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阿育噅陀書籍的過程中,我不時感到一種想半途而廢的願望。畢竟我們有那麽豐富與深刻的中醫理論係統,為何要去翻別人的醫書呢?
我又勸自己說,多了解一些不一樣的健康理論總沒有壞處,不同理論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好比說中醫采用藥食同源的特別食材來進行食療,阿育吠陀則可以根據體質條件,采用平常食材和烹飪用的香料來調節能量,就目前北美的中國幹貨食材越來越緊俏的情形來看,倒是更易實踐起來了。
回到阿育吠陀的理論。今天整理一下它對人的精神狀態的認識與描敘。
我們中醫對人的精神狀態提到的是情誌。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分別對應著人的髒腑,當七情失衡時,通過影響人體髒腑裏氣血的運行,從而影響到健康狀況。這一套說法相對比較複雜。
阿育吠陀對人的精神狀態解釋得比較簡單,隻有“三德”之說。
三德古納(Gunas)——宇宙的基本屬性
“Guna”意為“品質”或“屬性”。阿育吠陀和印度哲學認為,整個宇宙(包括我們的心智)都是由三種基本屬性構成的,即薩埵(Sattva)、羅闍(Rajas)和答摩(Tamas)。它們無處不在,並且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我們的精神狀態取決於某一種Guna占主導地位。
1. 薩埵(Sattva,悅性)
· 本質:純淨、平衡、和諧、光明、智慧。
· 象征:清澈的天空、明媚的陽光、平靜的湖水。
· 心理表現:當Sattva主導時,心智清晰、平靜、專注、慈悲、滿足、有覺知。這是一種內在平衡與和諧的狀態。
· 目標:提升Sattva是阿育吠陀和瑜伽修行的核心目標,它帶來真正的健康和幸福感。
2. 羅闍(Rajas,變性)
· 本質:活躍、激情、運動、欲望、執著。
· 象征:燃燒的火焰、旋轉的陀螺、動蕩的海洋。
· 心理表現:當Rajas主導時,心智變得活躍、不安、執著於結果、充滿欲望(如愛欲、物欲)、易怒、自我中心。它驅動行動,但過量會導致焦慮、壓力和精神耗竭。
· 目標:Rajas是世俗活動和進取心所必需的,但需要被平衡,而不是被其控製。
3. 答摩(Tamas,惰性)
· 本質:遲鈍、惰性、沉重、黑暗、無知。
· 象征:一塊巨石、濃霧、腐爛的木頭。
· 心理表現:當Tamas主導時,心智變得昏沉、懶惰、困惑、抑鬱、充滿無知和消極情緒(如貪婪、嫉妒)。它導致停滯、惰性和缺乏活力。
· 目標:需要被最小化和轉化。Tamas是阻礙成長和健康的主要因素。
核心要點: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三德,但其比例時刻在變化。沒有一個人是“純粹的Sattvic”,我們的目標是有意識地增加Sattva,調節Rajas,減少Tamas。
三德(Gunas)與三能量(Doshas)的關係
· 三能量(Doshas) 是生理層麵的“生物能量”,主導我們身體的功能和體質。
· 三德(Gunas) 是心理層麵的“基本屬性”,主導我們心智的狀態和品質。
它們之間存在著 “身心連接”的對應和影響關係。
1. 本質上的對應關係
每種Dosha在本質上與某種Guna有天然的親和力,因為它們在屬性上相似。
Vata(風)和Pitta(火)
主要對應Guna Rajas(變性)
原理:Vata的特性是動、輕、快、變。這與Rajas的活躍、不穩定、變動的特性完全一致。一個Vata體質的人天生思維活躍、充滿創意,但也容易像Rajas一樣焦慮和不安。 Pitta的特性是熱、銳利、強烈。這也與Rajas的激情、火熱、執著的特性相符。Pitta的“火”驅動著目標、野心和批判性思維,但過度則表現為Rajas性的憤怒和挫敗感。
Kapha的特性是穩、重、慢、固。這與Tamas的沉重、穩定、惰性的特性相似。Kapha帶來穩定和愛心,但失衡時則表現為Tamas性的懶惰、遲鈍和抗拒改變。
重要提示:這種對應關係並不意味著Vata和Pitta人無法平靜(Sattvic),或者Kapha人無法活躍(Rajasic)。它隻是說明了每種Dosha失衡時最容易表現出哪種Guna的負麵特質。
2. 實踐中的相互影響(循環關係)
這是更關鍵的部分:身體與心智相互影響,形成一個閉環。這個閉環由兩個方向的路徑來實現。
路徑一:身體 → 心智 (Doshas → Gunas)
· Vata失衡(風能量過多):身體感到寒冷、幹燥、不穩定。這會直接導致心智不安、恐懼、碎片化,表現為 Rajas(變性) 過度。如果長期失衡,耗盡精力,則會滑向 Tamas(惰性) 的精疲力盡和抑鬱。
· Pitta失衡(火能量過多):身體感到過熱、發炎。這會點燃心智的批判、易怒、完美主義,表現為 Rajas(變性) 過度。
· Kapha失衡(土能量過多):身體感到沉重、粘滯、遲鈍。這會直接導致心智懶惰、依戀、昏沉,表現為 Tamas(惰性) 過度。
路徑二:心智 → 身體 (Gunas → Doshas)
· 一個人長期處於 Rajas(變性) 狀態(如工作壓力大、不斷奔波),這種“動”的特性會直接消耗並加劇 Vata,其“熱”和“執著”也會加劇 Pitta。
· 一個人長期處於 Tamas(惰性) 狀態(如缺乏運動、情緒抑鬱、沉迷電視),這種“重”和“滯”的特性會直接助長 Kapha 的積聚。
· 一個人通過修行和飲食努力提升 Sattva(悅性),這種“平衡”和“純淨”的狀態最有利於所有Doshas恢複平衡。一個平靜的心智會指揮身體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總結:一個統一的健康觀
阿育吠陀的健康是身心的統一:
1. 初級目標:平衡三能量(Doshas)
· 通過飲食、作息、瑜伽、草藥等,讓Vata, Pitta, Kapha恢複和諧。這是身體層麵的平衡。
2. 高級目標:提升三德(Gunas),邁向Sattva
· 通過冥想、瑜伽、道德準則(非暴力、誠實等)、接觸悅性環境和人群,提升心智的純淨度。這是精神層麵的平衡。
最終,平衡Dosha是為提升Sattva服務的。 一個健康的身體(平衡的Doshas)是承載一個平靜、智慧心智(Sattvic mind)的最佳容器。反之,一個Sattvic的心智能輕而易舉地做出最有益於身體平衡的選擇。
整理完能量與心智的概念內容,下麵我將加入食物的部分,整理出食物與能量(督夏,Doshas)和心智(古納,Gunas)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