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心語

博而不浮,物中有悟,心懷感恩,語短情長
正文

小鎮博物館(上)

(2024-10-07 07:05:44) 下一個

早上送孩子們上學後, 我們偷得半日閑, 驅車赴尤裏卡斯普林斯 Eureka Springs。去年春季我們一家來此度假,領略了小鎮及歐紮克山脈 (Ozark Mountains)的自然風光,這次我們目標明確,直奔小鎮上的兩間別有特色的博物館。

Eureka來源於古希臘語ε?ρηκα (發音heúrēka)意思是“我找到了” (I have found (it)。Springs在此指溫泉。當地的印第安人相信此處的溫泉有治愈疾病的神奇功能。小鎮距我們的居處大概一小時的車程,沿途穿越城邑、起伏的山丘,和散落著的片片牧場,直至駛入群山之中。在層層山巒中穿行不久即看到一塊指示牌 ,指向遠處在冬季稀疏的叢林中隱約浮現的紅褐色或白色屋頂。我腦補當年第一個發現這塊風水寶地的探險者,經曆長途跋涉,或許也是驚喜而興奮地大喊“Eureka”!

圖片出處:https://www.5newsonline.com/article/life/outdoors-nature/eureka-springs-labeled-best-places-in-the-world-to-travel/527-09025b1c-d190-47e4-b9e0-41e2d51ab845

小鎮常住居民有兩千兩百四十五人(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卻有一間在阿肯色州唯一的聖經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小鎮的邊緣,與附近的一個大型戶外劇場和模擬朝聖之旅的室外建築融為一體。自1968年成立以來,已吸引超過八百萬遊客來此參觀。

 

圖片來源:Arkansas Department of Parks, Heritage and Tourism

博物館入口不大,且同禮品店相連,我們進去,開始還以為找錯了地方。陳列室目測不到100平米,略顯擁擠地擺放著各種版本的聖經及相關藝術品。一進門的右手處牆上,掛著一幅長長的經卷。根據展品說明牌,這幅經卷源自11世紀,內容是關於耶穌受難、埋葬,和複活,用阿拉伯語記載。在每年的複活節,這幅經卷會在家家戶戶之間傳遞並誦讀。研究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關係的學者Sidney H. Griffith 在他的著作《阿拉伯語的聖經》("The Bible in Arabic"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3)提到,穆罕默德本來的設想是把同樣信奉唯一真神的猶太教徒和基督徒聯合在他的可蘭經旗幟之下,但沒能如願以償,於是反目與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為敵,同時宣告他的新宗教“伊斯蘭教”的誕生。當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崛起後,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將希伯來語聖經和希臘語新約分別翻譯成阿拉伯語,用以製衡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流行,更是作為對可蘭經中解釋的聖經經義的回應和抗議。這幅十一世紀用阿拉伯語記載的經卷,如同一卷展開的曆史,讓我們得窺延綿許多世紀的伊斯蘭教徒和基督信徒之間的文化衝突和社會影響。

小小的博物館收藏了有625種語言、超過6000本的聖經及3000多件相關工藝品。因為占地麵積小,隻有一部分的藏品可以拿出來展出。博物館負責人L女士得知我們來自中國,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博物館收藏的中文聖經,讓我們得以有幸親手翻閱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各種版本的中文聖經並拍照留念。在這當中,有官話、廣東話、閩南語、寧波方言、藏語、蒙語等十幾種版本。其中一本,標注Hinghua Dialect, 我想當然以為是興化話(屬於江淮官語方言),但回家根據照片拍攝的注音查考,發現其實是興化語,又稱莆仙語,通行於福建東部沿海的莆仙地區(又稱興化地區),包括今日的莆田、仙遊兩地,以及福清、永泰、和泉州市的部分地區。想到我的摯友,正是來自該地區,也是一位敬虔、溫柔的基督徒。她若同遊,能夠親自誦讀這本一百多年前用她的家鄉方言撰讀的聖經,該是何等的親切和感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我年少的時候,喜歡嘲笑父親的吐字發音。他年少離家,遊曆南北,但鄉音一直未改,普通話說得不好。我母親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因為和父親的方言不同,在家兩人都說鄉音版普通話。我直到高一,被一群同學天天放學後拉去打牌,沉浸式體驗並深入學習了地道的濟南話,才發現,學會一門方言,會幫助我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當地的生活和當地的人。鄉音未改,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是心靈深處對我們出生、成長的那塊土地的認同感—水土、飲食、風俗、文化, 在我們心裏麵,是有根的。

這讓我想到英國藝術史學家,前大英博物館館長Neil McGregor 在他所撰寫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2014)引用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段話:

            “We sometimes tend to identify religion with not being at home in the world, as if the real stuff were elsewhere in Heaven; and yet if you look at religious origins, at a lot of the mainstream themes in the great world religions, it’s the other way round—it’s how to live here and now and how to be part of that flow of life.”

“我們有時傾向於認為宗教不屬於這個世界,就好像真正的東西是在天堂的其他地方一樣。然而, 如果你看看宗教的起源,看看世界各地的宗教許多主流的主題,就會發現事實恰恰相反—那就是如何活在此時此地,以及如何成為生命長河的一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