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國Bob

澳洲華人的生活記載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介紹澳洲的“安寧和緩醫療”

(2024-09-06 23:29:19) 下一個
 
最近有朋友三度中風,最終他進入“安寧和緩醫療”階段,在安詳和平靜中離開人世,歇下人世間的一切勞苦重擔,回歸天家。在懷念逝者的同時,我也想給朋友們介紹一點和我們傳統認知有著巨大反差的一些新理念。我們都不願意提及病痛和死亡,可是恰恰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麵對的,西人在這方麵做得很好,因為他們從小就建立一種比較理性的概念。所以在他們的醫療體係和人去世後的殯葬服務都體現出來,這很大程度減輕了病患者的痛苦,也安慰了家屬。
 
朋友的葬禮是在他生前征求他本人意願而舉辦的基督教“感恩追思禮拜”,也就是中國人的“追悼會”。在“追思禮拜”上大家一起回憶他的生平,孫輩介紹一些他們孩提時的逸聞趣事,大家一起唱讚美詩,牧師也介紹天國的美景。盡管大家對老人家的去世很難過,但沒有悲哀,因為大家知道他去了一個更榮美的地方。
 
朋友最後一次中風發生時,導致一些肢體和吞咽等功能的喪失,即便是使用插胃管直接輸入營養劑,可是身體無法正常吸收。醫院經過各科醫生的會診,按照他個人的中風部位和腦神經受損的情況,確診在醫學上認為“不可能康複”,建議家屬采用“安寧和緩醫療”。
 
大家不要以為這個名字很好聽,進入“安寧階段”的病人將不再提供醫療醫治,不再提供維持生命的營養和食物,不再通過掛生理鹽水來提供水分,切斷所有氧氣的供給等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病人疼痛時,可以皮下注射少量的止痛劑,用棉簽沾上一點水,濕潤嘴巴。看起來很殘酷,這令很多華人家屬很難接受。一位原先在國內ICU做過很多年的醫生,搶救過不少瀕臨死亡的病危患者,作為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隻要有一線希望,醫生就要搶救病人的生命。怎麽可能看著自己親人還活著就撤除一切維持生命的措施?
 
通常,澳洲醫院會和家屬召開數次家庭會議,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醫院會決定按照“醫療決定”(medical decision) 強製進入病人的“安寧階段” (這在澳洲是合法的),撤除上麵提到的維持生命的設施,醫生每天還是會來查房,護士每過幾小時給他翻身,擦身等常規護理工作。就這樣在沒有任何藥物和營養(包括食物和水)的情況下,朋友存活了10天,沒有痛苦,沒有恐懼,慢慢在昏睡中離世。盡管我們對這個“安寧和緩醫療”還是抱有一定的成見,但我們感覺這個醫學處理還是比較合理的。在此過程中我閱讀很多中英文資料,也聽取很多朋友關於家有長輩經曆過“安寧和緩醫療”階段的介紹。很多介紹都非常肯定“安寧和緩醫療”的效果,除了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都以法律保護的框架下,加以推廣。
 
所以我覺得我們要了解這個“安寧和緩醫療”的概念,現在人們對此有兩個極端:一是理想化,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以為是一種“治療恢複”方法。我們遇到醫生隻談進入“安寧和緩醫療”的好處,澳洲還有專門的“安寧和緩醫療”醫院和病房,有專門經過嚴格訓練的醫護人員,據說此類醫院和病房布置的很人性化,有漂亮的室內布置,播放柔和的音樂,有社工隨時作陪談和關愛,遇到患者憂鬱和痛苦,也會皮下注射一些鎮定劑。但要明白,進入這個階段,在醫療上是不做任何治療,病情可能越來越重,人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另一個極端就是把“安寧和緩醫療”妖魔化,寧可過度治療,不惜一切代價,千方百計挽留病人生命。這兩個極端都要避免,因為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所得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隻要是負責任的醫生,特別是匯合各種醫療設備的診斷結果,由各科醫生所做的綜合決定,應該還是比較正確的。
 
“安寧和緩醫療”也稱為“安寧療護”和“姑息療法”,另一種說法就是“善終服務”、“臨終關懷”等。通常是針對末期絕症患者使用的醫療處理方法,由於醫學治療對末期患者逐漸失去效果,為了患者的性命延長,從而過度使用藥物,使他們飽受更多的痛苦,因此提倡以“臨終關懷”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令患者能夠以更安詳和有尊嚴的姿態離開人世。
 
臨終關懷於1967年由英國醫師西西裏·桑德斯開始推廣,治療方法包括以口服和注射藥物來減輕痛苦,並在環境、心理和靈性上提供治療護理,正確地進行“死亡教育”等。這種治療方法理論上不會延長病患的瀕死期,而其目的是為提升患者在臨終前的生活品質。通常由心理輔導師、社工和誌願者提供所需要的護理,除了減輕患者的痛苦外,同時亦能減緩家屬的心理創傷及負擔。很多國家對“臨終關懷”進入點都有極其嚴格的法律規定,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提倡民眾自願簽署“生預囑”,一旦在進入生命的末期(醫學法律上有嚴格規定)將自動放棄施行心肺複蘇術等搶救和維持生命的措施。目的是根據患者和家人的意願及需要,防止和減緩因疾病而引致的肉體、情緒和精神上的不適合傷痛,從而令病人和家屬盡量在此特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生活質素。同時維護病者的尊嚴,讓病人平靜、安祥地走向生命的最後階段。
 
“安寧和緩醫療”和“臨終關懷”兩者都是“善終服務”,嚴格來說還是有些區別:
 
 
“安寧和緩醫療”:中國又叫“寧養醫療“,英文叫Palliative Care,“安寧和緩醫療”意味著患者放棄所有能夠延緩生命的藥物和介入性治療,營養液等(但各個國家對其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是醫院經過幾天病情穩定後轉入“安寧和緩醫療”醫院,養老院或回到家中(本人並不建議,因為很多後續問題)。“安寧和緩醫療”沒有時間限製, 可以一直延續到生命終點。據醫生介紹,在斷絕任何生命和藥物支援情況下,甚至可以存活兩周以上。
 
 
“臨終關懷”,英文叫Hospice。這並非是一種普通醫院的醫療服務,而是一種專注於在不治之症的患者疾病晚期,在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及由疾病症狀而引發的痛苦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hospice)是為晚期重症病人生命短於六個月的一種安撫關懷服務,病人和醫生一致同意放棄所有能夠延緩生命的藥物和介入性治療。病人一但進入臨終關懷(hospice),治療醫生就完全把病人辦理出院,由臨終關懷團隊接手。病人轉院後,有臨終關懷人員上門訪問。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保證病人應有的尊嚴,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麵對自然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說明:
1. “安寧和緩醫療”,“臨終關懷”和“安樂死”是不同的性質。安樂死(英語:Euthanasia)同樣也是一種幫助病人減少痛苦而離世的方法,但“安樂死”是人為地采用藥物通過注射或是服藥的方法終止生命,非常快。無論通過醫生或是家屬或是絕症病人自己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這在很多國家都是禁止的,在醫學,道德倫理上和法律上都是備受爭議。所以“安寧和緩醫療”和“臨終關懷”並不是“安樂死”,這裏有一條極其嚴格的界限。
 
2. 本文僅僅針對目前澳洲的情況而言,但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各個醫療團隊做出的決定也會有所不同。澳洲是聯邦製,每個州都有獨立的法律,可能也會有區別。所以本文不做個案解釋,僅僅是一種概念的介紹,不參與討論。若有出入,請見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