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尤其是近年來的中國政府——像是天生把“憤怒”設成默認模式,仿佛全球都在針對它,全世界的風吹草動都是在陰謀算計它,凡是稍微碰到一根神經,立刻開罵、立刻反擊、立刻“鄭重提醒”。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灣議題上說了幾句“疑似挑釁”的話,北京的玻璃心就迅速報警:外交部跳出來嚴厲譴責,使館連夜發布“鄭重提醒”,航司一齊宣布可免費退票,一套動作整得比軍演還整齊。彷佛不是一句話,而是日本突然對中國宣戰。
為什麽中國政府總是這麽——愛生氣?為什麽它總是比當事人還當事,比旁觀者還激動?為什麽別人隻是“表態”,到了它這裏就成了“挑釁”?為什麽別人說話自由,它卻永遠像被踩尾巴的“醒獅”?

為什麽老生氣?因為沒有人能告訴它:你這樣不太好。在正常國家,政府說錯話,會有媒體質疑;政客罵人,會有選民教訓;政策失當,會被議會炮轟。簡單一句話:政府有人管著而中國政府不同。它沒有媒體監督,沒有反對黨,沒有選舉,也沒有製度性製衡。它是一個在政治結構上“不會被批評也不能被批評”的存在。
於是,它像一個永遠不會被老師、同學或者家長罵的小孩:被保護得太好,沒見過風浪,也不知道外麵的壞天氣是什麽樣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的政權會自然形成一種心態——“我永遠是對的,你們所有人都不可以惹我生氣。”
而當日本首相說了幾句關於台灣的話、澳洲調查中國新冠起源問題、歐盟談論人權、美國關心南海航行自由……中國政府聽到的不是“不同立場”,而是——“你們在挑戰我,你們在冒犯我,你們必須道歉。”
這種玻璃心不是性格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一個沒有製衡、不習慣聽不同聲音的政權,天生就容易把每一句話當成敵意。它必須靠憤怒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因為真正的強大需要溫和、克製、成熟,而這些東西——它不具備。
為什麽老罵人?因為罵人是中國外交手段之一。翻一翻中國外交部的新聞稿,你會發現:“嚴正交涉”、“粗暴幹涉”、“嚴重關切”、“堅決反對”、“絕不接受”這種詞,比形容詞還常見。中國外交部的語言體係大概比軍隊更有紀律性:感情不需要處理,憤怒永遠在線。
為什麽罵人成了中國的基本外交策略?原因很簡單:首先,罵人比協商簡單,談判要讓步,要計算利益,要承擔後果;罵人隻需要一個嗓門和一張稿子。其次,罵人可以向國內展示“我強硬了”。國內媒體會剪輯:“震撼!某國氣焰被中國一句話壓製。”很多人看了之後會覺得——“我們國家太硬氣了!”這種“情緒式外交”不僅省力,而且還能反複強化國家內部的凝聚力,把人民從現實問題(經濟、就業、房價、養老金……)上引開。
此外,罵人有利於塑造敵人敘事。沒有敵人,就無法解釋內政不順。沒有敵人,就沒辦法持續強調“外部威脅”。沒有敵人,就不能把內部問題歸咎於“別人打壓”。因此,憤怒,是北京最可靠、成本最低、效果最明顯的政治工具之一。至於罵得對不對,會不會丟臉,會不會引發外交危機?這些都不重要。罵人之後,國內熱搜再來個“全民拍手叫好”,就算外交失敗也能算作成功。
別國製裁別人,通常是鎖資產、停貿易、凍結賬戶。中國製裁別人,有時是——禁止中國公民去那個國家玩。這次日本首相涉台言論,北京的第一反應不是直接對日本政府實施政策層麵反製,而是:外交部喊話:不要去日本;使館趕緊跟上:治安惡化哦!航司集體配合:可以免費退票!
這招的本質是什麽?不是“製裁日本”,而是——用中國公民的人身自由當籌碼,替政府出口惡氣。因為製裁真正的目標太難——製裁日本產品?中國要付代價。製裁日本企業?中國更痛。製裁日本遊客?中國旅遊業哭了。製裁日元?中國自己冒風險。
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自己人身上開刀。不用付經濟成本、不用承擔責任、不用承擔外交後果,還能展示“國家強硬姿態”。然而真正損失的是誰?——原本準備去日本旅遊、探親、留學、工作的人。北京不敢真正動日本,但非常敢動中國公民。於是,它把國民當人質,把出國自由當談判籌碼,把憤怒的代價轉嫁給普通人。這種“反製措施”看似對外,實則對內,是現代版的“遷怒於民”。
中國政府為什麽特別容易被台灣問題刺激?因為它無法承受“別人不照著它的劇本演”這個事實。台灣問題本來就是國際政治中常見的爭議議題,各國領袖偶爾表態,是常態;日本尤其如此,因為地緣、曆史和現實安全考量密切相關。
但中國政府聽到的不是政策立場,而是“挑釁”。為什麽?因為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之外不得有第二種說法”,本質上是一種要求全世界加入其內部敘事的邏輯。這就像是一個人要求全世界必須統一說他的前女友“還是愛他”,隻要有人說:“我覺得她可能沒愛你了”,他立刻翻臉。
這種異常敏感,是政治焦慮的外顯,是身份認同的不安全感,是一種“不允許現實存在”的精神脆弱。因此,日本首相的一句話,就足以讓北京暴怒。不是因為這句話真的改變了什麽,而是因為北京無法容忍現實的存在。
中國政府並不是真的那麽容易生氣。它對很多真正傷害中國利益的事情,反而挺能忍:俄國隨意侵占邊界談判優勢,它忍;中亞國家搶資源,它忍;非洲債務賴賬,它忍;北韓導彈飛到頭頂,它忍。
唯一不忍的,是別人“說了它不想聽的話”。這種“言語攻擊 → 國家暴怒”的模式,不是外交,而是情緒。老愛生氣的政府,通常不允許自己的人民生氣。老愛罵人的政權,從不允許人民罵它。它對外生氣,是為了讓國內人民不敢生氣。它對外罵人,是為了提醒國內人民:隻有我能罵,沒人能罵我。憤怒,是控製,是威懾,是情緒施壓。對外的憤怒,是給國內看的;對內的威權,是靠對外的憤怒維持的。
成熟的國家靠製度、政策與規則運作;情緒化的國家靠憤怒、恐懼與民族主義運轉。中國政府老愛生氣,不是強硬,而是不自信。而拿中國公民的出行自由作為武器,則是其治國方式的濃縮:對外強硬,對內強迫;對外逞強,對內勒索;對外裝硬漢,對內做父權。日本首相的一席話,隻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中國政府暴怒的,不是那句話,而是自身脆弱的政治邏輯:它必須永遠憤怒,才能掩蓋一直存在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