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前
清晨的塞納河
幾個月前著手準備巴黎自由行,按照慣例,先是看看別人的介紹,再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做計劃。
一上網,黑巴黎的視頻和帖子鋪天蓋地。大數據時代沒有隱私,隻要看了一兩段,油管和一些網站便“貼心”的天天投喂類似的內容:單身遊客在地鐵上被圍住明搶,吃飯時手機被順,亞洲麵孔最容易成為靶子等等,各種各樣防偷防騙的教程也應運而出,還有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襲擊。看的我膽戰心驚,好像要去的不是時尚之都,曆史名城,而是”巴黎斯坦”。
接著是訂票。巴黎的博物館名氣太大了,大到讓自己這樣對博物館完全無感的人也隨波逐流,定了博物館通票。臨近出發忽然發現重要的展館還要預約,手忙腳亂了一番,盧浮宮和古監獄隻能訂到傍晚的最後一波。想想傳言中巴黎天黑後的治安,心裏開始忐忑不安,這哪是去參觀展覽,分明是去赴鴻門宴。
定下從巴黎外出的火車通票,還要再花錢預定座位。官方網站對法語之外的用戶不太友好,一不小心,網頁就跳到了法語上。後來,一個忘年交朋友帶著自己的手提電腦過來,才幫著搞定。想起去年到倫敦坐地鐵,拿著信用卡就一刷而過的經曆,那句“巴黎是法國的巴黎,倫敦卻是世界的倫敦。”的話又響在耳邊。這是和我一樣在英語國家生活長了的人說的吧?
二,到達第一天
到巴黎戴高樂機場是清晨,在機場大巴的站台和唯一的一個等車者打了個招呼。那個亞裔小夥子迅速後退一步,身後的行李箱抓在手裏了,才看向我回答了問候。他的反應讓我在心裏暗笑:這樣一個高大的年輕男子,還害怕比他矮一截的老太婆?原來提心吊膽來巴黎的不止我一個呀。小夥子來自香港,去南美看他的女朋友在巴黎轉機。
大巴車到歌劇院,離著所訂民宿30分鍾的步行距離。為了避免找地方的麻煩打了個旳,黑人司機卻很不敬業。把我在凱旋門旁邊扔下,往對麵一指便一溜煙跑了。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有些手足無措,不由自主的想到去年深夜在愛爾蘭碰到的熱心腸司機。算了,那是都柏林,這裏是巴黎。
就這樣,我的巴黎行就戴著有色眼鏡開始了。
民宿的法文地址很長,占了手機三行一個段落,費了老勁才找到。住宿小貴,貴在位置,距離凱旋門百米左右,香榭麗舍大道,雨果大街,音樂家德彪西的紀念碑等等,都可以步行到達。
凱旋門是一八零六年拿破侖下令興建的,到一八三六年竣工。門體上刻有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期間六百六十名將領與一百五十八場戰役,記錄了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間的法國軍事曆史。下方的空地上,還有一塊無名戰士紀念碑,紀念一戰中犧牲的那些無名戰士。
沿著螺旋型的二百八十四道階梯登上拱門,巴黎全景盡收眼底。十二條寬闊的林蔭大道呈放射性散開,像是一個巨大的棋盤。布局匠心獨特,整齊劃一,又不呆板。壯觀大氣,國際大都市的風範盡在一盤大棋之中。
這裏真正是巴黎的中心,也是法蘭西國門的象征。十九世紀,拿破侖的靈柩被運回時,隆重的從拱門下走過。維克多·雨果國葬時,在拱門下停靈一夜。二十世紀、戴高樂將軍兩次從拱門經過,一次是二戰結束,巴黎回到法國人手中,另一次是巴黎人民為他舉辦的隆重國葬中。
還想起了二戰時,德國士兵以勝利者的姿態在這兒舉行過的閱兵,留著小胡子,喜愛老建築的希特勒在這些地標前留下的照片。在象征著法國勝利與榮耀的地方想到這些,有些促狹,不太厚道,可能因為我對法國及巴黎還沒產生感情吧。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
從凱旋門下來去凡爾賽宮,預約的時間是當天的中午。網上的防偷教程中,詳細列舉了地鐵站的安全等級。按照指點找到一個地鐵站,順利到達了目的。
宮殿廣場上立著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銅像,金燦燦的大門和柵欄與宮殿屋頂的雕欄相呼應,光華奪目。從外麵看這座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左右對稱,輪廓整齊、很是莊重雄偉。
建築外部
進入內部,每一麵牆壁都可以用金碧輝煌形容。泥金,石青和石綠這幾樣國畫中的色彩搭配的絕妙。到處金光閃閃,卻並沒有金色給人固有的暴發戶俗氣印象。不得不承認這些法皇,設計師和工匠的審美品位。
鏡廳,又稱鏡廊,是宮殿中最豪華的代表。柱頭、柱腳和護壁均為黃銅鍍金,裝飾圖案的主題是展開雙翼的太陽,表示對路易十四的崇敬。 廳裏不出意料的人山人海,隻能把相機對著天花板拍,天花板上巨大的波西米亞水晶吊燈成了畫麵的主角。
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流傳很廣,據說是“我死之後,將會洪水滔天”的故意錯譯。但是從路易十四到十五十六,都是在踐行這句話,極盡的鋪張揮霍。每年拿出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來維護凡爾賽宮的支出,導致法國大革命那毀滅性的洪水真的到來,路易十六也上了斷頭台。
回巴黎市區的火車上,想到了此行的另一個收獲:網上還在流行凡爾賽文學。以後再用這個梗調侃炫富的熟人,“絢爛豪華的奢侈美”的畫麵感就不單單憑空想象了。
花園一角
周二博物館開放時間比平日長,盧浮宮的預約在傍晚七點。從凡爾賽回來在奧賽博物館下車,正好不緊不慢的蹓躂過去。距離不遠,可我是個方向感極差的人,心中還記著網友不要在路上看手機的防搶攻略,沒多一會兒就迷糊了。
正前方走來兩個摩登女郎,每人手裏提著一個紙袋,像是購物回來。我很客氣的打了個招呼,然後問盧浮宮是不是往右手邊走。倆人停下腳步看向我,臉上沒有表情,好像麵對的是空氣。然後一句話沒說,轉身走了···。
自己一個人在街頭陷入無比的尷尬:全世界有哪個地方能遇到這種遭遇呢?想不起來。在英國和愛爾蘭,紳士們爭先恐後的幫忙。到墨西哥和日本,老百姓甚至主動帶路。去年在上海還偶爾能碰上個白眼,可眼前這兩位小姐連個白眼都懶得翻。“最大的輕蔑是無言,甚至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是魯迅說的吧?我在巴黎體驗到了。
好一會兒回過神來,看清了對麵是美國領事館,門前一個精神抖擻的士兵在站崗。聽到我的問話,他滿臉笑容的指明了方向,自己的心情跟著由陰轉晴。好比當年的盟軍登陸諾曼底,把我從剛才的沉重打擊下解救了出來。
盧浮宮是遊客訪問巴黎不可錯過的景點。裏麵的展品太豐富了。據維基百科的數據,這裏共收藏有40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六大展館中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差不多看下來,得需要幾天的時間。
盧浮宮的雕塑
麵對著這萬寶之館,許多人都麵臨著選擇難題,看多少,怎麽看。在我這個藝術品白丁的眼中,博物館裏看畫,看雕塑和在照片上看沒什麽太大區別。所以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對那鎮館三寶十寶也抱著可看可不看的態度,蹓躂了幾個展廳就出門繼續看建築了。
盧浮宮的整個建築群占地一百九十八公頃。從一二零四年興建開始,這裏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一代代人的修繕,增建,使這座法國古典主義時期的皇宮十分的恢弘壯觀。
進口處的玻璃金字塔是大名鼎鼎的貝律銘的作品,乍看之下,它的極簡風格和盧浮宮的古典風格完全不搭調,像是穿著華麗皇袍的路易十四摟著一位穿比基尼的女郎。可以想象理解它剛興建時引發的爭論和大多巴黎人的憤怒,可以說,沒有時任總統密特朗的權利幫助,興許也就沒有現在的金字塔。
從裏邊看才明白,玻璃金字塔僅是地下建築的穹頂。貝律銘的設計,目的是用地下的建築將盧浮宮兩邊的樓聯成一個整體,提供以前缺少的接待、管理和研究的空間。
按照貝律銘的說法,盧浮宮需要一顆“心髒”,這顆心髒需要光,金字塔最重要的不是它特殊的形態,而是它將光線帶入了地下的兩層空間。同時,作為主入口,遊人可以通過它進入盧浮宮周圍的三個館”。明白了這位偉大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再看外邊裏邊的金字塔,便覺得豁然開朗。
金字塔給地下的建築透進光線
摸著黑回到住宿,小結巴黎第一天的觀感。發現自己盡管吐槽許多,可心裏已經認可這座城市的巨大魅力。
什麽時候開始對巴黎有了好感呢?對了,是在去凡爾賽宮地鐵站上看到了幾個穿製服的鐵路員工。男士的大簷帽上有一圈大紅鑲邊,配著紅領帶,女士頭上是一頂紅色貝雷帽。深藍製服剪裁合體,人人精神挺拔,又莊重又帥氣。讓我想起了樣板戲中李玉和的“光輝”形象。
是的,法國人時尚,優雅,又堅持捍衛傳統,留住了諸多城市的精華。能讓我們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不經意間就喚醒了過去的記憶。
三,巴黎第二日
一大早起來準備做二號線去蒙馬特高地,那裏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動的地方,治安較差,但昨天坐地鐵的經曆讓我有了一些底氣。
路過香榭麗舍大街,清潔工人正用掃把和簸萁清掃寬闊的馬路。在墨爾本習慣了馬路上裝甲車式的垃圾車,看到這種原始的場景不由眼前一亮。掃把觸到水泥地麵的沙沙聲響,如同奏著“從前慢”的歌謠。一邊是奢侈品的大幅廣告,一邊是老舊的傳統勞動方式,很法國。
蒙馬特高地是全巴黎地勢最高的地方。需要攀爬台階或者坐纜車到達山頂,站在山頂可以俯瞰巴黎市區的大部。巴黎的另一個地標聖心堂就建在最高處,居高臨下,非常醒目。從市區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蒙馬特高地的地鐵出口
聖心堂的名字來曆是“以耶穌聖心為主保”,一八七五年為了紀念被巴黎公社處死的大主教喬治·達爾博伊而修建的,並且表明是“為救贖巴黎公社社員的罪行。因而這裏也成為法國巴黎公社同情者的禁地。
這是羅馬-拜占庭風格混合的一座建築,用石灰華岩建成。這種岩石會不斷的滲出方解石,可以確保聖心堂既使在風化與汙染的影響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觀。造型和色彩別具一格,再加上雄踞高地,這裏很快就成為繼埃菲爾鐵塔之後遊客最多的地標。
從教堂門前俯瞰
除了聖心堂,這裏還有很多藝術愛好者可以瀏覽的景點,因為蒙馬特高地一直是藝術家,文學家聚集的地方,有一些音樂家,畫家的故居,還有根據幻想小說設計的雕塑穿牆人,用各國語言寫滿了“我愛你”的愛牆等等。如果時間充裕,值得一一查看。
倒下的房子(把相機調到四十五度角拍的)
從蒙馬特高地下來。先坐火車去艾菲爾鐵塔轉了一圈。
這個巴黎最知名的地標是個鋼鐵龐然大物,高達三百三十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築。因為巴黎老城區很少有高層建築,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鐵塔需要每七年手工油漆一次,光油漆就要六十噸。去年開過奧運會,現在的外漆是古銅色,吻合巴黎的氣質。
回到塞納河畔,徑直去了榮軍院,當初是路易十四為安置那些傷病的老兵二下令修建的,現在成了軍事博物館。這裏無需預約,拿著通票直接進去。這是我最喜歡,逗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博物館。
前院和庭廊前,全是青銅炮,保存完好。
一樓的兵器展覽從冷兵器刀槍劍戟到一戰二戰的洋槍火炮,甚至東亞一代的古兵器一應俱全。
一戰時期法國陸軍的雷諾坦克,給小個子駕駛員製造的。
軍服的展覽櫃有好幾個,越看越覺得法國作為時尚的領軍者曆史淵源悠長。無論是從式樣,色彩搭配,剪裁各個方麵都極其講究。穿著這樣的軍服上戰場,和走T台差不多,如果對陣的敵人也是服裝控,估計就忘了自己是來幹啥。
下圖的兩個頭盔,設計繁複,人物和場景的浮雕布滿整個圓弧,製作細致,工藝精良。據傳是為弗朗西斯一世或者是亨利二世製作的,也算是頂尖的工藝品了。
榮軍院裏最高的建築是圓頂教堂,金色穹頂高達110米,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巴黎最高的建築。拿破侖的墓室就在圓頂教堂下麵。在棺木遷葬之前,教堂的地麵被向下挖了六米,二十年施工才完成整座墓室。圓形的墓室牆上,有十二個勝利女神雕塑,象征著拿破侖指揮的幾場重大戰役的勝利。一八六一年,裝有拿破侖遺骸的紅色石英石棺槨正式遷入。他的遺囑:“我願我的屍骨躺在塞納河畔,躺在我如此熱愛過的法國人民中間” 得以實現。
拿破侖的棺槨
拿破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西班牙國王,幼弟傑羅姆·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還有拿破侖的兒子拿破侖二世都在這裏陪伴拿破侖。希特勒也崇拜拿破侖,在占領法國期間,他來此憑吊拿破侖陵墓,並下令把他兒子的墓也遷了過來,讓他們父子團聚。
還有幾個法國重量級的軍事人物也安息在這裏,
福煦(Ferdinand Foch), 一戰時期的法國元帥,是戰爭後期協約國總司令。
下一個目標是巴黎聖母院,這是我來到巴黎最想看的一個地方。法國文學曾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窗口,巴爾紮克,福樓拜,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等耳熟能詳的作家數不勝數,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浪漫主義作家雨果,而巴黎聖母院和駝背的敲鍾人是我們讀後感中最能抓的住的意象,久久難忘。
二零一九年的那場大火,牽動了全世界人的心,也讓巴黎聖母院更加知名。災後重建的教堂對遊人來說,如同寶物失而複得,自然引來更多的關注。教堂正麵的廣場上,密密麻麻的坐著欣賞教堂外觀的人群。進去參觀的隊伍排的不見首尾,好在秩序井然,忙而不亂。
排隊的時間細細的打量了一下教堂的正立麵,這座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築。三個宏大的入口門廊,門楣和拱門上布滿了精美的聖經浮雕。位於門廊上方的一排28尊《舊約》中猶大王像,象征耶穌的王權。再往上是巨大的玫瑰窗,13世紀的傑作之一,直徑約10米,彩繪玻璃講述聖經故事。教堂的兩個側麵,也各有一扇玫瑰窗。最上邊是兩座鍾樓,卡西莫多就是在那裏敲鍾嗎?
沒得到機會到鍾樓參觀,隻好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北塔裏邊好幾個鍾,都是後來填補的。南塔有兩個大鍾,一個重達十三噸,一六八六年年路易十四在位時所裝置,是真正的古董,在火災中幸存了下來。據說當年人力敲鍾時,要八個男子才能搖動它。另一個重達六噸的瑪麗鍾和雨果在小說中的鍾重名,但原來駝背敲鍾人鍾愛的那個在法國大革命時被毀,現在這個也是後來補上的。
側立麵
時逢周六,教堂裏有場彌撒,氣氛莊嚴。遊客們安靜的沿著禮拜堂的邊緣邊走邊欣賞教堂內部,還有不少人駐足聆聽牧師的講道。怕打擾信徒們的敬拜,我隨著人流輕手輕腳的轉了一圈,感受了一下裏麵莊重的氣氛。看到一幅畫像旁的中文對聯:神恩廣闊遍宇宙,主愛高深滿人間。
玫瑰窗
弧形拱頂
門前的廣場上,有個原點(Point Ze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裏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具有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征意義,巴黎聖母院見證了眾多曆史性時刻:一八零四年拿破侖的加冕;一八五三年拿破侖三世的婚禮;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宣讀;一九七零年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這座大教堂其實早已超越了宗教意義,成為法國精神與文化的象征和中心。
從巴黎聖母院出來,在一個華人姑娘開的小咖啡館,嚐了口感很好的咖啡和可頌麵包算作休息,等待預約的最後一個景點—巴黎聖禮拜堂和緊挨著的古監獄。
遠遠看到聖禮拜堂的門前排著長隊。教堂看得太多,這次自己想重點看看監獄。門口檢票的兩個黑人弟兄卻隨隨便便的往前方一指,讓我先去看聖禮拜堂,並且說大家都這樣參觀。
半信半疑的排到隊伍中,十幾分鍾後進門快速衝到二樓,把聖禮拜堂那十五麵彩繪玻璃窗匆匆略過,沒看明白幾個聖經故事,就跑到院子裏,按照標誌牌去找監獄,卻吃了閉門羹。再轉出來從街上看正門,原來他們已經關門閉館。明明預定的是參觀兩個地方的時間,那兩個工作人員為了自己能早點下班,就這樣把遊客打發了?
1243年至1248年間修建的聖禮拜堂,以彩繪玻璃享有盛名。十五麵彩繪玻璃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雕刻著聖經故事。
聖禮拜堂的外觀
彩繪玻璃上刻有聖經故事
古監獄隻看到了外牆和不遠處牆上的鍾表
如果沒有最後的這段經曆,今天可算是圓滿。在英語係國家中也許遇到這樣態度的工作人員機率不高,可是,除了倫敦,英語國家裏哪一個城市能讓人嚐美食看美景,一天經曆千年呢?
正往回走著,馬路對麵一座建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過去細看,是巴黎市政廳。
這座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的建築太驚豔了,屋頂的繁複差不多和盧瓦爾河穀的香波堡媲美,鍾樓和幾個煙囪直插天際,屋脊上站著一排排的舉著旗幟的人物雕像,窗框和門楣都有精美的浮雕和人像雕塑裝飾,建築的外牆是淡雅的米黃色,讓加深了色彩的弧形門窗顯得非常立體。哪裏是一個行政部門,妥妥的一座藝術宮殿。它是我所見過最恢宏漂亮的市政廳了,沒有之一。
這樣的建築和這座城市的榮耀和聲望相稱,站在那裏待了一會兒,又一次為法蘭西無處不在的藝術美感而驚歎!
市政廳局部
土耳其送給巴黎的禮物
四,離開
在巴黎的第三天是去盧瓦河穀城堡一日遊。導遊彼埃爾幾國語言運用自如,知識淵博又很敬業,讓我認識了不同層麵的巴黎人。
在離開巴黎的火車上,還有一段小插曲。法鐵的App那天和我過不去,檢票員看了我的預定座位付款憑證和正在轉圈不出票的手機,不知是半信半疑,還是覺得各有各的理,折中方案讓我補了一張短途五十歐的票。不甘心的我繼續搗騰那個軟件,五六分鍾以後終於成功。拿著票去找他,那位五十歲左右的法國先生隻說了一句他們無法退款,就再無任何的表示。
行前看過一個帖子,作者說在火車上票拿出的晚了點也被罰款,當時覺得誇張的難以置信。這會兒輪到了自己,卻已經見怪不怪了。
巴黎的確是法國的巴黎。積澱厚重的曆史文化,遍地的古跡建築和影響世界的軍事文化名人,引領潮流的美食服裝和現代建築,使巴黎有底氣讓優秀和瑕疵並存,讓全世界的遊人邊吐槽邊前仆後繼的湧來,並且讓討厭它和熱愛它的人們都不會失望而歸。
巴黎的現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