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這一話語,初聽令人錯愕,細品頓覺森寒。它最早並非出自慈禧太後之口,而是見於梁啟超筆下,歸於晚清權臣剛毅;後來,鄒容歸於榮祿,孫中山、於右任也屢次引用,其所描繪的不是一句空泛修辭,而是一整套統治心理與政治操作的真實寫照。時至今日,這套邏輯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被中國當局推陳出新、運用得更加熟練,形成了新時代“寧贈友邦”的外交戲碼,“嚴防家奴”的內政格局。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其中,“我家”指滿清王朝;“朋友”是列強;“家奴”即廣大漢人百姓。剛毅作為滿洲權貴,講得直白:國家江山是滿人的私產,寧可拱手讓給洋人,也不願落入本國異族之手。
在清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革命浪潮逐漸興起的背景下,這種“防家賊(漢人)甚於禦外侮”的統治心理成為一種穩定邏輯。清廷視漢族改革派、革命黨人為最大威脅,遠甚於外敵。於是,在台灣、香港、旅順、膠州灣接連被割讓之後,未見清廷與人民共憂患,卻常見其“默許”甚至“便利”列強染指中國領土的行為。
在這種邏輯下,“割地賠款”不再是迫不得已的屈辱,而是主動保權、壓製異己的政治交換。一句話,“隻要不鬧革命,列強拿走點無所謂”。這才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根本:它不是失誤,而是選擇,是故意的、清晰的、充滿私利計算的政策走向。“寧贈友邦”的背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內部排斥機製。
這句口號在晚清是一種民族歧視與統治工具,在民國革命派口中是揭露滿清賣國行徑的血書。但到了中共治下,它再次發生了奇異的變形:不僅沒有被徹底唾棄,反而被隱秘地重新套用在“對外援助”“大國外交”中,並打上了“國際主義”“責任大國”的新標簽。不再是滿洲貴族,而是以“人民”之名自居的政黨國家機器。
毛澤東時代,朝鮮戰爭期間中國餓殍遍野,卻傾全國之力支援朝鮮“抗美援朝”;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國對阿爾巴尼亞、坦桑尼亞、幾內亞、讚比亞等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大撒援助,光對阿爾巴尼亞就提供了約90億元人民幣的無償援助,相當於當時中國整個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而與此同時,國內卻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數千萬人因饑餓而死,現實中“人吃人”的慘劇頻頻發生。當時的邏輯是:“支援世界革命”,把中國建設成第三世界革命的“燈塔”,而這座燈塔,建立在國內人民的屍骨之上。
進入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逐步騰飛,人們原以為“自家人”終於可以先富起來。但近十年來,我們又一次見證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翻版,隻不過這一次變成了“一帶一路”之下的大撒幣:在國內公共服務、民生保障、醫療教育問題尚未徹底改善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在對外援助上的手筆可謂“慷慨激昂”。
據非官方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已經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和投資。中國幫助斯裏蘭卡修建了漢班托塔港(結果斯方無力還貸,被迫租給中資公司99年),對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投資超過600億美元,在非洲則修建了成百上千公裏的鐵路、公路、電廠和醫院。反觀國內,一些邊遠農村學校連操場都沒有,貧困地區兒童的奶粉仍是稀缺物資,醫院看病貴問題仍未根本解決,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企,社會保障體係仍不完善。
這些對外援助,並非全部出於經濟合作的雙贏考慮,很多情況下是“換口碑、換影響力”,甚至換一句聯合國小國的“力挺”。表麵上是“大國責任”,實際上卻是“麵子工程”。中國的對外援助是不透明的,缺乏公開的成本-收益評估機製,援助的實際效果也難以監督。更可怕的是,國內媒體對此歌功頌德,一再強調“舉世矚目”“世界點讚”,卻對國內民眾的質疑充耳不聞。
這一行為背後,有深刻的製度心理動因。首先,中共執政合法性日益倚重“國際形象”,而“第三世界領袖”的稱號,有助於塑造“大國複興”的敘事。在國內壓抑自由的同時,在國外塑造“解放者”的光輝——正是表麵堂皇、實則虛偽的外交操作;其次,在國際舞台上,中共爭取小國站隊尤為重要,而這類國家正是援助的主力方向。所謂“贏得朋友”,其實是“買下票數”;最後,對外援助和海外項目可以幫助國有企業“走出去”,緩解國內產能過剩,也起到緩衝社會不滿的作用。表麵看是國際主義,實則是政權自保邏輯;表麵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實則是“穩定利益共同體”。
曆史的吊詭之處在於,它從不重複,卻總押著一個韻。當年滿洲權貴眼中的“家奴”是漢人,是內地百姓;今日當權者眼中的“家奴”,換了一張臉,或是農民工、或是自由知識分子、或是提問的年輕人,但地位本質相同——他們不掌握權力資源,卻是國家機器的原料。而“友邦”呢?可能是巴基斯坦,是非洲兄弟,是塔利班,是津巴布韋的前獨裁者;他們或許無法回饋什麽實質利益,卻能在政治秀場上給予中共政權“友誼的鼓掌”。這是國家正義的倒掛,是道德的斷裂,是價值觀的塌陷。
一個政權,若總是以“贈友邦”為榮耀,卻對“本國人民”采取壓榨、防範、控製態度,那麽它終將失去最寶貴的政治資本——人民的信任。“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是一麵鏡子,照見曆史的恥辱;它也是一麵旗幟,警示未來的路徑。今天,重提這句話,絕非舊事重提,而是提醒我們:不要讓曆史中的黑話,繼續在現實中合法運轉;不要讓權力為麵子買單,卻讓百姓為生計買命。中國人民,配得上一種更有尊嚴的國家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