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布魯格於1722年誕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在格拉茲小鎮上經營著一家客棧,為旅客提供住宿和用餐。據說歐文布魯格從孩單時代就常在父親的客棧裏玩耍,裏麵有個酒窖,那些一排排儲存酒水的橡木桶是他叩診法的啟蒙。是他逐漸留意到的,如果用手去拍打一個個酒桶(也有人傳說是啤酒桶),根據發出的聲音不同,就可以知道桶裏盛裝著多少酒。具體說來,酒桶裏盛裝的酒越滿,發出的聲音就越是沉悶,相反,桶裏所盛裝的酒越少,發出的回音就越是響亮。
(醫生歐文布魯格,發明叩診法時才三十幾歲,出版後無人問津,直到八十六歲去世之前的幾年,他的叩診法才漸漸被大眾熟知。)
他後來進入醫學院學習的時候,醫學界已經開始注重對疾病的準確定位。也許是受到了兒時在父親的客棧裏的經曆,歐文布魯格便嚐試著用手叩擊病人的體表,希望能根據不同部位發出的回聲來推測胸腔內的髒器是堅實還是空虛,是含有液體還是氣體。他希望能通過這種方法,最終找出體內病變的所在。他不僅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還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對音頻,音色都有很好的辨別能力。為了探索各種回聲和胸腔髒器變化的關係,他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在大量屍體上反複叩擊胸部不同部位,傾聽種種回聲,再進一步觀察胸內相應髒器的質地,終於肯定了這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他於1761年在維也納以“Lnventum Novum”為題,用拉丁文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結果。他在前言中宣布,這本書將向各位讀者介紹本人所發現的一類探測胸腔疾病的征象。這就是:通過叩擊人體的胸部,可以根據發出的聲音進而推測胸腔內部的狀況。他的著作奠定了醫學叩診的基礎,開啟了用客觀方法去發現疾病,研究疾病和理解疾病的新時代。
細心的讀者一定注意到了,意大利帕杜瓦大學病理解剖學家莫甘尼的巨著《疾病之定位與起因》正好也於1761年在威尼斯出版,並立即在歐洲醫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奠定了器官病理學的科學基礎。相比之下,歐文布魯格關於臨床叩診的著作卻無人問津。也許因為莫甘尼是文藝複興後期帕杜瓦大學的一位著名教授,他900多頁的皇皇巨著出版時已經年近八旬,譽滿歐洲,而歐文布魯格不過是一位才30多歲的無名醫生,毫不引人矚目。他和那本隻有九十來頁的小書一起被莫甘尼的巨著所激起的時代浪潮淹沒了。
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整個歐洲似乎沒有人知道這位奧地利醫生,也沒有人聽說過臨床叩診。直到他去世的前幾年,他長達90多頁的小書《Inventum Novum》才被一位法國人“重新發現”,並譯成法文,首先在法國受到重視。這位法國人正是拿破化的好友和私人醫生科維薩。可以肯定,當萊奈克來到巴黎成為科維薩的學生之後,他也把這本由自己翻譯的重要著作贈給了萊奈克。這位刻苦勤奮的學生在望診,觸診之外第一次知道了用叩診的手段,通過病人身體發出的聲音,來判斷疾病的位置。
沒過多久,科維薩就發現,這位新來的學生的確與眾不同,他雖然身材矮小,清瘦得幾乎皮包骨頭,到了弱不禁風的地步,卻勤奮異常,幾乎廢寢忘食。在這所醫療,教學條件優越的著名醫院裏,在名師的指導之下,萊奈克真是如魚得水。據同代人回憶,他對各門課程的刻苦用功簡直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他絕不錯過任何一次教授的查房,不錯過一次重要的演講,不錯過一次屍檢。他繼續學習化學、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藥劑學、植物學,甚至是醫學史。就像從前一樣,他熱愛學習希臘文,以便翻譯希波克拉底的原著。更讓人們感到驚訝的是,萊奈克雖然總是氣喘籲籲,卻依然堅持著吹奏長笛。他果然不負眾望,僅僅一年就在所有學生中嶄露頭角。
在隨後的一年之內,年僅21歲的萊奈克先後完成了關於心髒二尖瓣狹窄,花柳病(性病)和腹膜炎三篇論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留意到因長期酗酒而死亡的病人肝髒,幾乎總是質地堅硬,變成一種特有的黃褐色。他根據希臘文的構詞法,將這種類型的肝髒病變稱為“cirrhosis ”,意為“黃色肝硬化”。直到今天,臨床上依然把酒精性肝硬化稱為Laennec’Cirrhosis,以此來紀念萊奈克在十九世紀初的這一發現。雖然他在醫學研究方麵已經取得了卓越成就,還得到了國家為此而特別頒授的榮譽獎學金。但在當時正遭受經濟危機的萊奈克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據說他當時去領獎穿的衣服都是借來的,他沒有一件可以拿得出手的衣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本就虛弱不堪的身體咳嗽加劇,開始出現氣喘,他給自己的肺部疾病診斷為哮喘,而事實上,他自己所患的正是肺結核,正在身體裏慢慢地惡化。
1804年,24歲的萊奈克博士畢業後,開設了診所,正式行醫生涯。他在學校的完美聲譽,優良的醫術,以及他對患者們的高度負責,使得來他診所就醫的病人們日益增多,他所開設的病理解剖課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與此同時,他在醫學會還有著相當多的活動。不過,令人不解的是,萊奈克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裏一直難以謀求到一個理想的教學醫院的主任醫師位置。有人分析過,這可能是他全力以赴診所的事和開設講座太過繁忙,沒有時間尋求機會;也有人說,也許是因為他書生氣十足,不會人情世故,不懂得尋找得力的人際關係。總而言之,直到1816年,這位法蘭西首屈一指的優秀醫科畢業生,科維薩的高徒,依然是年複一年地在自己的私人診所裏收治著大量的病人。
與此同時,已經35歲的萊奈克因為肺結核疾病的持續惡化,加之過度勞累,原本已經很差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他的體重更加輕飄飄,人也顯得羸弱不堪,氣喘得越來越厲害,呼吸也是更加困難,身體上的各種不適讓他開始對巴黎的事業和生活喪失了信心。經過慎重考慮,也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他打算離開生活15年之久的巴黎,回到自己的故鄉去。
偏偏這個時候,命運之神向他開了一個認真的玩笑,將他留在了巴黎。
資料整理來源:《西方醫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