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國Bob

澳洲華人的生活記載
個人資料
袋鼠國Bob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3歲女孩買房的啟發

(2025-11-13 23:58:17) 下一個

 

現在年輕人置業成為熱門話題,不光年輕人倍加關注,連家長們不停的嘮叨,甚至成為政黨相互爭吵的借口。在澳州,年輕人一般不會依賴父母親的全額支援買房,像很多華人家長,最多也就出一個首付,由年輕人自己貸款還按揭。一位23歲的悉尼女孩,近日分享了她在生活成本持續上漲、房地產市場高度競爭的背景下,如何憑借自身努力購置首套住房的經曆,著實讓年輕人和家長們眼前一亮。

來自悉尼的布裏爾·布朗(Brielle Brown)一直積極尋找合適的房產,並於上周宣布終於購得人生中第一套住房——一套位於悉尼的兩室一衛的Townhouse。值得注意的是,她完全依靠自身儲蓄支付了10%的首付款,未接受任何家庭經濟援助。

布朗表示,購房是她長期的奮鬥目標,自18歲起就開始為此儲蓄。她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是堅持財務自律,主動削減超出預算的奢侈品消費;其次是積極開拓“多元收入”渠道。我仍然享受生活、去旅行,但會控製頻率,不會像同齡人那樣頻繁。她解釋道,我認為自己在財務管理方麵非常負責。

在職業發展上,布朗最初是一名殘疾人支持工作者,後來轉為自雇形式從事相同領域的工作,不僅收入增加,還獲得了更多自主權。此外,她通過社交媒體內容創作、出售行業指導手冊賺取額外收入。目前正在接受注冊護士培訓的她坦言,這份新工作的基礎薪資反而低於從前。但我設定了目標,每兩周至少加班8小時來增加收入。她補充道。

業餘時間,布朗還承接攝影和攝像業務,包括孕婦照、婚禮跟拍等項目。我通過接這些拍攝工作賺取外快。基本上,我就是全力以赴地工作。她說道。在另一個視頻中,布朗透露,當初看房時見到眾多競爭者,曾一度認為購房無望。看到開放看房排起長隊,說實話我很沮喪。但當天她仍果斷提交了報價,最終成功購得這套被她稱為隱藏寶石的房產。

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三個月全澳房價飆升14.1萬澳元,另有32個郊區房價突破百萬澳元大關。Domain集團發布的《房價報告》(House Price Report)指出,多地房價中位數大幅上漲,促使更多區域躋身百萬澳元俱樂部

地產網站Domain首席研究官兼經濟學家尼古拉·鮑威爾(Nicola Powell)博士分析,首府城市房價正以近四年來最快速度增長。悉尼、布裏斯班、阿德萊德和珀斯房價創曆史新高,墨爾本、霍巴特、堪培拉和達爾文房價中位數也達到階段性峰值。

但是在同一天,我看到財經平台有那麽篇文章《政府撒錢無效?澳洲年輕人寧可租房也不背死亡契約》。談到澳洲政府正投入數十億澳元用於稅收減免、現金補貼和擔保計劃,助力首次購房者進入房地產市場,但最新研究顯示,部分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可能因過度懼怕房貸債務,而選擇放棄這些福利。

麥考瑞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發現,對償還房貸能力的焦慮是關鍵卻被低估的債務厭惡誘因,這可能阻礙部分人群(尤其是金融知識和資源有限的人)實現住房所有權。

據澳大利亞住房與城市研究所數據,在截至 2021 年的十年間,政府已為首次購房者提供了 205 億澳元的補貼和優惠。10 月1 日,聯邦政府擴大了 5% 首付計劃的覆蓋範圍,試圖吸引更多首次購房者入市。

住房部長克萊爾?奧尼爾(Clare O’Neil)公布的數據顯示,10 月售出的房產中約有十分之一通過該計劃成交,共計 5778 套。 

毫無疑問,5% 首付政策對部分人有吸引力, 麥考瑞大學商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希迪(Elizabeth Sheedy)說。但仍有很多人會覺得這個計劃毫無吸引力 —— 它會讓購房者背上巨額房貸,感覺像終身監禁,而且風險極高。萬一失業了怎麽辦?利率上漲了怎麽辦?他們寧願長期租房,也不願承擔這樣的負擔。 

在麥考瑞大學采訪的 70 名年輕人中,17 人(占 24%)被歸類為 債務厭惡型”——有人提到,法語中房貸mortgage)的本意是死亡契約有相當一部分少數群體真的非常厭惡債務, 希迪說。這是包括我在內的金融精英通常不會考慮的問題,因為我們接受的訓練和所處的環境讓我們把債務視為一種工具。

案例:高首付 + 家庭支持,才敢邁出購房第一步

墨爾本健康行業從業者艾麗斯?克拉珀頓上周剛購置了房產,但她花了三年時間才接受自己要承擔的債務規模。這位 27 歲的年輕人在 2022 年初曾對幾處房產出價,但當交易未能達成時,她反而鬆了口氣。她意識到自己不想背負那麽多債務,尤其是在利率不斷上漲的背景下。

當我算清楚每個月的房貸支出時,這個數字讓我非常不安, 她說。 盡管知道繼續租房可能要花更多錢,但麵對新的房貸,她仍感到些許不適。一想到在貸款期限內,我支付的利息可能比本金還多,我就有點難受。她以 46 萬澳元的價格買下了馬爾文東區一套兩居室公寓,首付 30%,並得到了父母的部分資助。此外,她的收入也有了顯著增長。幾年前我第一次看房時,存款要少得多。現在之所以覺得可行,是因為我有 30% 的首付…… 貸款規模在可承受範圍內,這讓我稍微安心了一些。”“如果我的家人無法幫忙支付首付,我想我根本不可能買房。 

她對 5% 首付計劃毫無興趣: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和研究其他財富增長方式,對我來說,買房更多是為了住房穩定。新南威爾士州護理工作者蒙大拿?沃爾什(Montana Walsh)在 2023 年與伴侶及其兄弟一起購置了房產。她說,如果僅憑自己的收入買房,房貸對她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雖然她本可以和伴侶一起買房,但那樣的房貸壓力實在太大。直到出現與伴侶和其兄弟共同購房的選擇,這才讓她覺得這是一種合理的財富積累方式。如果隻有我和盧克兩個人,我們倆要承擔的錢太多了,而有了第三個人,經濟壓力就減輕了一些。如果我生病了或者需要請假,而我的假期又不夠,多一個人分擔真的會有幫助, 她說。他們以 75 萬澳元的價格買下了悉尼伯克利穀的一處房產,首付 10.5 萬澳元,約占總價的 14%

她也不願意選擇 5% 首付:多年下來要償還的利息太多了。如果我現在買房,以目前的市場情況,我會再等等,盡可能多存錢,然後祈禱市場會下跌。克拉珀頓和沃爾什最終都接受了承擔巨額債務,但過程並不容易。 

債務厭惡的長期影響:個人與社會雙輸

麥考瑞大學的報告警告稱,過度的債務厭惡可能會對個人和社會產生 長期不利影響,因為退休政策的製定前提是假設退休人員擁有自己的住房。但普華永道澳大利亞消費者與零售行業負責人布萊恩?曼(Brian Man)表示,債務厭惡很可能源於 房貸遙不可及 的認知。

我們看到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正在放棄購房等人生裏程碑,這可能會在未來產生有趣的影響 —— 無論是對個人退休保障,還是對整個經濟而言,如果一代人都退出房地產市場,後果不堪設想。 

經濟學家克裏斯?理查森(Chris Richardson)表示,討論年輕人的債務態度時,必須考慮到 父母銀行(指父母提供的資金支持)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5% 首付計劃可能會推高房價,讓那些沒有父母幫助的人更難購房。(對很多人來說)向父母借錢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雖然這對個人有利,對整個國家來說卻是毀滅性的。 

是不是有道理?當然有道理,但我覺得很片麵。隨著土地資源的開發和人口的上升,最關鍵的還有建築成本和通脹的高攀,期望再等等多存一點錢,等房價下降後再考慮買房是很幼稚的。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任何社會都不可能10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住房,總要有地方住吧?那隻能租房。同樣的問題,當市場上租房者群體大於購房者群體,租賃市場同樣會非常緊張,租金高漲,這就是目前出現的現象。

再說貌似“貸款購房一旦遇到人生中的意外,會遇到沒有退路的境地,但仔細想想,我都為這些租房者捏一把汗:你房租一月不交,房東能讓你免費住一天?照樣掃地出門。這就是為什麽電視新聞報道的,很多光鮮亮麗的白領和高管,平時吃光用光,不知道理財,連個基本住房都沒有。一旦有天失業了,被房東掃地出門,有的隻能在汽車中過夜、有的在橋洞下留宿、甚至在公園裏支個帳篷,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前麵這位有智慧、敢於行動的23歲女孩是榜樣,她采用的策略就是我們華人掛在嘴邊的“開源節流”。設想一個不願意“開源”,也不想“節流”的人,還能期望什麽?年輕時有力氣和時間,可以勤奮努力搏一搏。等到拖兒帶女,上了年紀拚不動了,那還要被動,迎接的會是更大的壓力,隻是Sooner or Later。 

但我一直強調要“量力而行”,不要以為“買房”就一定要買幾百萬的豪宅,Townhouse和Unit不是也很舒適?再不行買個公寓,在墨爾本兩房的公寓四、五十萬到處都有,兩三萬的首期,按揭的費用和租房付的租金不相上下。等到上了一個台階,再換大的房子,同時將小房子出租作為投資房。我們很多朋友不都是那麽過來的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