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從大陸、港台和東南亞國家來澳洲、新西蘭定居的朋友都喜歡釣魚,澳洲的水資源豐富,在一些淡水小溪河流、池塘裏釣魚,很有成就感。我們以前剛來的時候,去一些遠郊的小溪中釣鯉魚,也不要什麽像樣的釣魚杆,隨便搞個棍子上麵綁上小細繩,放上魚餌,丟下去肯定釣到大魚,幾公斤到十幾公斤一條的鯉魚是經常的事。回來帶著收獲的喜悅,去各家朋友家送大魚,還在浴缸裏養著,慢慢吃。盡管鯉魚好釣,但不太好吃,泥土味很重,我們一般先油炸,再做熏魚,基本上沒有泥土味。可是一次炸魚,整個房子的魚腥味繞梁三天,也不是健康烹飪,後來就漸行漸遠。
其實真正讓我告別釣鯉魚的原因並不是魚腥味,我們以前公司有很多西人同事都很喜歡釣魚。我開始就和他們套近乎,談釣鯉魚的經曆。誰知他們笑笑,隻告訴我:“別釣淡水魚”。我開始納悶,以為西人怕腥味、怕刺而不吃淡水魚。我還一個勁介紹那個熏魚的做法,紅燒魚的做法,怎麽做清蒸魚不腥氣等。可是都不是,因為有汙染!他們給我講的一些故事,讓我徹底告別釣魚。
原來澳洲東南沿海地區的水資源還是很豐富的,特別適合魚類的生長,比如比如淡水魚中的鯉魚,黑魚,盲曹等,生長都非常快。但是很快某一些區域的淡水魚繁殖失控,一些凶猛的黑魚會吃同類,最終連什麽水生物都吃, 造成新的河流水域生態不平衡和汙染。 這是生物汙染,隻是魚類的密度比較大,或是生物排泄和水中的生物廢物,其實也沒有什麽。但是近半世紀,CSIRO聯邦科研中心的科學家研究一種生化處理的方法,在相關水域中投放一種化學藥物,這種藥物不會立刻殺死魚類,隻是使其喪失生育功能,用這個方法來控製魚類數量的增長。
據說澳洲科學家的這個研究領域相當先進,在澳洲同樣失控的野兔,鳥類和袋鼠,他們都是用這個方法,投放混合生化藥物的飼料,我們也會看到紀錄片中直升飛機追逐袋鼠,在它們身上注射帶藥物的針頭等。用這種方法可以“人道”地控製野生動物的出生率。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在這種環境下再去這些地區釣魚,誰還敢吃?據說很多地區的河流都有警告牌,很多華人沒有仔細閱讀,看沒人管就偷偷摸摸釣,以為撿個大便宜。其實警告牌並不在於釣魚,而是警告這些魚即便釣上來也是不能吃的,最終危害的是自己和送魚的那些朋友。
在澳洲經常會看到新聞說,很多水域會突然大批魚類的死亡。有些是一些地區的水域汙染,我們以前去過塔斯馬尼亞州的“皇後鎮”,這和新西蘭南島的“皇後鎮”有著天壤之別,塔州的“皇後鎮”一帶原來是采礦古鎮,水源嚴重汙染,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了,小溪的水還是黃黃的,漂浮著死魚。以前有報道說,新州的達令河流有數噸的魚死去,報道開始說是40度高溫導致,後來有學者責疑,40度的環境溫度,又不是水溫40度,怎麽可能大批魚類死亡?科學家正在進行研究。結論是淡水魚除非專業養殖漁場,野生流域在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隨便垂釣和食用水產。
發生在新州達令河域的災難
好好的魚,肯定有原因
哪裏釣魚比較安全環保?當然是深水海域。因為近年來淺海灘的汙染也日趨嚴重,那麽多的淡水河流,最終都是進入大海的,一直有報道近海海灘的貝類,魚蝦和螃蟹都有汙染。最近也有南澳淺海灘發生大規模海藻汙染的報道,大批的海洋生物無一幸免。我了解過,我們以前的西人同事會湊好一起出海,他們租一艘小艇,這個小艇的主人是釣魚愛好者,一起去釣魚,每次的費用大家平攤,釣的魚歸自己。有時我幫他們算算要二三十塊一個人,釣的魚比買的還貴,可是他們樂此不彼,這就叫“興趣愛好”。
在澳洲,孩子垂釣也很常見
他們西人把釣魚歸並在“體育項目”(Sports)一類,電視台有很多節目就是實地報道釣魚的片段。以前澳洲有一位著名球星Rex Hunt,後來成為體育播音員,他有個興趣愛好就是釣魚,而且他有個非常出格的習慣,他釣到的魚,無論大小,都會親吻一下,丟回到海裏。在他的推動下,這種“另類釣魚”在西人中非常盛行。我一直有疑問:釣魚不要魚,為什麽要釣魚?很多魚釣上來就沒命了,丟下去也活不了,這不是空牢牢嗎?他們不知道怎麽想的。
Rex Hunt的這張照片非常著名
澳洲海域寬廣,還有一類叫“岩釣”,就是在潮汐升降的岩石上垂釣。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有些海域的環境很惡劣,各種情況都會出現。政府有很多規定,要求身著救生衣,頭戴頭盔,還要幾個人一起參加。但無論規則多嚴格,總有人挺而走險喪命的,新來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岩釣”
說明:
看這個標題“為什麽西人不吃淡水魚”,也不是絕對的,“西人”也分很多民族,像地中海國家的移民,比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移民,都很喜歡海鮮,什麽魚都吃。他們會選擇魚店和超市賣的淡水魚比較放心,因為這些淡水魚大多都是人工飼養的,漁場也要遵守政府的一係列規定和監督。
本文隻是強調不要在內陸隨便釣淡水魚,特別是有警告牌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淡水魚很可能帶有生物和化學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