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川普“反共周”:舊冷戰旗幟下的新動員

(2025-11-12 12:27:49) 下一個

2025117日,唐納德·川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公告,將當周(112日至8日)定為反共周Anti-Communism Week)。這是冷戰結束30多年後,美國總統首次以官方名義設立全國性反共紀念周。這份公告語言激烈、調門高昂,指責共產主義奪去了上億人的生命,摧毀了信仰與自由,並警告當代社會正出現以社會正義民主社會主義為外衣的新型共產主義謊言

 

美國的反共傳統源遠流長。早在1919年第一次紅色恐慌時期,政府就以國家安全為名打壓左翼組織。冷戰期間,美國通過《共產主義控製法》(1954年),並設立被俘民族周1959年),以紀念那些被共產主義奴役的國家。那一代美國人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幾乎滲入了文化血脈——從麥卡錫主義的獵巫,到好萊塢的政治審查,反共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冷戰結束後,這種情緒一度消退。蘇聯瓦解,東歐轉型,共產主義似乎成為曆史名詞。90年代的美國更關心全球化”“科技浪潮”“金融繁榮,而非意識形態鬥爭。然而,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地緣緊張、社會分裂和中美競爭的加劇,那個舊詞又被重新喚醒——而這一次,川普選擇讓它重登政治舞台。

 

公告的簽署日期——117——頗具象征意味。這一天正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格裏高利曆)的紀念日。川普把反共周定在此日,無疑是在冷戰記憶中埋下一個政治坐標:從列寧革命到今日中共政權,反共敘事在美國政治中重新上崗。

 

川普不是在真空中行動的政治人物。2025年的美國,社會撕裂依舊,左右兩派對國家未來的認知差異深不可測。經濟上通脹未解,文化上覺醒運動Wokeism)興起,政治上民主社會主義在年輕一代中頗受歡迎。在這樣的背景下,反共周既是對外信號,更是對內宣言。

 

川普將共產主義重新定義為任何剝奪個人自由、擴大政府權力的意識形態。在他看來,從大學校園的政治正確,到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都是軟性共產主義的苗頭。他在公告中寫道:當代一些人披著社會正義的外衣,重複著舊日謊言——放棄自由,信任政府。這段話顯然不僅針對遠方的中國,也針對國內左翼。

 

這種語言重塑,實際上是一場意識形態的再編程。冷戰時期,反共是對蘇聯的外交鬥爭;如今,它變成了川普的政治動員口號,用以劃分自由美國人左翼精英。通過喚醒共產主義恐懼,他將保守派的政治身份重新統一在自由對抗集體主義的戰線上。

 

從選舉邏輯看,反共周是極其聰明的操作。美國社會中仍有大量經曆冷戰的中老年選民,他們對共產主義的負麵情緒根深蒂固。川普通過官方公告,把這種記憶從私人心理變為國家儀式,從而將保守派選民情感再一次聚合。對他而言,反共並非冷冰冰的曆史概念,而是一種充滿情緒能量的政治標簽。它能讓選民在複雜議題中找到簡單立場——“我們是自由世界,對手是共產主義者。這比任何政策辯論都更具煽動力。

 

川普在任期間,始終把中國視為共產主義威脅的核心。如今重新執政,他通過反共周向世界發出信號:美國將以意識形態為旗幟,重塑國際聯盟。冷戰式自由陣營威權陣營的二元對立,再次成為戰略框架。同時,這也是對歐盟、日本、印度等盟友的暗示——在經濟合作之外,美國希望重建一個以反共為精神紐帶的國際陣線。換句話說,川普正在用冷戰遺產,為當代地緣競爭尋找道德合法性。

 

乍看之下,反共周似乎是對外政策的延伸,但其更深層的背景是美國內部的精神焦慮。美國今天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有人信仰馬克思,而在於社會的分裂與信仰真空。幾十年的全球化讓美國中產階層受挫,產業空心化、階級斷裂、財富集中,都讓民眾對自由市場失去信心。部分年輕人轉向民主社會主義,希望政府提供保障。川普陣營則認為,這是共產主義回潮的信號,於是以反共名義重新宣揚自由企業、個人奮鬥的傳統美德。換言之,反共周不僅是政治口號,更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在經濟不安全的時代,人們需要一個敵人來解釋焦慮的來源。

 

近年來,美國社會在性別、種族、性取向等議題上高度對立。保守派認為,左翼的身份政治已經變質,成了對傳統家庭、宗教與國家的解構。這種被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概念,雖不嚴謹,卻被廣泛傳播。川普陣營正是借此情緒,將反共反文化激進主義捆綁,塑造成一場守護傳統的文化保衛戰。

 

川普口中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其實帶著強烈的懷舊色彩。對許多保守派而言,冷戰時期的美國是自信、團結、道義高地的象征。而今天的美國,內部分裂、外部挑戰,讓人懷念那個自由世界領袖的年代。反共周正是一場國家記憶的複活儀式——借紀念敵人,重建自我。

 

川普的反共周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強烈反響。它既是一場話語攻勢,也是一種地緣信號。在川普的政治敘事中,中國幾乎被天然地等同於共產主義政權。他在公告中並未點名,但幾乎所有措辭都可指向北京。對於中國政府而言,這不僅是外交摩擦,更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對抗。美國正式以國家名義紀念共產主義受害者,等同於在全球舞台上質疑中共體製的道德合法性。

 

有人認為,反共周不過是象征性政治,不會帶來實際政策。但在當今媒介社會,象征即力量。它能塑造話語、影響議程、撬動情緒,而這些恰恰是政治的核心資源。預計美國教育體係中,將出現更多關於共產主義罪行的課程、紀念活動或展覽。保守派智庫與宗教組織也會借機推動相關項目,強化自由信仰反極權主題。這種軟性動員,將在文化層麵重塑一代人的政治觀。

 

川普的外交團隊可借此為對華、對古、對朝政策提供道義基礎。反共話語不僅是攻擊工具,也是一種合法性武器:美國以反人權壓迫的名義主張幹預,就能在國際輿論中占據道德高地。對手一旦被定義為共產主義者,任何辯論都將失去灰度。川普深諳此道——他不需要複雜論證,隻需一句他們想讓美國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就能激活選民的恐懼與忠誠。這種二元敘事是最有效的政治武器,也最危險,因為它壓縮了理性空間。

 

反共周表麵是紀念曆史,實則是對現實的宣戰。它反的未必真是共產主義,而是川普及其支持者眼中的新左翼文化”“精英政府”“國際合作主義”——一切讓他們感到陌生和威脅的東西。這種象征政治的力量,正如一麵鏡子:映出美國社會的焦慮與撕裂,也折射出全球秩序的重組。在冷戰後時代,世界曾一度相信意識形態終結論;如今看來,意識形態不僅未終結,反而被重新激活。川普的反共周,像是舊冷戰的回聲,也可能是新冷戰的序章。它讓人看到,美國正在重新定義敵人”——而這一次,敵人既在遠方,也在身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