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釋永信想到了舍利子,進而想到了尿路結石,於是突然想聊兩句尿路結石。不過,如果我將它與舍利子放在一起說會不會引起宗教信仰糾紛?嗬嗬,開玩笑的。因為在醫學裏,它還真就是一回事。
尿路結石是現代社會,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也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疾病,據說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保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中的結石,是在一位年僅16歲的埃及木乃伊的骨盆裏發現的,這具木乃伊估計葬於公元前4800年,該結石呈卵圓形,表層剝脫像磷酸鹽結石,可惜後來它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注:圖片取材於網絡)
尿路結石可分為腎和輸尿管的上尿路結石和膀胱及尿道的下尿路結石。這種區分不僅是由於結石所在的部位不同,還因為它們在病因、年齡、性別、結石的成分和預後方麵都有顯著差別,可以看做是兩種類型。因此,臨床上在統計、研究、治療和預防等方麵,常常也是需要區別對待的。尿路結石不單是尿鹽在尿路中的沉澱而形成的結石,也是人體異常礦化的一種表現。它不同於生骨、長牙等正常部位和適當程度的正常礦化,而是發生在正常不應礦化的部位或達到不應該有礦化程度。結石各種成分的生成、代謝、攝取等等與成石有密切的關係,都有機體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參與,尿路結石並發腎鈣化、異位鈣化、尿酸性關節炎和間質性腎炎,以至草酸鈣性心肌炎等並發症也非罕見。因此,尿路結石也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
它的患病率為1%~15%。在性別上,這種疾病曾經隻局限於男性,認為是男人才會得的病,和女人沒關係,隻不過是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此病罷了。然而現在這種性別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最新的數據顯示男性結石患病率為10.6%,女性結石患病率為7.1%。好了,男女終於都一樣了。種族上,這裏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感覺挺好玩的,那就是白人患病率最高,黑人患病率最低,其次才是西班牙人和亞洲人。黑人是最不易患尿路結石的,請大家豔羨一下黑色人種吧。種族似乎決定了患尿路結石的幾率,黑人無異是幸運兒,可能是他們身上特有的黑色皮膚保護了人體少受紫外線的照射,從而減少維生素D的生成。而且黑人尿鈣和尿磷的水平也非常低。年齡上40~60歲是發病高峰期,20歲之前結石的發生相對少見,不過,這並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患上此病,其實兒童也會患上尿路結石,它和飲食有一定關係。還有地理和自然環境,地處炎熱、幹旱氣候,如山區、沙漠和熱帶,結石發病率就會高。高溫天氣使人體水分過快過多地蒸發,使得尿液高度濃縮,促進結石鹽沉澱、礦物析出並形成基質而構成結石;還有日照時間長啦,人體內維生素D形成旺盛也是一個因素。如果一個北方人一時想不開,跑到了炎熱的南方去工作生活,那麽也會增加患尿路結石的風險。(遷徙是有代價的,朋友們。)和季節也有一定關係,尿路結石發病的季節通常為夏季的7~9月間,因為這個時候熱嘛,尿中草酸鈣晶體和草酸含量會增加,當然也和蔬菜太豐盛有關係,畢竟這個季節蔬菜水果應有盡有,一不小心挑選錯了,吃進去了大量草酸。
尿路結石也和某些特殊職業有關,如煉鋼工人、廚師等與高溫有關的工作,還有長期久坐辦公室的人(看什麽呢,說得就是你們,沒事多站起來走走跳跳,別老坐著。)對了,經濟富裕的國家地區,人們患尿路結石的發病率也很高。在發達國家,曆史上發病率很高的地方膀胱結石已很少見,相反,隨著營養水平的提高,上尿路結石的發病率卻在增加。例如日本,二戰結束後,日本人飲食結構開始西洋化,上尿路結石發病率顯著上升。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下尿路結石發病率很高。中國解放前,下尿路結石發病率急劇下降,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尿路結石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
當然還有遺傳因素。可以明確的是尿路結石可遺傳,如胱氨酸尿症和原發性高草酸尿症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多項統計結果表明,患有尿路結石的患者中,有13%~46%有家族史,近親結婚者更高。1981年發現一個家族12個人患有含鈣結石,其中6人有吸收性高尿鈣,2人的母親雖然沒有結石,但也有吸收性高尿鈣。1983年也有一組22個特發性高尿鈣的病人,其父母和其他血親也有鈣代謝異常,從而確認了結石病人TH蛋白存在分子水平的異常,並發現一個家庭父子都排出異常的TH蛋白。臨床上已經把草酸鈣結石看做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它們的基因異常影響草酸鈣結石的幾種危險因素的代謝,從而在一定條件下共同促進結石的發病。
說了這麽多,雖然它和很多因素息息相關,可怎麽沒有提到治療方法呀。其實,比起治療方法,我更願意和大家聊下它的預防。20世紀後期,在尿路結石的治療方法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有體外衝擊波碎石、經皮腎鏡和各種內腔鏡取石或碎石術可供我們選擇並積累了大量經驗,隻有少數病人還需要傳統的手術治療。雖然尿路結石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這些進展並未降低尿路結石的發病率和複發率,甚至有些治療還可能增加複發的機會。因此,我們主動去預防它才是關鍵,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在飲食上,少去吃菠菜、芹菜、竹筍、苦瓜、茭白之類的草酸含量高的蔬菜;要低鹽,過多攝入食鹽可導致尿中鈣和尿酸含量的增加及枸櫞酸鹽的減少,從而增加了尿石形成的機會;限製鹽攝入可減少鈉、鈣、尿酸和草酸鹽的排出,有利於防止尿路結石;少吃蔗糖或含蔗糖的製品,中國廣東盛產甘蔗,亦是尿路結石高發區,由於蔗糖可促進腸道吸收鈣,相應的也增加了草酸的吸收,可能胰島素也有一定影響,從而導致尿鈣排泄的增加。每日攝入蔗糖250g,連續七天後,尿中NAG(N-acetyl-glucosaminidase)明顯增加,提示蔗糖還可能導致腎實質的損害;不可盲目補鈣,超大劑量的補鈣,如每天超過2500mg時,可引起高鈣尿和尿路結石,但一般劑量或適當增加攝入量卻有利於降低經尿排泄的草酸鹽量,同理,含鈣量較高的礦泉水也有類似效果;多喝牛奶和多吃乳製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的西西裏島外界物資供應被斷絕,兒童因乳製品短缺,膀胱結石的發病率劇增,戰爭結束後物資供應得以恢複,發病率明顯減少;多喝水,增加水的攝入有助於預防結石。(嗯,最近發生了水質汙染事件,什麽糞水之類的,保障老百姓安全衛生用水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地方政府要加把勁兒才行啊。雖然水質和結石發病率沒有絕對影響,可也得讓老百姓喝幹淨的水才行。)
哦,對了,差點忘了,盡量不要素食。純素食可使尿中草酸鹽增高,特別是菠菜草酸鹽含量高,在搭配飲食不注意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尿路結石。(嗯,現在知道為什麽得道高僧們更容易出現舍利子了吧?)在所有我提到的這些基礎之上,如果可以做到每天再跑跑跳跳啦,哪怕隻是走一走,遛個狗或是騎個自行車,適當運動一下那就更好了。
很多醫生和科學家油鹽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