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童小書

本人是一位資深理工男,多年自學中醫。一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西醫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有關人體的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來客觀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
正文

永遠的經方

(2024-06-19 12:55:55) 下一個

  中國曆史上的名醫有很多,神醫也不少。比如扁鵲、華佗就是有名的神醫。但是能被稱為醫聖的隻有一人,那就是張仲景。

  醫聖的名字叫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他一生救人無數,著書也頗豐。

  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作有《傷寒雜病論》十六卷,《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

  但除了《傷寒雜病論》外,其餘的書都早已散失不見了。然而張仲景僅憑這一部流傳下來的《傷寒雜病論》,就被大家尊為了醫聖。

 《傷寒雜病論》是本偉大的書,它對中醫做出了全方位、開創先河式的貢獻。這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麵。

  首先,它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理、法、方、藥”為內容的辨證論治理論體係,使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診斷治療緊密結合起來。這之後,大夫治病從以前的治標就逐漸變成了求本。

  其次,《傷寒雜病論》共載360餘方,這些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嚴密而精妙。大多數方劑隻有2-7味藥,但療效之佳卻令人歎服。所以仲景的方劑一直被後世曆代醫家所沿用,成為了經典的方劑,簡稱為 “經方” 。

  經方受到後世如此推崇, 是因為這些方劑中蘊含著中藥治病的真諦。

  據記載,張仲景絕大多數的方劑都來源於伊尹的《湯液經》,這是中國人上古幾千年醫療實踐的智慧結晶。

  在遙遠的古代,中醫的醫療實踐始於神農嚐百草。這百草是一味一味嚐的,而不是一次嚼好幾味草藥。因此,早期的治病多為單味藥治單個症狀。比如,枇杷葉可以止咳,三七可以止血,蒲公英能清熱等。

  單味藥治病貌似單一,但卻是驗證藥物功效和探索有效劑量的不二選擇。

  隨著醫療經驗的增加,醫生們開始慢慢嚐試用兩味藥同時治兩個症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兩個特定藥物以一定的配比同時使用,有時可以達到藥效倍增的效果。

  比如,中醫發現用黃芪、當歸兩味藥來補血益氣時,其劑量配比為5∶1時,益氣生血的功效最為明顯。而其他比例的配伍則療效不佳。

  此外,先知們還發現,當改變兩個特定藥物之間的配比時,還往往能起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比如,當用黃連與吳茱萸來清瀉肝火時,它們用量比例應該為6∶1。而黃連、吳茱萸的配伍比例為3∶1時,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正氣不足出現的寒熱錯雜證。 當黃連和吳茱萸按1∶1配比時,則多用於治療素體中焦虛寒,伴肝火犯胃之胃脘痛。

  雖然中醫早期治病的用藥貌似非常簡單,但恰恰是這簡單才使得後人學習中藥治病的真諦成為了可能。

  因此,經方中這些從實踐總結出來,又經過幾千年醫療實踐檢驗了的有用經驗就像棋手必須熟讀的棋譜一樣,成為醫生處方用藥的基礎和原則。

  張仲景之後的一千八百多年裏,《傷寒雜病論》一直是曆代中醫大夫們的必讀的經典。現在常用的許多時方也無不是在經方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例如,現在常用的溫膽湯就是從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而來的。清代名醫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則是四逆散的加味方。清代名醫葉天士的椒梅湯、連梅湯等,就有烏梅丸的影子;而藿香正氣散則是半夏厚樸湯的變方······。

  而如果剛學醫的大夫從複雜的大藥方(比如二三十味藥)來學習開方治病,就很難總結出關於藥物配伍和劑量方麵有用的規律來。

  由此可見,張仲景的經方雖然很古老,但卻依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我們戰勝疾病的法寶。

 特別聲明一下,本文中有關經方的思想大多來自於南京中醫藥大學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教授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