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冬兒

溫和世界,溫暖人生。
正文

看了幾集《生萬物》

(2025-08-20 08:46:59) 下一個

昨晚看了前四集的《生萬物》,略有感想。

首先說片頭,多彩的很象沙畫又像版畫的線條畫做成背景,載著剪紙畫移動著,使得整個畫麵既流暢,又有民族化的藝術特色,這是以往影視劇未曾見過的,非常獨特,第一印象就加分了。

其次,我感覺這劇有大片的籌劃。幾個方麵可以體現出來。中國影視劇突出的故事性還在那裏,但已不再從編劇的巧妙性來體現,而是故事情節明朗、簡單易懂,導演有節製地把握著故事行進的節奏,給予演員充分的表演空間,將舞台表演的演出效果帶到了電視劇場景裏,產生出“看戲”而非“追劇”的效果。故事進行的下一步於觀眾而言,基本都能猜得出下麵的戲,而故事發展也證明後麵沒有意外發生,故事完全符合人物性格所帶來的情節發展,這就很象人物帶動戲走,而不是編劇和導演編造情節來安排故事了。喜劇的效果有點象以前看戲的情形,看過無數遍的戲了,其中情節觀眾都熟悉甚至能脫口同誦或同唱了,但觀眾仍然重返劇場反複去看那同一戲劇,且樂此不疲。那就是經典的力量了,不需要離奇的故事情節,故事主題符合觀眾的需求,演員表演也正符合人物的典型性格,故事性和“名角”的光彩及功力交相輝映,成就經典的恒久輝煌。從人物設計而言,基本上都是所視即所得,人物個性沒有太多隱密性和欺騙性,編劇和導演將了解權基本交給了觀眾,觀眾輕鬆了解劇情與人物,並且能自信預測以後的故事發展,這種讓觀眾放鬆,對劇情和人物完全信任的觀劇效果,能讓觀眾安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在演員的表演上。

還有一方麵我感受較深,那就是我稱之為元素化的特點。隻要對中國戲劇略有了解,人的心中都會有一些“成語”樣的戲劇故事,比方“姊妹易嫁”。不一定要完全複製一樣的故事情節,隻需把從前的“概念”一樣讓人熟悉的東西當成元素,植入到新的故事情節裏,就能讓觀眾產生出仿佛熟悉、想要溫故知新的參與感。我猜,不同觀眾根據自己的年齡和知識背景不同,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曾經熟悉的某些元素,這些元素包括故事情節、道具、場景設計、鏡頭運用和演員服飾等。這種收集和采用美好經典元素的方法使我聯想到,以後的創作不僅AI善長東扯西拉,人的自主更可以主動采收人類文化瑰寶,重新“編織”成既有傳統意味又有時代新風采的藝術作品。

由此我又想到這部劇於時俱進的特點。有些比方說作為道具的食物和服裝,還有參與情節的“刷牙”,這些未必符合故事的曆史條件,也與地主老頭“周剝皮”一樣極其吝嗇的人物性格有所衝突,但此劇可能為了符合年輕觀眾的生活背景和觀念,安排道具都比較趨新。這對有閱曆的觀眾而言,可能未必覺得真實可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這部劇好看,我也在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