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6日(聖誕節的次日,澳洲的今天),一些國家和城市有一個節日叫Boxing Day,中文翻譯叫“節禮日”。這一天墨爾本市是作為公共假日,除了很多體育賽事,最為瘋狂的是Boxing day sale"節禮日促銷"。人們紛紛去一些超級購物中心,去一些高檔名牌店搶購。很多商場都會提早開門,在淩晨不少顧客老早就在門外排隊,大閘門一開,蜂擁而至,場麵相當壯觀。
這個商業習俗由來已久,原來是商家處理因為聖誕銷售高峰所剩餘的一些貨物,後來演變成為一種商業促銷活動。通常這一天的銷售額是平時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商業上把聖誕節到新年的這個周稱為“節禮周”,因為其銷售量相當於平常一個月的銷售量,所以很多老板非常重視Boxing Day和之後的銷售,看作是全年經營的“第十三個月”。
今年盡管澳洲民眾生活成本壓力巨大,但預計僅在節禮日一天,澳人的消費就將達到創紀錄的 13 億澳元,原因是移民人數增加以及物價上漲導致購物總金額的增加。
澳大利亞零售商協會預測,今年節禮日的銷售額將比去年增長 1.8%。預計購物熱潮還將持續到新的一年,預計從 12 月 26 日(節禮日)到 2025 年 1 月 15 日,購物者將花費 247 億澳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2.6%。
零售協會的預測
比中彩票還要高興
這對全國人口和中國上海差不多的澳洲,光是這一天的銷售量就達到那麽高,可見其威力相當大。商業上把這個指標看作是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晴雨表,還可以預測未來經濟的走向。我的印象中隨著網購的發展,這個節禮日近年來的業績並不是很好。為什麽今年又好起來?現在有很多的亞洲客人加入這個行列,包括很多大陸、印度、韓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顧客。據報道一些中國遊客就是選擇這段時間來澳洲,搶購名牌服裝,鞋子,手袋和手表等高檔用品,光是購物得到的優惠,就可以抵上一張來回機票。
還有就是現在各大商場和名牌店都有自己的銷售網站,在Boxing Day這一天,網上照樣可以得到這一天極其便宜的優惠,所以當地人盡管不像往年去實體店搶購,可是照樣可以在網上瘋狂購物。我經常網購的一家公司,很早就發通告,所有物品一概20%折扣,眾多的服裝和床上用品都給予50%以上的折扣,足見其誘惑力。
那為什麽叫“Boxing Day”呢?傳說很久以前,聖誕節之後所有奴隸的家人會聚集在主人的莊園門前,以便領取主人發放年終補助。主人便會把一些有用的物品,如衣料、穀物和用具等,送給自己的奴隸。每個家庭會在聖誕節後得到一個載滿物品的大盒子Box, 所以Boxing day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這個活動並非自發的,主人有責任提供物品。後來演變到在多年前的英國,聖誕節後的工作日,傭人普遍會把一個盒子帶到雇主家中。雇主會把硬幣放進箱裏,作為特別的年終禮物。這類似現今聖誕節老板發獎金的習俗。由於傭人用盒子(Box)收取硬幣獎勵,Boxing Day因而得名。
節禮日的東西的確非常便宜,當然不是所有商場,並不是所有物品都打折,也並不是所有購物中心都有這種促銷活動,小商場更是冷冷清清,連鎖超市是不搞這些活動的,各個商店給的優惠也不一樣。不少物品都在半價,有的高檔名牌可以拿到原價的30%,甚至20%。當然商家不傻,新款物品打折機會比較少;昂貴促銷打折扣的商品,數量不會很多,這就是為什麽人們爭先恐後蜂擁而至的原因,遲了幾分鍾就沒有了。另外顧客也不傻,一般的情況,很多顧客在之前就事先偵探好,看中的東西記下來。到了節禮日直奔主題,搶到算數。有些大件的電器,比如電視機,電冰箱,搶到後先付錢,商店會慢慢安排送貨,那一天無論顧客還是商家都像打仗一樣。
人頭簇擁,到處都是人
說了半天,朋友們會問:你在節禮日有沒有去瘋狂一下?我還真的從來沒有去體驗過,我的物質欲很低,也極力崇尚“極簡主義”,東西夠用就行,特別對於名牌。以前有大陸朋友在我這裏炫耀:“我從頭到腳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名牌”。我說:“巧了,我身上從頭到腳沒有一件是名牌”。另一位有錢朋友在世界各地專門收集名表,說是什麽什麽係列都全了。我笑笑說:“我現在連手表都懶得戴”。 可是不也照樣活得開開心心?我不是反對名牌,有經濟條件購買一些名牌也無可非議,隻要有用就是。一件T恤衫名牌兩千澳元,一件質量和式樣很好隻要二十塊,我會選擇後者。要是錢沒地方去,可以送給窮孩子。其實有誰又會在乎我穿了兩千塊錢的名牌?
回到主題,每到節禮日我從來都是懶得去的購物中心,我的消費理念:買東西是為了有用,不是為了買便宜貨。東西再便宜,要是沒用,都是垃圾。花錢買垃圾,這在邏輯上說是沒有意義的。“極簡主義”就是提倡這種理念。
節禮日到處都是人的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