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心語

博而不浮,物中有悟,心懷感恩,語短情長
正文

幹就是了(16)

(2025-04-19 19:01:01) 下一個

剛來教育部,恪依覺得要學習的很多,就不斷地請教小鳳姐。小鳳姐也是喜歡說話的,回答問題經常是有一答三,聽著聽著,恪依就大概了解了教育部的前世今生以及人員八卦。

圖片出處:https://www.tiktok.com/@jane90967/video/7489349661547941138

原來,教育部算是這個機構的元老部門。機構的創始人某老聖約翰大學畢業,更有歐美留學經曆,深悉英文之重要,就同海外有教會背景的各機構聯係,為國內偏遠地區的師範學校引入外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能夠敞開這一渠道,算是雙贏。海外機構摩拳擦掌派出自己的精英隊伍,而國內各偏遠地區的師範學校也積極響應,熱烈歡迎外教的到來。

恪依是兩千年初來機構工作的,她看到的檔案,有每位外教的照片、教育背景及個人簡曆。派駐的外教本是簽的一年合同,但要麽被校方竭力挽留要麽自己主動再續,在那麽遙遠偏僻的地方,駐紮三年、五年以上的比比皆是;還有幾位,來了就未曾離開。讀著讀著,讓她想到曾看過的一本書《劍橋七傑》(記載七位劍橋畢業生,放棄顯赫家世、運動成就和輝煌前程來中國宣教的故事),又想到《獻身中華》中戴德生說的那句話:“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恪依心中對自己的自憐自艾、對機構的疑信參半、對未來的彷徨失措也如她曾經背誦的那首詩詞所寫——像破曉的雲雀振翅高歌,沉鬱盡棄。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29首

圖片出處:https://quotablecreek.com/2024/10/09/like-to-the-lark-at-break-of-day/

在這個機構半年多的時間,她曾經懷疑過自己放棄了所謂的“前程”回來是不是太魯莽的選擇,也能感受得到來自親人、同學、同事的不解和疏離。獨在異鄉,身邊無人可以傾訴,恪依有時候聽著讚美詩會哭,出差回來想到那些她不知該如何幫助的人群也會哭。在那樣的時刻,恪依分外能夠體會到“聖靈用說不出的歎息為你們禱告”那飽含的安慰。她總是好奇,為何在教堂裏,那些站在台上的人,禱告的時候能夠說那麽多的話,抑揚頓挫、聲嘶力竭地一遍又一遍地叨叨。看看那些小孩子們,摔了跤、害了怕、受了傷,哪個不是直接撲到最信任的人懷裏哭啊、噌啊、貓著直到風暴過去。

圖片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0BDnfsA-s

雖然還未見過那些外教,但恪依似乎已經對他們每一位都有了些了解。後來,恪依陸續去各個地方探訪他們,見第一麵,也仿佛寶哥哥初見林妹妹,沒有陌生,卻有似曾相識的情分。

圖片出處:https://wenxuecn.net/lhh/hongloumeng-02/#google_vignette

這讓恪依覺得,是晴是雨,幹就是了,不羨鴛鴦不羨仙。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