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國Bob

澳洲華人的生活記載
個人資料
袋鼠國Bob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說上了60歲需要注意調整資產結構?

(2025-08-07 01:08:34) 下一個

先說個故事:很多年前我買房,結識不少地產中介,有位西人中介Ian,因為接觸很多成了好朋友,說起話來也比較隨便。他總是抱怨:“Bloody Chinese,Buy One keep one,never sale”,說話很難聽,他的意思是華人買房,買一個留一個,從來不出售(地產中介總想你買了再賣,一買一賣他兩邊賺錢)。我知道Ian沒有惡意,也不是種族歧視分子,但這句話高度總結了早年華人朋友置業的狀況。我告訴Ian,別說的那麽難聽,中國人是跟猶太人學的,猶太人別說Keep One,還家族傳承,遇到猶太人,你更別想再賺他們的錢了。 

很多九十年代來澳洲的朋友,投不少地產。當時房子比較便宜,政府還有非常優惠的“負扣稅”政策,鼓勵大家投資。銀行的利息也不高,而且貸款的政策相當優惠,我當時在IT公司做係統工程師,因為打稅的工資很高,買房子通常可以110%的貸款,連印花稅、律師費都可以貸出來,最大限度貸款。還按揭的壓力也不大,最實惠的還是在每年退稅時,還拿到不少退稅款。所以別說華人朋友,就是專業領域的西人高管都那麽做,我最初就是跟一位西人IT高級工程師學的,給我最大稅務指導的也是一位頭腦極為聰明的西人會計師。所以當年周圍的華人朋友抓住機會,除了自住房,普遍都有一套以上的投資房。 

這一晃三十四年過去了,業主真的Buy One Keep One,為什麽要賣?租客在為業主還房貸,很多當年全額貸款買的投資房,現在基本上還清了。至今這些朋友大多數60歲以上,也逐漸退休,告別職場。所以現在的狀況和九十年代的財務狀況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引出了這次的話題:資產結構隨著投資者年齡、市場、稅務安排和個人收支狀態改變,而需要調整。 

一、 工作收入降低:

進入退休年限,或是接近退休年限的朋友,工作收入在下降。假如還繼續持有的地產需要還高額的按揭,這會造成財務上很大的壓力。因為工作收入的下降,可以退稅的額度越來越少。這從財務結構上產生嚴重的“收支不平衡”,很容易產生危機,所以不是想不想調整,而是必須從長計議,提早安排調整。

工資逐年下降 

二、 年齡的限製:

年齡上了六、七十歲,身體狀況不容許各種事情親力親為,心理素質也在下降。二三十年前,我自己做一份專業工作,還運行一個生意,十幾套房產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參加物業大會、自己收租、自己上門維修,自己做稅表,精力充沛沒問題。但上了60歲,逐漸感到體力不支,現在所有物業委托地產中介管理,遇事由中介派人高價維修。盡管這樣還是有很多事情要過問,感覺很煩,需要減少操心的範圍。

年紀大了心理素質在下降,一點事會睡不著覺 

三、 新、舊房子的特點:

早年投資地產的朋友,都著重在帶地的House,至少帶一點地的TownhouseUnit,普遍都是老房子。這些房子經過二三十年,資產增值都會在200%300%以上。但是出租回報率是一塌糊塗,能拿到2%-3%已經很好了。另一個大問題是房子陳舊,不考慮大翻新,即便是應急的修修補補,每年都會化很多錢,很多情況下收來的租金,都抵消不了修繕費用和中介管理費等費用。這就形成守著巨大的資產,但沒有現金流的財務狀況。 

一年前我做的一個Unit的裝修和銷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Unit結構還不錯,但因為多年出租,內部一團糟,院子也是雜草叢生,租金一直加不上,回報隻有3%。這個房子是10年前買的,經過裝修成功出售,扣除所有裝修和銷售開支,資產翻倍。同年再將資金的2/3買一個擋位比較高的公寓,租金收入是Unit的一倍,而且比較新的公寓幾乎沒有維修麻煩事,租客也非常穩定。



以前和大家分享過的舊房裝修


換了新公寓還拿二十幾萬的現金,租金翻倍

但毫無疑問,對公寓的資產的增值幅度肯定沒有帶地的Unit大,對我來說這沒什麽,我又不是在“炒房”,在沒有房貸的情況下,靠現金流養老,老年人的“資產增值”是留給下一代的,但管好自己的生活是上上策。 

四、 還清的房子稅務上沒有優惠

很多投資比較早的朋友,盡管都是借貸的,但基本上都會使用25年(或30年)的連本帶利。這30年裏按揭是租客幫助還的,因為借貸的利息、維修費用、中介管理費用等等,投資者要是有份收入不錯的交稅工作,或是自己經營生意者,財年結束都可以將所賺錢的稅收部分相抵消,反而可以少交稅。

“負扣稅”政策是杠杆,可能也要取消了 

30年過去了,很多早年投資的地產借貸都已經還清,可以退稅的折舊也用完了,這就意味著沒有大筆的投資開支可以退稅。守著巨大的資產增值,無法享受稅務優惠,缺乏足夠的現金流。 

五、政府的福利政策:

表麵上看澳洲的福利很好,但很多人不了解政府的福利製度。更有一些在澳洲生活幾十年快要退休的人士,還是搞不清楚澳洲的退休金製度,以為隻要到了67歲可以領取政府養老金。不久前還有朋友問我:他有6個投資地產,每月都有一萬多的租金收入,能拿多少退休金?答案很遺憾,你需要經過“資產測試”和“收入測試”,這是福利部最新的標準: 

“資產測試”:

  • 一對夫妻除了自己的自住房之外,任何資產超過$48萬(包括投資房、股票基金、自籌養老金Super等),就會遞減。假如超過$106萬,那就一分錢的養老金都拿不到,並且沒有任何福利待遇。 

“收入測試”:

  • 一對夫妻的聯合收入每周超過$182,就會得到遞減。當收入超過$1926,就得不到任何退休金。 

所以這位朋友有上萬的租金/月,算下來無論從“資產測試”還是“收入測試”都遠遠超過政府福利部的評估,即便是到了退休年紀,即便是工作年限為國家一直在交稅,很遺憾,就別想了。所以很多人用過去的居住地,或是和他國的政策,或是自己固有的思維來想當然比較。其實沒有意義,在哪國,就用哪國的政策。

福利和稅務製度

六、留意新政:

像很多國家,澳洲是聯邦製,每個州都有自己稅法和規定。我們維州是苛捐雜稅最厲害的地方,疫情後缺錢,政府就拿業主開刀,由投資地產擁有者多交一筆“疫情稅”。我們過去一個Unit也就交幾百塊的地稅,現在510倍地漲。而且地越大,收費比例越高。我的一個西人鄰居,原先是寵物連鎖店的老板,很會投資,買了兩個幾千平米的農場和海邊的度假房,因為土地麵積大,每個都收到上萬塊的地稅,靠租金根本無法承受得了。 

還有華人朋友按照中國“炒房”的思路,新區新房子一大批買,買了也不出租,封在那裏,一些新區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引起民眾的公憤。於是政府設立了“空置稅”,按照1%-3%的遞增,假如一個一百萬的房子,每年無緣無故3萬塊就沒了。 

今年又設立一個新稅種叫Short-Stay Levy(短期租賃稅),對短期租賃(如Airbnb、學生短期公寓),每年累計超過90天,還要征收7.5%的附加稅,有跡象以後還會逐年增加。 

現在國會在大辯論,可能未來還會取消“負扣稅”政策,甚至拿“資產增值稅”開刀。對於租賃房投資者,還要麵對逐漸推出、幾近苛刻的租賃法,這些全部是保護租客權益的不公平條例。 

三十四年前,政府是鼓勵人們投資,給與投資者很多的優惠政策。任何社會因為流動人口,部分人群的經濟實力和人們的居住傳統,都不可能人人買房,需要有相當數量的租賃房在流通。對投資者有一定的鼓勵,人們才有積極性投租賃房為社會提供房源。但現在是無理性地趕盡殺絕、薅羊毛,對投資者取消各種優惠政策。信不信,這對未來社會肯定會造成動蕩因素。所以作為一個投資者,一定要明白政府的動向,及時做調整。 

七、對60歲以上的群體,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麵:

1、  了解政府政策和稅務動向:

這是最難預測的,政府出台新政會隨心所欲,說變就變。但啞巴吃黃連,不吃也得吃。 

2、  停止投資地大長線地產:

有朋友快60歲,還貸款30年買非常偏遠地大的房子,設想沒幾年就要退休了,在收入驟降的情況下還款30年到90歲?偏遠地大的房子肯定會增值,但輪不到你這一輩子,唯一的結局是賤賣。而且偏遠地區需求量甚微,接盤的人非常少,這是非常被動的財務安排。 

3、  適度調整自住房:

一些朋友因各種變化,在經濟來源大大減少時,惶惶不可終日。其實也不要擔心,做調整,將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假如孩子都已經工作、有正規穩定收入,鼓勵他們置業。還可以將賣大房子的錢,除了全款買小房子,或者TownhouseUnit,小而精,向現代化、舒適化和便利化過度。再有餘錢可以資助孩子們置業的首付。 

但是有朋友想到將大房子換小房子之後的餘錢,再購置一個投資房,可以產生一些租金收入補貼家用。我並不認為是好方法,因為再買一個房子就是投資房,需要進入福利部的“資產評估”和“收入評估”,可能會影響拿政府退休金,搞不好處於很尷尬的境地:政府退休金拿不到,但靠這點租金又維持不了生活開銷。而且一旦需要一些急用的錢,臨時再去賣房,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救不了急,很被動。 

4、  適度調整投資房

總的原則,在預測收入驟降前,做好投資房的調整。不要將戰線展開太廣,保留幾個最好的,或者賣掉一些地大、破舊、資產增值比較高,但租金收入非常低的房子,將借貸降低到最低。有可能在不借貸的情況下,再添置一些具有稀缺性和回報相對高一點的公寓,從而提升“現金流”,並將打理的精力降低到最低。 

我這十年都在逐漸進行調整,兩年前的這個老舊Unit的裝修和銷售就很成功,接下來即將開始另一個Unit的裝修和銷售,將會和各位分享裝修的一些片段。 

說明

1、我不是賣房子的中介、不是持牌理財人士,也不是做貸款和會計師,隻是一些投資地產多年的個人經驗分享,談不上投資建議。 

2、本文談到的都是澳洲的情況,各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條規,也有自己的市場規律。本文可能有一些共性,僅僅是我所在地區的情況。但這是思路:在我們做地產資產調整時,一定要對本地的市場、法規、稅法和未來的動態了如指掌。 

3、最後說明,所謂的“資產調整”並非指房地產,再投資的方向也可以是多樣化的,本文隻是舉地產投資的例多一點。 

退休了就好好享受生活,用不著被租客一個電話叫去修水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saqiu263' 的評論 : 謝謝,僅僅是個人感悟而已:)
lisaqiu263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分享,這是你人生最寶貴的經驗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說的在理,完全認同。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澳洲老鄉的實用好分享!澳洲的養老金政策確實對交稅的居民不公平,工作的時候所得稅沒少交,等可以領取養老金的時候又要搞資產和收入評估,應該學習好鄰居新西蘭,人家至少不評估資產,到退休年齡且也住夠年限的所有人一視同仁發養老金。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半球' 的評論 : 有道理。我們需要理智看待財產,很多華人第一代移民克勤克儉,到了該享福的時候,還背著貸款很辛苦。其實真沒必要,六七十歲以上是人生另一個篇章,管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內容翔實的好文章,大讚!你舉的華人對房子隻買不賣的例子,讓我想起洋人常常說:華人是最樂觀的民族。因為華人的行為方式就好像他們可以永生一般 :)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狗2014' 的評論 : 沒什麽,隻是看得準。怕就怕什麽都不知道,機會擺在麵前而忽略了。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oatCity' 的評論 : 對。我們世界各地跑,接觸很多人,深入了解下,真的隻有澳洲等少數國家,連隔壁的新西蘭都不是這樣搞的。

但話說回來,對弱勢群體,福利是很好。我父母親九十年代中期移民澳洲,對澳洲沒有一點貢獻,但按照條例兩年後就拿澳洲福利,享受免費的居家養老待遇和免費的養老院特護。但現在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需要等待10年-15年,一個80歲的老人,這輩子要拿澳洲免費的福利,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的評論 : 謝謝,現在哪裏都一樣。想通一點,沒有辦法隻能自己找適合自己的對策。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厲害。 10幾套房
MoatCity 回複 悄悄話 這點有意思:聯邦養老金和資產及收入掛鉤 -- 這個在美國不是這樣。其他方麵說的有道理。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分享!看來澳州也是“社會主義”要割“辛苦地主”的韮萊的!我也是花甲之年,需要考慮同樣的問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