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荷蘭凍結安世半導體:中企“出海”冷水澆頭

(2025-11-01 13:11:31) 下一個

2025年秋天,一則看似商業糾紛的新聞突然炸響了整個半導體圈:荷蘭政府宣布,以國家安全為由,凍結中國聞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在荷蘭及歐洲的部分資產,並由法院指定外籍董事接管公司運營權。這不是一場普通的監管行動,而是一場在全球經濟神經末梢上開刀的政治事件。

 

故事要從幾年前說起。安世半導體原本是歐洲電子工業的老字號,它的前身是飛利浦半導體標準產品事業部,後來獨立出來,成為荷蘭人引以為傲的芯片製造企業之一。別看名字不如台積電、三星響亮,但安世生產的那些基礎元件”——比如二極管、晶體管、電源管理芯片——就像汽車的螺絲釘、飛機的鉚釘,沒有它們,整個電子產業鏈都無法轉動。

 

2018年,中國的聞泰科技出手,花了幾百億元人民幣把安世納入囊中。這是一場典型的逆向收購”——不是外國企業買中國,而是中國民營企業跨海收購歐洲高科技資產。那時中國企業雄心勃勃,海外資本市場也不排斥中國投資,大家都以為這是一樁共贏的生意:聞泰得到了先進技術和全球渠道,安世則獲得了中國市場和資金支持。

 

那幾年,安世在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其最大的生產基地設在廣東東莞,雇傭了上萬名員工,產品出口歐洲、美國和亞洲各地。可以說,它既是中國製造的一部分,也是歐洲工業體係的一環。但也正因為它夾在中間,在地緣政治的縫隙中,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焦點。

 

2025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宣布,根據《物資供應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對安世半導體實施臨時監管措施,凍結其在荷蘭的資產和股權,並禁止公司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轉移知識產權或調整股權結構。

 

表麵上看,這是一次正常的國家安全審查行動。荷蘭政府的說法是:安世在歐洲掌握關鍵芯片供應能力,而其母公司聞泰科技來自中國,存在技術外流和供應鏈中斷的潛在風險。為保護本國和歐盟的關鍵技術安全,必須進行幹預。

 

聽起來冠冕堂皇,但稍微懂點國際政治的人都明白,這背後不隻是荷蘭自己的擔心,還有更大的美國影子。在事件爆發前不久,美國商務部剛剛擴大了對中國企業的實體清單”——隻要一家企業被列入名單,其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也將受到同樣的出口和交易限製。這就是所謂的“50%穿透規則

 

聞泰科技早已在美國的關注名單上,而安世作為它的子公司,自然被波及。荷蘭雖然嘴上沒說是聽美國的,但行動幾乎緊跟美國腳步。荷蘭作為美國盟友、又是ASML光刻機的總部所在國,在芯片問題上不可能完全獨立。可以說,這場凍結行動,更多是一種政治選邊的產物。

 

外界很多人以為,荷蘭政府硬剛中國,是頭腦一熱的政治衝動。其實不然。荷蘭之所以敢出手,既有法律基礎,也有現實算計。首先,荷蘭的《物資供應法》並不是新法,而是上世紀50年代冷戰時期留下的安全閥。它賦予政府在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直接接管企業的權力。這次用在安世身上,雖然罕見,卻並非非法操作。

 

其次,荷蘭非常清楚,安世雖然由中國資本控股,但它的大部分研發和管理仍在歐洲,關鍵技術和客戶也掌握在歐洲人手裏。換句話說,就算凍結資產、改組管理層,也不至於立刻癱瘓整個企業。荷蘭算得很清楚:損失有,但可控;政治收益,卻很大。

 

更重要的是,荷蘭此舉還有示範效應——告訴整個歐盟:我們不再天真地相信市場無國界,關鍵產業要掌握在自己手裏。這是一個政治信號,也是歐洲在中美博弈中的一次站隊宣言

 

荷蘭的行動讓中國政府和企業界都震驚了。因為在中國的視角裏,安世可是聞泰科技的壓艙石”——那可是幾百億真金白銀買來的資產,現在卻被人家一句國家安全就接管了。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合法外衣下的沒收

 

中國商務部隨後迅速出手:限製安世在中國的工廠對歐洲出口產品;同時,要求其在華子公司獨立運營,不再接受荷蘭總部的決策。這相當於給荷蘭一個當頭棒喝——你可以凍結資產,但我也能掐住你的供應鏈。安世在東莞的生產基地,掌握著全球一大部分封裝、測試產能,尤其是汽車用功率芯片,這可是歐洲汽車工業的命脈。荷蘭這一凍,中國一限,雙方立刻陷入互卡咽喉的尷尬局麵。短短兩周,歐洲多家汽車廠商就感受到了供應鏈的緊張。

 

這場風波很快超越了企業層麵,演變為中歐關係的新裂痕。荷蘭方麵強調自己是依法行事,並非針對中國;但北京方麵並不買賬,認為這是赤裸裸的政治化操作。而在歐洲輿論中,意見也出現分化:有的支持政府維護技術主權,有的擔心破壞投資信任

 

事實上,歐洲過去幾十年一直以開放市場、保護法治自豪,如今卻因為國家安全理由凍結一家合法經營的外資公司,這本身就動搖了歐洲一貫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而對中國而言,這起事件像是一盆冷水,澆滅了許多企業出海買技術的熱情。因為它揭示了一個現實:當你買到關鍵產業鏈的上遊時,別人可能隨時用國家安全把你的資產鎖死。這不是孤例。幾年前,安世在英國的工廠(紐波特晶圓廠)就被英國政府強製收回,理由同樣是國家安全。如今輪到荷蘭,也不過是劇本的延續。區別隻是:這次,中國反應更強烈,反製更迅速。

 

要理解荷蘭這一步的邏輯,必須放到更大的棋盤上去看。自中美科技競爭全麵升級以來,半導體就成了地緣政治的戰場。美國在芯片設計、設備製造領域占據上遊,歐洲掌握關鍵環節(如ASML光刻機、NXP汽車芯片),而中國則在封裝、製造和市場規模上具備巨大優勢。這種三角格局一旦失衡,任何一方的安全感都會受到威脅。

 

荷蘭正是夾在中間的國家——一邊是美國的安全盟友,一邊是中國的重要客戶。美國希望它管住技術,中國希望它保持開放。兩頭壓力之下,荷蘭選擇安全優先,也就不奇怪了。荷蘭政府這次敢動安世,就是要傳達一個信號:哪怕損失短期利益,也要確保關鍵產業不被外國控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荷蘭技術主權的一次政治宣言。

 

安世半導體事件,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遭遇,更是中國企業全球化道路上的警示。過去二十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大舉並購,從能源、礦產到汽車、科技,無所不包。大家以為,隻要有錢、有市場,就能買到核心技術、進入高端產業。但安世事件告訴我們:在地緣政治的遊戲裏,市場規則並不是萬能的。

 

當你買到別人認為敏感的東西——無論是芯片、通信設備還是算法——那就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國家安全問題。而國家安全,恰恰是最模糊、最不受國際法約束的理由。它像一把萬能鑰匙,隨時能打開凍結接管禁止的閘門。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行動一旦形成先例,就會產生連鎖反應。未來,其他西方國家在麵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時,可能更容易以同樣的理由介入。對中國來說,這不隻是損失幾百億的賬麵價值,而是海外資產安全的根本信任危機。

 

荷蘭凍結安世半導體,不隻是一次行政決定,而是一場政治宣示。它標誌著: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今天,所謂市場中立正在被安全優先所取代。中國對此的反製,也不是簡單的情緒回應,而是在告訴世界:中國在關鍵產業鏈上也有反製籌碼;中國企業的合法資產,不容隨意侵犯;而任何試圖硬搶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從這個意義上說,安世事件不僅僅是聞泰科技的噩夢,更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一次深刻提醒——資本可以跨國,但政治邊界,永遠在那裏。這一場來自荷蘭的凍結風暴,也許正是全球化時代的一次警鍾:世界並沒有變小,隻是在科技與安全的名義下,重新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twadk 回複 悄悄話 商業部介入並發號施令,很顯然這個聞泰科技就是一個打著民企旗號的國企,是中共控製的企業,這是中共的偽裝,靠收買西方技術,達到壟斷全球市場的目的,美國已經對中共這樣的招法了如執掌。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不是民企。
違反收購時反壟斷條款。
雅酷原創 回複 悄悄話 1. 安世集團的前身是恩智浦的標準產品事業部,於2017年完成剝離。恩智浦(NXP)剝離安世半導體(Nexperia)。由建廣資本(JAC Capital)和智路資本(Wise Road Capital)牽頭的財團以27.5億美元收購恩智浦的標準產品業務部門,並成立了安世半導體。
2. 聞泰科技分階段完成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等方式,至2020年最終完成對安世半導體100%股權的並表或實際控製權獲取。
3. 2021年7月,安世半導體收購英國車規級芯片企業Newport Wafer Fab(NWF)。隨後觸發英國政府依據《國家安全和投資法》進行的安全審查,最終被強製剝離。
4. 收購於2021年7月完成。英國政府在2022年11月發出通知,要求安世剝離至少86%的NWF股權。
5. 聞泰科技2024年12月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
6. 美東時間2025年9月29日,美商務部發佈了“50%股權穿透規則”。(注:該規則隨後在10月30日被美方宣佈暫停實施一年)。
7. 荷蘭政府在美方規則發佈後的次日採取了行動。荷蘭政府啓動對安世半導體的臨時接管程序。荷蘭經濟事務大臣依據《貨物供應法》,宣佈對安世半導體實施臨時接管或“凍結”控製權,導致聞泰科技失去法定控製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