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致把Vasant Lad醫生的這本關於阿育吠陀家庭醫藥的書翻完了。前麵三大部分的理論部分我細讀過了,後麵一部分是常見病症的家庭療法,我也大致翻看了我關心的一些病症的內容。
病症部分我就不想分享了,隻把此書的基礎理論相對完整地分享一下,這樣讀者能對阿育吠陀的基礎有個大致了解。
前麵我已經分享過阿育吠陀的能量概念,體質概念,心智的三德等等,還剩下食物與呼吸兩個重要部分。
今天分享阿育噅陀的食物觀念。
首先,阿育吠陀的飲食觀不是一個關於“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的固定清單,而是一套動態的、充滿智慧的哲學體係。其核心思想是:飲食是維持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治療工具。
以下是其六大核心支柱:
1. 食物即良藥
這是阿育吠陀最根本的原則。“當飲食正確時,藥物無用處;當飲食不正確時,藥物也無用。” 這意味著:
· 預防重於治療:日常飲食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 治療的基礎:任何療法(包括草藥)若沒有正確的飲食作為支撐,都難以根除疾病。
2. 個體化是核心: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食譜
阿育吠陀飲食的首要原則是個體化。選擇食物的唯一最重要依據是個人的先天能量構成(Prakriti)和當前的失衡狀態(Vikriti)。
· 了解你的主導能量的Dosha:你是Vata(風)、Pitta(火)還是Kapha(土)主導?你的飲食應致力於平衡你的主導Dosha。
· 動態調整:即使你是Pitta體質,若當前出現了Vata失衡(如焦慮、失眠),也需先按安撫Vata的原則飲食。
3. 消化力(Agni)是健康的國王
阿育吠陀認為,健康的關鍵不在於你吃了什麽,而在於你消化、吸收和代謝了什麽。
· Agni(消化之火):被比喻為身體內的“火”,負責轉化食物、感官體驗甚至情緒。強大的Agni能產生生命能量(Ojas),而虛弱的Agni會產生未消化的食物毒素(Ama),這是萬病之源。
· 所有飲食的終極目標:維護一個強大而平衡的Agni。吃最適合的食物,也是為了滋養Agni。
4. 重視食物的全麵屬性
選擇食物時,阿育吠陀會綜合考量其六大屬性,而不僅僅是味道:
· 味道:六味是首要指南。
· 性質:輕/重、油/幹、熱/冷。
· 效力:食用後產生的加熱或冷卻效應。
· 消化後效應:食物被徹底消化後對身體的深層影響。
· 特殊效力:某些食物獨有的、無法用常規理論解釋的功效。
· 對心智的影響:食物屬於悅性、變性還是惰性?
5. 飲食方式與飲食意識
“怎麽吃”與“吃什麽”同等重要。 阿育吠陀強調進食這一行為本身的神聖性:
· 進食量:每餐隻填滿胃容量的三分之一(固體),三分之一(液體),留下三分之一空間,以利消化。
· 進食狀態:在安靜、愉悅的環境中坐下專心進食,細嚼慢咽,心懷感恩。避免在壓力下或邊工作邊吃飯。
· 食物組合:避免不兼容的食物組合(如牛奶與酸味水果、魚類與酸奶),這些組合會嚴重削弱Agni,產生毒素。
· 順應節律:尊重身體的晝夜節律。午餐(當Agni最旺時)應最豐盛,晚餐應早而清淡。
6. 強調新鮮、當地的悅性食物
阿育吠陀推崇新鮮、當季、本地的食材,烹飪方式盡量簡單以保留食物生命力。這樣的食物通常被歸類為悅性食物,能促進身體的純淨和心智的平靜。
總結
阿育吠陀的飲食觀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流程:
了解自我(Dosha) → 選擇能平衡自我的食物(六味等屬性) → 用正確的方式烹飪和進食 → 感受並強化消化力(Agni) → 達到身心平衡(健康)。
接下來,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我把阿育吠陀的六味與中醫的五味進行對比,相似內容的加以合並,再給出幾種情景分析,以增加可行性理解。
核心原則
· 阿育吠陀:根據你的能量主導(Vata風 / Pitta火 / Kapha土) 選擇能平衡它的味道。
· 中醫:根據你的體質或當前證型(如氣虛、濕熱等)選擇能糾正偏頗的味道。
· 通用原則:“適用” 意味著這種味道能幫助你恢複平衡;“不適用” 則意味著它會加劇你的失衡。
一、 甜 / 甘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Vata、Pitta主導者;不適用於Kapha主導者。
· 中醫:適用於氣虛、陰虛者;不適用於痰濕、濕熱者。
· 代表:米飯、大棗、蜂蜜、白糖。
· 注意事項:阿育吠陀:蜂蜜忌加熱,加熱後會產生膠凝物質,在場胃裏阻礙消化。中醫:甘味易膩滯礙胃。
情景應用
· Vata/Pitta型人:適量甜味食物(如熱粥、熟水果)非常滋養。
· Kapha型人/痰濕體質:需嚴格限製甜食,以免加重沉重感和粘液。
二、 酸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Vata主導者;不適用於Pitta主導者,Kapha者慎用。
· 中醫:適用於體虛多汗、久瀉者;不適用於感冒發燒、濕熱內蘊者。
· 代表:酸奶、檸檬、醋。
· 注意事項:酸奶不宜晚食或與魚同食;外感時食酸易“閉門留寇”。
情景應用
· Vata型人:少量酸味(如檸檬汁)能刺激消化。
· Pitta型人/胃熱者:應避免醋等酸味,以免火上澆油。
三、 鹹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Vata主導者;不適用於Pitta、Kapha主導者。
· 中醫:適用於大便燥結、有結節者;不適用於水腫、高血壓、腎虛者。
· 代表:海帶、醬油、食鹽。
· 注意事項:Pitta/Kapha體質及相應病症者必須控鹽。
情景應用
· Vata型人:適量鹽分有助於保濕。
· Pitta/Kapha型人:需清淡飲食,嚴格控製鹹味攝入。
四、 辣 / 辛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Kapha主導者;不適用於Vata、Pitta主導者。
· 中醫:適用於風寒感冒、寒濕內停者;不適用於陰虛火旺、氣虛者。
· 代表:生薑、辣椒、洋蔥、胡椒。
· 注意事項:陰虛者(口幹盜汗)食辛易耗傷津液;生蔥蒜可能擾亂心神。
情景應用
· Kapha型人/寒濕體質:最適用。辛辣料(如薑、辣椒)能有效提振陽氣,化解濕滯。
· Vata型人:可少量使用油烹製的溫和香料(如小茴香),避免幹燥的辣椒。
· Pitta型人/實火體質:最不適用。辛辣會直接加重炎症和憤怒。
五、 苦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Pitta、Kapha主導者;不適用於Vata主導者。
· 中醫:適用於實火、濕熱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 代表:綠葉蔬菜、苦瓜、綠茶、薑黃。
· 注意事項:Vata能量主導者/脾胃虛寒者為首要不適用人群,易導致腹脹、焦慮。
情景應用
· Pitta型人/濕熱體質:非常適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能清熱瀉火。
· Vata型人/脾胃虛寒者:應避免生食苦味沙拉,必須烹飪後少量食用。
六、 澀味(阿育吠陀特有之味)
· 阿育吠陀:適用於Pitta、Kapha主導者;不適用於Vata主導者。
· 中醫:其功效歸於酸味或苦澀味,有收斂作用。
· 代表:未熟香蕉、豆類、綠茶、肉桂。
· 注意事項:豆類需充分烹飪以減輕澀性;Vata者不適用。
情景應用
· Kapha型人:澀味食物(如豆類)有助於幹燥濕氣。
· Vata型人:大量食用豆類易導致腹脹、便秘,需精心烹製。
綜合情景快速參考
情景一:Vata(風)能量主導型人(易焦慮、幹燥、便秘)
· 核心策略:滋養、保暖、保濕。
· 適用味道:甜、酸、鹹。
· 不適用味道:苦、澀、辣。
· 重點提醒:避免生冷沙拉和刺激性飲料(如咖啡);食物應溫熱、濕潤、油膩。
情景二:Pitta(火)能量主導型人(易怒、怕熱、易發炎)
· 核心策略:降溫、舒緩、滋潤。
· 適用味道:甜、苦、澀。
· 不適用味道:酸、鹹、辣。
· 重點提醒:嚴格避開辛辣、油炸食物和酒精;多食清涼的蔬菜水果。
情景三:Kapha(土)能量主導型人(易增重、嗜睡、痰多)
· 核心策略:輕身、振奮、幹燥。
· 適用味道:辣、苦、澀。
· 不適用味道:甜、酸、鹹。
· 重點提醒:減少甜食和乳製品攝入;飲食應清淡、溫熱,並保持規律運動。
另外,時令秋季Vata當值,風、幹與冷是主要季節特色,因此Vata能量主導型的人特別需要注重滋養和多食用一些當季的瓜(各種南瓜)與根莖菜(如紅薯、土豆)。
阿育噅陀認為綠色蔬菜都屬質輕蔬菜,秋季瓜菜與根莖類蔬菜屬質重蔬菜。紅肉質重,白肉質輕。
所謂滋潤(養)在阿育吠陀裏麵,是喜歡采用各種油。較重的油是酥油(ghee)和芝麻油,其次是椰子油和葵花籽油,最輕的是玉米油。這些是阿育吠陀常用的可食用與外敷的滋養油,各人可以依據自己的主導能量型選擇和使用輕重適宜的油料。。
使用這些油的方法,既可用於烹飪,也可用於沐浴前的全身塗抹,以及與呼吸結合的鼻油使用,還有與牙齒保健相關的油拔法。
阿育吠陀非常重視皮膚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保養作用。它認為通過塗抹和按摩油料二十分鍾左右,不僅可以滋養皮膚,還可以讓油料滲透入人體關節,增加人的活動能力,在皮膚表麵用油能起到深層滋養人的效果。塗油按摩後是不用肥皂洗去的,隻用溫水衝去多餘油分。
阿育噅陀對養鼻也很重視,養鼻是它的一大療法。阿育吠陀這樣做的依據是認為鼻通大腦,養鼻等於養腦,還附帶照顧好了呼吸係統,起到了滋養、疏通和清潔的作用。除了以上常用可食用油外,滴鼻更常用的還是些草藥油,其中最常用的當屬阿努油(Anu Tailam),它被認為能化解腦部多餘的粘液。
養鼻滴油時人采用頭部後仰的姿勢,吸氣時滴入幾滴油,讓油滴深入鼻底和喉嚨後部,之後做兩三分鍾鼻腔兩翼和鼻底部的按摩,然後休息幾分鍾後在起身。
油拔法的作用是清潔口腔與滋養牙齦兩方麵的,用時選取適合自己主導能量的液體油,取油15毫升左右進行漱口,象適用漱口水那樣漱口半分鍾至一兩分鍾,之後吐出油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