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變遷,劉員外早就搬回老家桃花村了。幾經周折,常公被一個可憐他的車夫送到了桃花村的墳地。
在墳地,常公看了每一個墳的碑文,沒發現劉員外的名字。他太累了,就在一個無字墓碑前坐下來休息。這時,一個披麻戴孝的女人溜溜達達地來到他跟前。常公趕忙站起來,問:“敢問這位大姐,這是誰的墳?”
女人回答:“這是我爸爸的墳。”
常公忙問:“能問問,你爸叫什麽名字嗎?”
女人說:“我爸爸說我不是他的女兒,害得他死不瞑目,不允許我在他墳前說他的名字。”
兩個人就在墳前聊起來了。常公先講了自己的故事;那女人也講了她的故事。
女人說:“我出生,腿上就有桃花胎痣,所以人們叫我桃花女。我長大選夫很挑剔,找不到。我爸為我指定了一個丈夫,我們家藥莊裏的一個長工。他叫常公,傻乎乎的,我不同意。後來,我爸爸讓人收拾了一個小院兒,他打算把我和常公圈禁在那兒,不結婚就不放我們出來。一天半夜,我製造了一個機會,讓常公的一個朋友溜了出去,結果常公就出走了。我爸爸派人到處找他。幾年後,我爸爸病重,我們就搬回了老家。沒多久,我爸爸就過世了。”
桃花女說:“爸爸臨死前對我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命中沒有丈夫,也享受不到作為女人的快樂,因此,我為你拘了個丈夫。你隻有嫁給他,才能得到幸福。我死之後,有一天,會有一個人來我的墳前祭拜我。到那時,你拿著這兩封信:一封是我的遺囑;另一封是我總結一生所學所作而成的八個字。你讓他猜這八個字。如果他猜到了,他就是你的丈夫。你就跪著請求嫁給他。’我爸爸遞給這把匕首(如圖2.3)而且對我說,‘他不同意,你就用這個自殺。’”
桃花女繼續說:“多年過去了,也沒人來拜祭他的墳。我也沒心思嫁人了。前些日子,聽說一個人在到處找個墳。我就讓管家去看看怎麽回事。管家跟著你,看見你暈倒了,就把你送到這兒來了。一會兒我派人給你送點兒吃的來!”桃花女說完,轉身回村子了。
2.3-2 心病的治療
常公覺得身上舒服多了,胸口還是很堵,在墳前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想:什麽是劉員外一輩子做的事?他連想了兩天兩夜,沒想出來。
第三天黎明,常公聽見有人叫他的名字,像是他的父親。這時那個人又說:“常公,你真的連我都認不出來了?” 那個人一邊擺下飯菜,一邊說:“你看我拿來的,都是你小時候最喜歡吃的。” 常公這才注意到這個送飯人是小時候照顧他,對他最好的糧伯。
糧伯說:“老東家在世的時候,後院兒做啥好吃的;他總想著讓我給你送去一些。每次他都告訴我, ‘你就說是誰誰送的,別說我送的。’這不,都是你喜歡的,快趁熱吃吧,暖暖身子。”
糧伯又說:“前天,小姐說你沒病。我來給你送飯,我看你全身都是病。昨晚,我去我九舅家,他是這一帶有名的郎中。我把你的情況跟他說了,苦苦地求他。我舅舅被逼無奈,就跟我說:‘這可性命攸關,不可以跟外人說。昨天,我們幾個老郎中議論了常公的事。你們劉老東家是個有名的大善人,這方圓幾百裏的人都知道。可是,他對常公極不公平,致使他有性命之憂。死不瞑目這個詛咒的下法就是一輩子不斷地對被詛咒的人做好事,而隻求他一件事。那個人知道或者後來知道了下咒人的意願,有能力辦卻沒有兌現。等下咒人一死,被詛咒的人就受不了了,死不了也活不長。這個詛咒就沒有其他的解法,隻有順解,就是按照下咒人的意思去做。劉老東家是個罕見的高人,由他來下死不瞑目這個詛咒,那肯定是作得天衣無縫。’”
糧伯又說:“我就奉承我舅舅:舅舅見多識廣。我到底也沒聽明白常公的病因是什麽?我們老東家讓常公猜總結他一生所學所作而成的八個字,就常公那點兒文墨,怎麽猜得著!你能不能給我說得簡單點兒!我得聽明白了,若不然,不是白來求您了!”
“我舅舅說,常公不也是個讀書人麽!他在劉公身邊長大,他的學識怎麽會差呢!”
“我說,常公是我看著長大的,他從小兒就笨,上學怕挨老師打,常逃學。老員外信任我,讓我照顧他。我是偷懶,兩頭瞞著。我們老員外每次問我,我都說常公聰明,又勤奮好學,可是常公他從小就笨,也不好學。後來,劉員外讓我把他喜歡的書借給常公看。常公看沒看的,我都告訴他說, ‘常公非常喜歡,看了兩三遍,都快會背誦了’。”
“我舅舅罵我, ‘你怎麽這麽辦事呢!劉公的大事都壞在你身上了!’。”
“我說,九舅!你罵我,你打我也沒有用。如果常公病死了,我不是枉為一世人麽!那我也活不長了。常公他從小就心地善良,又孝順,他怎麽會得這種怪病呢!這不是有人陷害他嗎!”
“我九舅立刻說, ‘這就對了!劉公死不瞑目;他和常公有父子之實。常公,他是大逆不道,自作孽,不可活呀!可是他又是被人陷害的。這就是病的所在。這事兒要是傳出去,你們家劉老員外將是身敗名裂!難道連這你都不懂!那現在劉家監視咱們村子所有的人幹什麽!”
當梁伯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還解釋,桃花劫原故事中,原著作者用道教,佛教,中庸,神說,鬼說等二十幾種中國的古代哲學來論述常公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本書中,參見10.6 《治療心病的原則》。
糧伯對常公說:“我就給我九舅跪下了,求他給想個辦法。”
“我九舅說, ‘沒想到,這事兒還把你給圈進去了。也是,這事兒出在咱桃花村,我們幾個老郎中都感到沮喪窩火。這藥就是昨天我們幾個老郎中商量的結果。但是心病不除,常公身體上的病是不會痊愈的’。”
糧伯又說:“我對我九舅說,‘我們老東家是個飽學之士,他讓常公猜八個字,就常公那點兒學問,他猜不著啊!依舅舅你看,那幾個字是什麽?”
“我舅舅立刻就生氣了!大叫, ‘梁子伯!論輩分,我是你舅舅;論年齡,你還比我大兩歲呢!這話你也說得出口!”
“後來,我舅舅解釋, ‘老東家早年從師於太虛真人(注,亦作無位真人,即真如,自然法)學道,是太虛真人的關門弟子,獨得真傳。論師從輩分,他是我的師叔。我師叔布下的局,我來解,那我不是欺師滅祖麽!不過從劉員外的為人來說,他不是個咬文嚼字,賣弄玄虛的人;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那應該是幾個常見的字。’”
“我問我九舅,那我能為常公做些什麽?”
“他說, ‘把你們劉員外讓你背著常公,對他所做的事,全都如實告訴他!讓他順了劉員外的心願,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必死無疑。’”
糧伯又四周看了看,把參苓白術散(如圖2.3-2)等內服外用的藥交給了常公,小聲說:“我得走了,若不然他們可能就再也不讓我給你送飯了” 。
2.3-3 宿命通
常公送走了糧伯,一邊流著眼淚吃飯,一邊想,時而高興,時而悲傷,時而哭泣,時而憤怒,時而悠閑。想著,想著,他就想起他小時候的事來了(注,這就是宿命通,參見第10章)。
常公自幼喪母,和有病的父親一起生活。一天,他看見街上的小孩兒吃糖葫蘆,他哭著朝爸爸要。他爸爸抱著他來到劉員外家的大院兒外,指著劉家的大房子說: “你和這家的大小姐有婚約,可是咱家窮哦!咱就不指望這門親事了。爸爸有病,等爸爸不在了,你就到他家來。等你長大了,自己掙錢,到那時候,你愛吃什麽就買什麽!”
這時,常公想出了那八個字的前四個字:前世姻緣。
梁伯說:“鳳玲!那當時,劉團長講這故事時,還解釋說,就在常公這麽撕心裂肺地哭的時候,他的宿命通被激發出來了。劉團長說,人的記憶是與情感儲存在一起的。宿命通(參見10.5 《宿命通》)就是能回憶起全部前半輩子的能力。”
媽媽說:“我明白了!我以前聽說過。他想通了,回憶起了很小時候的事,發現了他經曆中怪事的原因,所以他才能找出解決辦法,得出宿命的結論。這麽說,宿命論不迷信。”
梁伯說:“你聽說過,好!劉團長說,從這故事看,常公的宿命智(參見10.7 《宿命智》)不是一直都有。劉團長還說,這故事有幾個關鍵點,其中宿命通和詛咒死不瞑目,你們必須明白,否則,這故事就不是桃花劫故事了。”
2.4-2
媽媽問:“死不瞑目是怎麽回事?”
梁伯說:“故事前麵不是說劉員外用死不瞑目詛咒了常公麽。當時劉團長講,下這個詛咒就是一輩子不斷地對被詛咒的人做好事,而隻求他一件事。那個人知道或者後來知道了下咒人的意願,有能力辦卻沒有兌現。等下咒人一死,被詛咒的人就受不了了,死不了也活不長。劉團長說,這個詛咒就沒有其他的解法,隻有順解,就是按照下咒人的意思去做。
媽媽叨咕:“被詛咒的人心裏有愧,總想著是回事。”
梁伯說:“對!就是有愧。另外,劉團長講,人死了之後,這個愧就不一樣了,因為沒辦法彌補了,所以這愧的力量非常強大,以至於能讓人生病,嚴重的,極端現象可能導致被詛咒的人急火攻心,猝死。”
2.4-3
梁伯說:“當時,劉團長還開玩笑呢!他說,你要是想給誰下死不瞑目這個詛咒,你得先知道他是否有宿命通。你一輩子對他做好事,他都記不住,那可是白費力!”
媽媽說:“說來都是知識!怎麽看一個人是否有宿命通?”
梁伯問:“你怎麽想起問這個?”
媽媽說:“我想知道盧岩是否有宿命通的潛能?”
梁伯說:“啊!當時劉團長講了很多神通。我們都聽不懂。那時,我們還都沒結婚呢!誰還能想著孩子!沒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劉團長說,你們聽不懂,我說你們聽,聽個熱鬧。你們不懂可不能給別人講;給人家講錯了,那才害人呢!”
媽媽又問:“一共有多少種神通?”
梁伯回答:這個我記得,我是刻意記住的,希望將來也能懂得一兩種。一共有7種神通:宿命通(參見第10章),肉眼通(參見第3章),天眼通(參見第12章),慧眼通(參見第16章),法眼通(參見第11章),佛眼通和漏盡通(參見第15章)。
2.4-4
媽媽說:“人家劉團長是念過大書的人!”
梁伯說:“那是!他在講這故事時,說,在這兒,故事裏用了中醫理論,佛教理論,道教,鬼神說,中庸等二十幾種理論從正麵詳細論述了常公的病因、病理、和治療,都分析得透徹明白。他講了一些,我不懂,講不了。”
媽媽說:“咱就聽故事聽個熱鬧。即便你能講,我也聽不明白!這故事我聽明白了。你是說,劉東家向常公陷害常公他自己。常公自己覺著有愧,後悔,就病了。我的理解,桃花女對常公特別有吸引力;這一個事兒就能讓常公憋出病來。再加上劉員外對常公有養育之恩,常公不同意這婚事,劉員外因此病情加重,死了,所以,常公的心裏矛盾重重,解不開心裏的結,以至於生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