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岩回憶錄

本人的回憶錄,宗教文化
正文

3 觸目

(2025-04-04 05:29:34) 下一個

目錄:3.0 前言;3.1 觸目的作法;3.2 觸目的功能;3.3 培養宿命智;3.4 巴甫洛夫樓;3.5 觸目的鑒別;3.6 我幼時的特質;3.7 作觸目後的糾紛;3.8 醫學實驗的傳聞;3.9 神的現象

A collage of images of ancient art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3.0 前言

1973年9月的一天,梁伯又從撫順回家探親,來到我們家作客。我看到他之後非常高興。媽媽對他說: “你和盧岩是有緣。他見著你就高興,象似還認識你似的。”

梁伯說: “我看盧岩記得我。”

媽媽說: “你可不知道呢! 去年你走後,盧岩總問,‘我大姨夫怎麽不來了呢?’我告訴他你走了。盧岩就哭了,隨後就上火了,嗓子腫了好幾天;有兩天都不能說話了。”

媽媽對前年劉團長的事耿耿於懷,另外她仍然記得去年梁伯對我的影響,說: “我還記著呢!自從上次你給盧岩講故事,他就懂事兒多了。依我看,你還能算是他的啟蒙老師呢!”

梁伯的臉色變得火紅,不停地笑,走來走去,說: “也可以這麽說。不過,人家都說幼兒園或者小學老師是啟蒙老師。”

媽媽說: “我知道,不過我聽說,啟蒙的本意是,不知怎麽著,把小孩兒的眼睛給蒙上了。孩子看東西,像有霧似的,看不清遠處。眼蒙被揭開後,他就能清楚地看近看遠了。”

梁伯背對著我站在屋地中央,側著臉看著媽媽,過了一會兒回答: “我也是這麽聽說的。”

媽媽興奮地請求: “你是咋聽說的?他們幹那事幹嘛?你給我說說唄!”

梁伯說:“我聽說那種做法是在給孩子做觸目。觸目就是成語 ‘觸目驚心’的觸目(如圖3-4)。別人看了觸目就會在無意之中吃一驚,還會認為那人悉知悉見。”

媽媽叨咕:“讓人看了害怕,還認為他什麽都懂!這有什麽好的?”

梁伯說:“不眩眼(如圖3)!那種眼睛不怕光,或者像似發光似的,引人矚目。有觸目的人,無論站在哪裏都引人注意,鶴立雞群。我還聽說,觸目就是佛教中的肉眼通(如圖3,4),是一種活佛的資質。”

媽媽聽明白了:“啊!在人的相貌中,眼睛最重要!例如,人們一說到賊,就說賊眉鼠眼的,就首先說到了眼睛。你給我說說觸目是怎麽做的?啟蒙是怎麽回事”

 

3.1 觸目的作法

梁伯在屋地上來回走個不停。過了一會兒,他板著臉,背對著我,說: “正常的肉眼通作法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在小孩兒剛懂事,還不太懂事的時候,把孩子放在一個四周沒人的地方。讓一個陌生人站在遠處,得讓孩子看見他。然後陌生人疾速衝向小孩兒,讓小孩兒大吃一驚,再快速離開。小孩兒這麽看著,加上這一驚,據說,這個小孩兒的眼睛就被蒙住了。(案例參見第1章。)

媽媽驚訝地說:“那不就是被衝了一下嗎!怪不得老輩人說,不能讓小孩兒亂見陌生人。”

梁伯笑著說: “聽你說,我才明白!就是被衝著了嗎!它們還說,當孩子的眼睛被蒙上後,那孩子就總找那個衝他的人;但是,這時候不能讓孩子看見那個衝他的人。鳳玲,他們說,那個衝孩子的陌生人一般是孩子未來的師父。假如那人被孩子找著了,那這肉眼通的作法就失敗了,肉眼通做不出來。”

媽媽想了想,說: “這是講蒙眼睛;怎麽啟蒙?”

梁伯說: “我是這麽聽說的,啟蒙(案例參見第2章)就是再找一個和那個衝了小孩兒的人長得相似的人,這人要和孩子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把那個衝它的人做過的事兒再做一遍,這次讓小孩兒看清楚。他們說,這麽一作,孩子的眼蒙就被揭開了。”

媽媽說: “啊!那從蒙上到揭開,得需要多長時間呐?”

梁伯說: “我聽說,這間隔時間不是個定數。多長時間,得由作法的人,孩子的師父來決定。他師父,咱這麽想,能作這件事兒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師父根據這個小孩兒的智力發展階段,和它作法的效果來決定。師父作這個法,他是一邊做一邊觀察。一般的,蒙眼睛的時間是三個月到一年。”

梁伯又說: “肉眼通的作法,不是啟蒙就完事了。”

媽媽急著說: “大姐夫!那你趕快說,看等會兒忘了,接下來怎麽回事?”

梁伯說: “聽人說,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是,在這個孩子十七、八歲到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等到這個孩子的肉眼通已經形成了,孩子的師父,孩子的父母和這個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把肉眼通作法的事告訴給這個孩子。”

媽媽說: “啊!當小孩兒的眼睛被蒙上時,就總找那個衝他的人。幾個月後,孩子找到個假的。孩子明白,但是眼蒙被揭開了。孩子還找那個蒙他眼睛的人。等他長大了,孩子的師父和父母就故意讓那孩子找到那個蒙他眼睛的人。然後,一起給孩子解釋他小時候發生的事兒。那孩子心中的謎惑就被徹底解開了。”

梁伯說: “我隻是聽說,覺得就像你說的這樣。”

 

 

3.2 觸目的功能

媽媽說:“啊!說起來,都是知識!觸目有啥用?”

梁伯說:“肉眼通是一種活佛的資質,是佛五眼通的第一隻眼。鳳玲!我不知道你信不信佛?”

媽媽說:“我沒關係!你咋聽來的就咋說。我就愛聽這些稀奇古怪的事!”

梁伯說:“這有肉眼通的眼睛,聽人家說,那才特別呢!像有魔力似的,有200多種優點,40多種缺點。”

媽媽說:“你舉個例子說。”

3.2-1 悉知悉見

梁伯說:“有肉眼通人的眼神很特別,別人看了會認為他明白自己的心事。他們說,如果一個懂佛法的人,有肉眼通,別人看見他的眼睛,就會感覺自己的內心裏沒有隱私,對方全知道。那給人講道理、解惑,效果才好呢!”

媽媽說:“原來,這是佛教裏的。”

梁伯說:“不隻是佛教裏有。過去,王公貴族、大官、有錢人家也請人給孩子做肉眼通。他們作肉眼通是因為這種眼神有威懾力和感召力。往那兒一站,相貌和眼神上就使這個人看起來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他們說,這人的相貌表現,主要是在眼神兒上。”

媽媽說:“我想也是!好東西都想要!”

A close-up of several objects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注3.2, 插圖3.2-2是墨西哥的雨神特拉洛克(Tlaloc),他們用像是帶著潛水鏡的眼睛來描述特拉洛克的肉眼通。筆者認為那是從 “不眩眼”來定義肉眼通的,即有肉眼通的眼睛不遜光。插圖3.2-3是中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麵具,筆者認為那眼睛是 “觸目” ;這樣來定義肉眼通是因為:人們看見有肉眼通的眼睛時,可能會有被接觸到了的感覺。

3.2-2 用來捆綁兒童婚約

梁伯說:“鳳玲!我發現你想事可真快!你這麽一說,我就更相信了。本來我不太明白,跟你一說,把我自己說明白了。還有一種用途,就是用來綁定娃娃親。說是用肉眼通的作法來綁定娃娃婚約,一準成功,沒有失敗的。不過,具體是個什麽道理,我不太明白。”

媽媽一聽,臉色就變了,假笑著說:“咱就是沒事兒閑嘮嗑,啥真懂假懂的,你就說吧!他們是咋綁的?”

梁伯說:“我這都是道聽途說。過去,可能是兩家關係好,兩家人都同意定娃娃親;但也可能是一家人看上了另一家人的什麽,自己作法,把另一家的人給綁過來。”

媽媽說:“那咋綁啊?我是一點兒也琢磨不出來。”

梁伯說:“它們說,肉眼通作法的第一步,衝那個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孩子患上了嬰幼兒神經發育失調症,是一種神經病。因為這病,孩子有了視覺障礙,就說眼睛被蒙上了。啟蒙後,這病並沒有被完全治愈,變成了精神病潛伏症,就是孩子對那個衝他的人仍有惑根,所以才有第三步的作法,來完全移除那個惑根,也就是移除精神病潛伏症。”

媽媽問: “如果沒有第三步的作法,那孩子會變成瘋子?”

梁伯回答:“對!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他們還估計:沒有第三步的作法,那孩子24或25歲就會有輕微的精神病症狀;30歲左右就會出現明顯的精神病症狀;40歲左右,就是精神病患者;50歲、60歲,什麽時間,神經病就可能發展成熟了。他們還說,這肉眼通作法形成的精神病潛伏症很活躍,阻擋不了,所以這種綁定的婚姻不會失敗。”

媽媽問: “你是在說作肉眼通有風險!這和綁定娃娃親有什麽關係?”

梁伯說: “如果做法師傅要條件,不答應就不會讓那孩子看見自己,那這孩子就得不到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

媽媽說:“我明白了!如果師傅要求那孩子娶他的女兒,那這孩子家就隻能同意這門親事,因為沒人想看那孩子瘋了。”

3.2-3 尋找師父

梁伯說:“鳳玲!你的理解力可真強,這事我幾次聽人議論,也自己琢磨了好幾次,還是糊塗。我隻是跟你一說,你就明白了。你給我一解釋,我現在真相信了。還有!這個我可是真不懂了。他們說肉眼通本來就是造轉世活佛,或者做靈魂轉世用的。”

媽媽說: “咱就是閑著說話。活佛和靈魂轉世,那種事,能有幾個人真明白!”

梁伯說: “一般的,肉眼通作法第一步中的那個陌生人就是孩子的師傅。他們說,在西方,那就是孩子的教父。”

媽媽說:“咱中國人不也說師徒如父子麽!”

梁伯說:“很類似!但他們說,肉眼通作法形成的關係與眾不同,這孩子和做法師傅之間會有終生的聯係,而且是生死攸關。從肉眼通作法的第一步開始,那孩子就開始找衝他的人,當然孩子不知道那就是他的師父。這孩子會一輩子找他的師父,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見不到屍體,那孩子,當然,那時他已經是成年人了,他要親眼看到師父的墳,或者得到師父的遺物。”

媽媽說:“我也聽說過,但像你說的似的,不懂! 這故事裏還有個鉤魂女,不知是咋回事?她和那個年輕人一見麵,就把他的心偷走了。然後。法師繼續作法,那個年輕人就跑路了。作法師傅跟著那個被作法的人,他跑到哪兒,法師就跟到哪兒,繼續作法。聽人說,那個被作法的人常能聽見小鬼兒說話。據說,如果作法師傅放棄了作法,或者作法師傅死了,那個被作法的人肯定活不了多久了。這事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失敗了,都得死。”

梁伯說:“我也是這麽聽說的。就那樣,那孩子和他師父之間產生了種種的聯係,具體的我不懂。就有人信這個,雖然誰也不明白是怎麽回事,但很多人說這事是真的。這在咱們東北叫琢磨人,南方人叫整蠱,東南亞人稱作降頭。”

媽媽說:“啊!我明白了!我不是明白靈魂轉世了;我是說我從你說的,學到了很多知識。”

 

 

3.3 培養宿命智

梁伯看見媽媽的臉色越來越紅,情緒激動,問:“鳳玲,我說了什麽讓你忌諱的事嗎?”

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可是臉色沒有變好,說:“大姐夫!我心情不好不是因為你說了什麽。這你一來,我就想起來去年和前年的事兒,小盧岩和沈陽老劉閨女定娃娃親的事。不知道是咋回事兒,想起來,我就鬧心。”

梁伯說:“啊!是這麽回事兒,那今天咱倆,不!咱仨人,小盧岩也算一個,把這事兒好好研究研究。”

媽媽說:“小盧岩明白啥!還算他!那咋就衝一下,孩子就能記住,而且一直記到20來歲?”

梁伯說:“人家就是這麽說的。我認為,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受到了強烈的刺激,他就有可能感興趣,找那個人,然後就形成了一種感覺,一種習慣。他記著,但又不是很清楚地懂得。後來,在經家人和外人有意無意地嘮嗑、提醒,就可能記住了。”

媽媽說: “到二十來歲,被信任的人一說,就信啦?我看這說法有點兒玄乎!”

梁伯說: “對!所以人家說,在肉眼通的第三步作法中得父母和這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告訴這個孩子。”

媽媽說: “我還是覺得這說法玄乎!小孩兒能記住嗎?還要記住那麽長的時間。說著,她瞟了我一眼,對梁伯使了個眼色,笑著高聲說,‘前年的時候,我們都不在屋裏,那個沈陽老劉大哥就自己進屋了。也不知道他是咋整的,那把小盧岩嚇得,喳喳的! 叫得像殺豬似的!我和他爸都在廚房呢,聽著都刺耳。’”

我一聽就不高興了,立刻說:“不是喳喳的!也不像殺豬的叫聲!”

梁伯轉到我跟前說:“哎呀!盧岩都聽明白了。那你是咋叫的,給梁伯模仿一下。”

我就模仿我當時的叫聲叫。梁伯轉身問媽媽: “那時候,他是這麽叫的嗎?”

媽媽說: “好像是這樣叫的,但我記不得了!”

梁伯又轉到我跟前說: “盧岩!你給梁伯模仿一下殺豬的時候,豬是咋叫的?”

我就模仿殺豬的時候,豬的叫聲。

梁伯站了起來,喜悅地對我媽說: “他都記著呢!這兩種叫聲根本不一樣。咱倆說的話,他也都聽明白了。”

3.3-2

媽媽說:“我還真不知道;他學的還挺像的! 他們倆人都大笑著。”

我直瞪瞪地看著梁伯,被他發現了。他立刻轉身走到遠處的屋牆邊,背對著我。

媽媽問: “咋地啦?大姐夫!”

他回答: “盧岩不願意我了;他在看我呢!”

媽媽看了看我,說:“他沒不願意。真是,他看你幹什麽?”

梁伯說: “剛才,你說他像是殺豬似的叫,他不愛聽了。我還跟著你起哄;盧岩要討厭我了。你勸勸他。”

媽媽看了看我,說:“盧岩沒不願意!”又對我說:“盧岩!不許盯著人家看!沒禮貌!剛才說你叫得像殺豬似的,是我,那不是我說的麽!”

梁伯一聽,趕緊過來說: “這就行了!現在他還沒怨意。要是煩我了,就晚了。”

媽媽想了想,說: “是啊!這小孩兒就好察言觀色,要是認上那個扣兒,煩起某個人來,三年五年也改不過來。盧岩!說你叫得像殺豬似的,是我說的!你看你梁伯幹什麽!不許這樣!”

梁伯立刻說: “鳳玲!別說了,這就行了!盧岩不誤會我就好!”

3.3-3

媽媽突然說:“大姐夫!這回我可信了!咱倆剛才說的,這小孩兒記住那次衝,十年八年的沒問題。再像咱們似的,在他旁邊這麽嘮這事兒,那他可能記住20年。”

梁伯問:“怎麽說呢?”

媽媽說: “你看,前年沈陽老劉整這事兒還是在我們家屋裏呢,小盧岩就記住了。要是把小孩兒突然帶到一個新環境,再來個陌生人,那麽一嚇唬,事後有人有意無意地提醒著,那小孩兒還不得記住一輩子啊。”

注,宿命通是回憶出了全部的前半生的經曆。而這次談話剛好再次幫作者我溫習了過去的經曆,就成為了他們在培養我宿命通的能力。

 

 

3.4 巴甫洛夫樓

媽媽問:“大姐夫!你在哪兒聽來的這麽多?”

梁伯回答: “一次我出差,在一個研究所等待我要見的人。聽他們那些年輕的研究人員說的。鳳玲,那些年輕的研究人員都會說外語。他們還用現代醫學理論研究古代故事裏人物的病情。他們還知道肉眼通是什麽時間從哪兒傳入中國的。說是,開始的時候,是做靈魂轉世、轉世活佛用的。後來,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們也要給自己的孩子做,這種作法就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了。”

媽媽說: “當然了!好東西人人都想要。你接著說,你還聽說了多少?”

 

注3.4, 2014年,我完成回憶錄後,判斷梁伯所說的地方是中國醫科大學的巴甫洛夫樓,是個國際醫學交流中心。我認為他們所說的那個古代故事就是本書第二章《啟蒙》中的《桃花劫》。約在公元二世際,伊朗人安士高(如紅袍和尚插圖3.4)把這秘密傳入中國。應該說這作法在中國那之前就有,安士高更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認識。

 

3.5 觸目的鑒別

過了一會兒,媽媽又問: “大姐夫!你說肉眼通的眼神與眾不同,咋個不一樣?”

梁伯說: “肉眼通的眼睛看東西時,看的時間長。”

媽媽說: “我早就發現某盧岩看東西時,像似看不清楚似的,看的時間長。”

梁伯說: “肉眼通的眼神,別人看了,總是以為他明白。”

媽媽說: “某盧岩的眼睛是有那麽一點兒意思。有幾次,我認為他在旁邊看明白了,就不信他能懂,就試探他到底明白不,結果發現他根本就不懂。”

梁伯和媽媽互相看了看。梁伯轉過身去,過了一會兒,轉回來說: “我還知道肉眼通的另一個特征,不眩眼。就是那種眼睛,有東西在他眼前晃時,他不眨眼,眨眼即慢又少,還不遜光。”

媽媽說: “啊!那叫眩眼啊!也是,丟臉眩眼是慫啊!這我可沒注意!”

梁伯叫我到他的近前,開始舉手做出打我的舉動,試驗了幾次。媽媽開始試驗她自己。

梁伯對媽媽說: “自己試驗自己不行,得別人試驗你。”

媽媽說: “他反應慢,也眨眼。”

梁伯對媽媽說: “我聽說,這種測試,得四十分就算成功;不過人家用十幾種實驗方法。”

媽媽說: “一般是60分算成功。”

梁伯說: “我知道,但是人家的那個算法是40分算成功。他們那種算法,我考慮應該是35或者45是最好。但我不知道是高於40還是低於40算是通過。”

媽媽問: “那你看某盧岩的眼睛算不算是肉眼通?”

梁伯說: “我是道聽途說,二五眼。鳳玲!你別認真,我認為他就在成功和失敗的分界線上;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

 

3.6 我幼時的性格特質

我媽媽對梁伯說: “大姐夫,你在地上呢!你把箱子上的那頭大蒜遞給盧岩。”

梁伯問: “給盧岩大蒜幹什麽?”

媽媽回答: “我看他瞪著眼睛聽咱倆說話,怕累著他;讓他轉移一下注意力。”

梁伯明白了: “啊!我第一次給孩子玩具,怎麽能給一頭大蒜呢! 說著,他在自己的兜裏摸,掏出了一個花紐扣遞給了我。”

媽媽說: “某盧岩可好待了,你給他一根雞毛,他就能拿著琢磨倆小時。你要是再告訴他,那根雞毛是令劍,那他就得琢磨兩、三天,甚至一、兩個星期都放不下。”

梁伯突然驚訝地說: “啊呀!我給他個紐扣,他會不會吃了?”

媽媽說: “他不吃!就連我喂他沒吃過的東西,他都不吃,那才難呐!就像我要騙他吃毒藥似的!不知怎麽回事,就對你還行!別人,誰想摸摸他,那可不行,可把他煩壞了!他就躲;抱他,他就拚命掙紮;放下他,他就躲到一邊,自己呆著。平時,他就自己在那兒呆著,不用管他。”

注3.6,這些描述都是嬰幼兒神經發育失調症的症狀:不信任人,喜歡獨處。美國心理疾病手冊中有對這種人的跟蹤觀察描述。學生階段,這種人也可以學會所有的知識,但明顯比正常人慢;成年後可以學會大部分常用的生活技能。他們的一生都掙紮在思考當中。許多他們考慮的問題,在正常人看來不是問題,不需要思考。

 

 

 

3.7 作觸目後的糾紛

媽媽問梁伯: “依你看,某盧岩的眼睛是不是那個沈陽老劉(劉團長)給整的?”

梁伯說: “我不知道。也可能,就像你說的似的,‘被哪個陌生人給衝了一下;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又看到那個人了。’”

媽媽生氣地說:“不行!我得跟百楊說說,向那個沈陽老劉要張相片給盧岩留著。”

梁伯問: “要相片幹什麽?”

媽媽說: “他活著,咋說咋好。他要是死了呢,我們盧岩連個他的遺物都沒有。”

梁伯問: “那個老劉多大歲數了?”

媽媽說: “歲數不大!百楊說,就比他大兩三歲,最多不超過六歲。但是,他要是出車禍死了呢!他們家的孩子要是不通情達理,將來對某盧岩不聽不理,那時某盧岩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此後,我媽媽跟爸爸說了這件事。我爸問過幾個大虎山鎮上的朋友,但他們都把沈陽朋友的信息弄丟了。後來,這件事就被忘記了。

 

3.8 醫學實驗的傳聞

一天在我們家,我爸媽和梁伯一起一邊幹活一邊嘮嗑。梁伯神秘地,給我爸媽講,說是有那麽一個古代故事,裏麵對那個主人公的個人生活曆史,病症,病理,和治療等方方麵麵的描述都很詳盡,但是現代的醫生不能對那個古人進行確診,原因是沒有相關病例。故事裏主人公的病是人為造成的;現實生活中百年不遇。為了解開故事裏麵的許多秘密,沈陽有個人在進行一項真人醫學實驗:在現實生活中造一個病例來給醫生們來進行研究。

我在一邊聽不明白,就走過去問。

媽媽厲聲回答: “沒看見這在幹活呢嗎!這麽個小人!也想明白!去!到一邊兒玩去!”

注3.8,我認為此傳聞所說的古代故事就是前文第二章的《桃花劫》;關於此醫學實驗的具體信息參見後文4.5節《真人醫學實驗的報紙新聞》。

 

3.9 神的現象

人剛出生時,都是用圖像進行思維的。隨著語言能力的形成,人的記憶模式、記憶提取模式、和思維模式都發生了轉變。約三歲後,人就很快把三歲之前的記憶忘掉了。本書此後,作者和家人都不記得前三章的事了;直到四十年後,作者我才在偶然的情況下回憶出了三歲之前的事。目前,心理學界還沒發現正常人回憶出三歲之前的,但在心理疾病的病人當中不罕見。

現代心理學認為,三歲之前的事雖然被忘了,但仍在無意識裏發揮著作用。忘了的記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是習氣的作用。比如我遇到與前文類似的事時,就有興趣,就想,仿佛以前聽說過,卻回憶不起來;而我就順著那些說法做了。就好像,冥冥之中,我的神父在告訴我該怎麽做。讀者當知本書前九章的故事中,大部分是劉團長故意安排在我的生活裏的。例如,不知道為什麽,我從記事到青少年,時常打聽、尋找沈陽的一位大神級的算命先生做師傅,直到遇見劉健君,確信我一直要找的人是她爸爸。

返回盧岩回憶錄的目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