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個地方半年了,我在這裏沒有故友,也還沒有結交到新朋友。
大部分的時間我不得不自處,孤獨感在所難免。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不自覺時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對話的狀態。比較常見的是留連於往事記憶裏,有時也自問自答,當我就是自己眼下最好的朋友。
就自己所處的狀態,我也聯想過一些。
目前,我與家人以外的世人幾乎無交流,這樣會讓我有點擔心自己與社會脫節。那多看點新聞,或者到網上逛逛?我發現新聞本身引不起我的關聯感,而網上看看之後仍留下虛構感。如此,我便勸自己安於獨處,安於沒有互動與交流的現實生活。
有時候我設想,什麽外在的東西能起著帶動和引導我的作用。書籍、音樂、影視、健身等等這些,通過自己去選擇去做時間上的安排,度日沒有問題,豐富趣味性也沒有問題,缺乏的還是社會性。
我又設想那些特意離群索居的修行者,舍棄物質世界和社會感,也幾乎忽略身體的大部分需求,他們的追求是向外在的神靠近,還是試圖喚醒自己內在的神性?也許依照各自的信仰而定。
我寧願相信人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人身上形成有縮影,神性人也自足,人不需要刻意投入或融合其它(他),本身就具足有社會性的理解,好比理解了自我就是理解了社會一樣。
也許我的願望約等於自我安慰,但我情願安心於這樣的願望裏。世界充斥著太多的解釋與信仰,我安於哪一種無非是喧囂中的一份附和而已。
生命雖是個體,但人的精神幾乎不可能保守獨特或唯一性,孤獨感隻是個人感受而已,如果死守這種“清高”感受,便是困我自己在一個偽命題裏,有意孤立自我而已。
人獨處的時候,最好練的精神遊戲就是去練習“收放自如”。我之所以重視自己的精神,在於我相信身心是統一的,人的體質健康比較容易受重視,而精神狀態不太容易自覺到。
收是練習聚精會神,注意力能很快集中起來,能專注一段時間。放是能放鬆,什麽事也不去想,讓自己放空,放空情緒與其它壓力源。
練習專注力比較容易,有閱讀習慣的可以讀書,不喜讀書的可以通過其它自己喜歡的事情,隻要認真投入一二十分鍾去做某件事情都算。
練習放空相對難一點,因為人要麵對很多固有觀念、情緒和自執。不過,這些都可以通過自覺去實現放鬆。如果難放鬆,一次就選一樣去放鬆好了。
情緒比較容易覺察到。當情緒來臨時,告訴自己情緒隻是一個指標而已,對於它所指示的深層內容,人都可以選擇去深入理解或暫時不跟自己計較。對於自我責備習慣性比較強的人而言,如果情緒上來又正處於想要放鬆的時候,那就不要去自我批評了,充分享受一下沒有內在自判的時候,情緒自然平穩後的輕鬆感。
固有觀念是很難自覺的東西,這個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還會繼續進化下去。人老的過程中,隻要利用好和與小輩接觸的機會,給他們充分表達真實觀點的機會,基本足以讓新觀念“熏陶”自己,適時打開自己的眼界。
以我眼下的情況而言,把孤獨感看淡,把不時浮現的情緒放空了,我的精神基本就平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