,不徹底且不係統,所以也被稱作虛空無為。
乙)擇滅無為,謂有選擇地消滅了某些煩惱障或所知障。例如15.2節《鹿乘果》中的前三果(如插圖33,35)都屬於擇滅無為。另外第16章《道諦》中的一地至七地成就,也都屬於擇滅無為。
丙)非擇滅無為,不由智力的撿擇,依諸法性清淨,行於金剛無間道(如聖經中的大洪水;參見16.7節和第17章),達善惡兩滅。15.2節的阿羅漢果,和第16章中的八至十地成就都屬於非擇滅無為。
丁)不動無為,金剛喻定發起後,或長時於四諦中反複證得諸真如,行者於空中發起聖行。前意識遇空則止,名為不動,不辨別了,由是一切煩惱不能動;此狀態名不動無為,是阿羅漢和八地及以上大菩薩的成就。
戊)想受滅無為,亦名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常寂光天(即插圖11.6.4-2),圓成實相,無餘依涅槃,畢竟空等。修習者依第四禪力,熄滅想和受這兩位遍行心所有法,心停滯於常寂光中,清淨自在,即是想受滅無為。沒有主觀和客觀的區別,那心(即思想意識)怎麽會存在呢?答:客觀環境是普遍的常的狀態。因為常無名、無數、無量,所以說是無所有天。那狀態隻有常,沒有業變量,所以被稱為常寂光天。“天”字代表無意識的純淨部分,義為安靜,深奧的知識。也是從這裏把無意識的汙染部分劃分給了亞當識(即阿賴耶識),並定義其為黑色, 是地。佛教以清淨為天,煩惱為地,夏娃識(即前意識,即末那識)為眾生。
己)真如無為,修習者依據此七種真如,得到了離係果。(一)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參見13.4.1節。(二)實相真如,謂人無我,法無我,人法兩空所顯的實性;就是無餘依涅槃,如圖11.6.4-2。(三)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是第13章《苦諦》。(五)邪行真如,是第14章《集諦》。(六)清淨真如,是第15章《滅諦》。(七)正行真如,是第16章《道諦》。
增上果是說俱有因之果,是說在集起(參見14.1節《集起》)的四緣 {能緣,所緣,等流緣,增上緣} 中,除前三緣之外的所有元素,由或順或違或不障之功而為集起的增上因。此增上果是昔日所作的果。增上的因素就事而論有很多,但從勝處而言,隻有22處。當知,增上緣即是這22處或根。根是因義,增上義。
這22根是(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七)男根,女根,命根;(十)苦根,樂根,舍根,憂根,喜根;(十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二十)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知根。
一至六,眼耳等六根是十二生長處中的內六處,參見11.3節。七至九,男根是男人的生殖器;女根是女性的生殖器。命根是無意識,因為無意識的異熟果不斷地流出可以維持眾生的身心及業。十至十四,苦樂等是五受根,參見11.4. 2節的受蘊。十五至十九,信、念等是五善根,參見11.4.4.1. 3的善法。二十至二十二是三無漏根。未知當知根就是趣向,願意學習四勝諦。當一個人懂得了四勝諦,他或她就具有了已知根。若證得了四勝諦,就具有了俱知根。
下麵依據十善和十惡的增上果報來理解增上果。
(一)殺生業之增上果,能令田林生殖皆失其力,穀果欠收,貴物不現。反之不殺者,一切資產,得好結果。
(二)偷盜業之增上果,能使草樹穀果生惡害蟲,霜雹為害,饑饉現災。同類之眾,或在一家,或在一郡,或在一國,無不被害。反之不偷盜者,一家一村,一郡一國,俱由其福力,感招利潤。
(三)邪淫業之增上果,能使國土招暴風雨之害,塵埃穢惡之毒。反之不邪淫者,不致感招天變。
(四)妄語業之增上果。因其以卑劣之意欺於他人,此業種增上,能使外物感招汙穢不淨,所有目的,恒致失望;言語失其信用,命令違背不行。反之不妄語者,萬事能通,無諸絕望。
(五)綺語業之增上果,由此雜穢語業增上力,能致官失其位,商失其利,一切草木叢林,滿生荊棘毒草。反之不綺語者,官商恒榮,山河宜適。
(六)惡口業之增上果,能致居住世界,瓦石沙礫,塵芥荊棘之惡物,充滿觸近,諸不自由。反之若不惡口者,諸得自由。
(七)兩舌業之增上果,由此離間語之增上力,能致大地高下不平,山陵丘墟突兀,道路嶮岨,穀稼不茂。反之不兩舌者,處處宜人。
(八)貪欲業之增上果,能使五穀欠收,財富短虧。反之,世道昌榮,山河壯麗,處事有餘,且常遇貴人。
(九)嗔恚業之增上果,能使戰爭劇烈,兵甲不息,荊棘遍地,果木苦澀。反之,鄰裏和睦,百業興隆;風調雨順,田園昌盛,山河宜人。
(十)邪見業之增上果,由斷常二見,不信善惡報應,因果道理。由此邪見及邪教,令人間失其善心。此增上力,能致器世界,上妙色香美味皆失,五穀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