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園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正文

世界教會簡史下半部分(十七、十八世紀)

(2025-02-04 00:15:22) 下一個

六、宗教改革之後,到17、18世紀教會的發展

1、重洗派

反對嬰兒洗禮,信徒必須重新受洗。重洗派被認為是異端,其中之一是艾門派,他們不能開車,有自己的農莊,用天然肥料,農產品特別好。他們拒絕一切現代文明,家裏沒有電燈,沒有電冰箱,在地下室挖地窖,這個艾門派現在還存在於美國東岸,婦女穿單色衣服,蒙頭,三百多年來都是相同的生活方式。

2、天主教反改教運動

開始是用武力攻打更正教國家,後來采取在教會內部改革弊端,希望使天主教重新複興,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羅耀拉,在1540年設立了“耶穌會”,以服務,救濟,學術訓練,宣教差傳為宗旨。

他們的宣教士像其他修道士一樣,是單身,幾乎都是學者,在科學和文化方麵有很高的素養。他們都有這樣的心誌,無論是被差派到非洲,美洲,中國,亞洲,印度,出去了就不準備回來了。中國清朝初年天主教宣教士裏麵,像利瑪竇,湯若望等,就是耶穌會的宣教士。上麵三位宣教士手上都拿著書,或者是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方麵的儀器,讓中國人可以親近他們,接受他們,下麵是中國(官員)士大夫和他的妹妹接受天主教教義。

3、三十年的戰爭

1618年爆發了大的戰爭,原因是波西米亞,就是今天捷克這個地方,興起反新教的暴動,新教諸侯不服皇帝偏袒天主教,就宣告反抗,所以天主教軍隊就來鎮壓,引發德國與中歐全境的戰爭,後來丹麥、瑞典、法國都卷入了戰爭,斷斷續續打了30年。1648年簽訂了《西發裏亞和約》,允許各諸侯決定自己境內的宗教信仰。經過30年戰爭,德國和中歐幾乎變成焦土,死傷不計其數,光德國人口就減少到原來的三分之一。戰爭沒有為天主教帶來任何好處,地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直到如今。30年戰爭以後到現在,稱為現代教會史;而之前1517-1648稱為近代教會史。

4、荷蘭的局勢

加爾文的改革宗信仰在荷蘭發展以後,到17世紀的時候遭遇到亞米紐斯派的挑戰,他們否定加爾文思想,如神的預定、揀選這些觀念,就上書給荷蘭政府。

加爾文思想歸納為五個重點:TULIP

(1)全然敗壞或完全無能為力Total Depravity

(2)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

(3)限定的代贖或特定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

基督的救贖隻為了拯救蒙揀選的人。

(4)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

(5)聖徒永蒙保守或一次得救永遠得救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亞米紐斯的抗議文的五個重點:

(1)自由意誌或人的能力

(2)有條件的揀選 人要有正麵的回應,神才會揀選

(3)廣泛的代贖 為全人類安排救贖,但基督的救贖隻對相信他的人發生功效

(4)人可能抗拒聖靈

(5)信徒可能從恩典中墮落

亞米紐斯的信仰在荷蘭遭到譴責,但在荷蘭境外造成不小的影響,今天福音派裏麵接受這兩種思想的教派都有不少。

基督徒的信仰最重要的是個人與神的關係,基要真理不能妥協,在同樣的信仰裏麵,你可以用公理會的製度,用會眾製度,用主教製度,用長老製度,或者在詩歌上麵喜歡哪一種風格,各教會可以有自己的自由選擇,這是改教運動帶來的好處。

5、英國的清教徒運動

從1555-1700這段時間在英國產生了一個很重要的清教徒屬靈運動,起源於加爾文宗信仰的人,認為英國國王的改教不夠徹底,保留了不少天主教的錯誤,他們要求徹底改革,使教會潔淨,to purify the church,所以就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到了英王查理一世的時候,國王跟清教徒所掌管的國會發生激烈衝突,發生了內戰,

國會在1643-1648年在倫敦召開“西敏大會”,製定了“西敏信條”和“西敏要理問答”,也製定了崇拜指南來改革英國的教會。1649年克倫威爾領導國會,將查理一世公審定罪,判死刑。從此以後,克倫威爾以護國君的頭銜來繼位,以清教徒的理念治理國家。

克倫威爾死後,1660年查理二世又複辟成為國王,英國國教再度得勢掌控國會,逼迫清教徒,導致大批人移民美洲新大陸,也就是後來乘五月花號美國公理會這些會員們,在美國成立了新的教會。他們留下了很多聖經的注釋,靈修的指南,教牧的典範和神學著作,清教徒影響英美各宗派教會非常深遠,一直到今天。清教徒不是一個教派,是一種思想運動,對西方教會和中國教會都有很大的啟發。他們相信職業就是你的呼召,你是上帝的管家,要盡心盡力成為社會上的好公民。所以為什麽新教國家在經濟上,在科技上會特別發達。當時在英國受逼迫的人中有一位作家叫本仁約翰,因為不參加國教聚會,被關在監獄12年,在獄中他寫出了基督教最著名的一本書《天路曆程》。

6、不從國教者

清教徒中有一派人士主張每一個教堂直接屬於耶穌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的管轄,被稱為獨立派,或者堂會派,Congregationalists,中國稱為公理會,就是群眾來製定教會的道理,是從英國國教脫離出來的一個新的宗派。

脫離國教的人中,有一個司米特,在1609年帶領會員避難荷蘭,他采取成年的信徒才受浸的,就是重洗派的觀念和做法,而且加入當地的門諾會,之後1612年郝偉士帶領一群會友從荷蘭回到英國,建立了第一所的浸禮宗,就是今天所講的浸信會。浸信會是從英國國教脫離出來,從清教徒和重洗派出來,先在荷蘭,再回到英國以後建立的,在神學上就采取亞米紐斯派的信仰,1633年在倫敦成立了第一間的加爾文宗的浸禮會,這兩派教會都發展很迅速。1639年的時候,在美國新大陸的羅德島,由威廉斯領導建立了美國第一間浸信會。現在浸信會在美國是新教最大的教派,後來稱為北美浸信會和美南浸信會。

7、英國的循道運動

循道運動是在英國國教裏麵靈命複興的運動,到18世紀的時候,約翰衛斯理與他的弟弟查爾斯衛斯理,

還有懷特菲,是一個有名的布道家,

他們1731年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時候,就組成了“聖潔會社”,被稱為循道派Methodists。他們遵循聖經的方法來靈修,來服事,過聖潔的生活。約翰衛斯理騎馬走遍英國,在各地野外布道,在50年中平均每周講道15次,每年騎馬路程15000多華裏,他說全世界是我的牧區。弟弟查理衛斯理在音樂上多才多藝,“聽啊天使高聲唱”這首聖誕詩歌就是他寫的。當時還有一位很有名的作曲家韓德爾,

他所寫的《彌賽亞》就是那段時間寫的。約翰衛斯理在他離開世界以後,1795年循道會正式脫離英國國教,是這個教派籍著移民到美洲發展,奠定了循道宗教會的基礎。在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名稱,衛理公會,美以美會,循理會,循道會,行道會,聖潔會等。

 

注:此文寫於2018年,主要參考自蘇文峰牧師的《世界教會曆史》係列講座培訓課程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