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了一本心理學的書“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是一本心理師寫她和她的病人,以及她和她的治療師的故事。一開始,我並沒有感觸很深,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大的心理問題,而書中提到的的人問題都非常多。可是讀著讀著,我卻在他們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個一開始非常讓人討厭的約翰總是說別人是蠢貨,他實際上拚命壓抑自己的痛苦,用憤怒來掩飾自己的脆弱;那個我開始覺得跟我更不相關的老太太瑞塔,和家人關係很糟,沒有朋友,卻在當她敞開心扉敘說她的故事時,讓我產生最大共鳴;還有作者自己,當她直視自己害怕的事情時,我也看到了那個逃避麵對事實的我。
時隔一年多,當我再次登陸到自己的博客,意外發現自己的文章也有一千多的閱讀,還有點感動,因為我並沒有期望有人會閱讀我的文章。一年多前,我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結果沒有幾個月,因為一個突來的事情,我的確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意料之中,更是意料之外。因為這個改變,我沒有心情登陸我的博客,我沒有跟朋友和親戚說,我一直在逃避麵對。今天,也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特別有傾訴的欲望;也許我也到了該麵對這件事情的時候。
我一直害怕承認自己有個不好的婚姻,因為我覺得婚姻,孩子,工作,這些應該是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可是我的婚姻給我帶來太多的傷害,我沒有能力去解救它,所以選擇了逃避麵對,直到一天老公動手了,孩子報了警,他被警察帶走,不允許回家。我本來打算等孩子們去讀大學再做的事,就這樣提前到來了。我象是劫後重生,不論他怎麽哀求,怎麽保證,怎麽威逼利誘,我抓緊政府禁令這根稻草,堅決不讓他回來。我是個很軟弱的人,所幸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分開,特別是我的女兒,她自從那天之後,就堅決不見自己的父親,也不和他說話。我自己清楚和他分開是對我好的,對我父母孩子都是好的。可是我卻羞於告訴他人,周圍朋友沒有一人知道我們的事,我還欺騙他們,好像我們之間沒什麽事情發生,其實我們已經分居一年多。對待離婚也是,我從一開始就提出離婚,可是他不同意,我們就一直這樣拖著。我們兩好像都害怕去麵對,我希望的就是兩人好聚好散,他提出的非常不公平的財產分割,我都答應了,我幾乎是淨身出戶。
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仔細去探索自己內心的衝動。我為什麽會羞於告知他人;我為什麽還是會聽他的話,害怕違抗他的意願;我為什麽在他辱罵我的時候,生氣不起來,反複已經習慣了,麻木了;我為什麽特別害怕親密關係;我是否還在為我原來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而內疚。當我看到書中老太太講述她因為害怕自己的丈夫,選擇逃避,而沒有去保護她的孩子的時候,我想到了那個曾經的我。我過去經常內疚,自己不能保護好孩子。女兒最近跟我說,自從她8歲起,每次過生日,她都祈禱爸爸可以消失。我聽後非常非常難過。我非常幸運的是,不像那個書中的老太太和她的子女關係非常糟糕,我的子女和我的關係特別親密。女兒說也許是因為我是一個特別好的媽媽,所以她一點都沒有覺得失去爸爸有什麽缺失,相反自從和老公分開後,孩子們都更開心,放鬆。
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她的老公脾氣暴躁的時候,我在那一刻突然發覺,這一年多來,曾經天天困擾我的事情都不存在了,沒有爭吵,沒有控製,家裏非常和諧,我開始感恩自己和老公分開。
雖然一切都往好的方麵發展,但是我知道自己心理有問題,就象書中的那個約翰逃避麵對自己兒子車禍死去的事實,因為他覺得不能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家人。也象作者因為自己沒辦法寫簽的書稿,一直逃避麵對;怕自己生重病,不敢跟別人說。也象老太太瑞塔避免和別人打交道,把自己孤立起來。因為痛苦可以起到保護作用,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裏可以很安全,不需要麵對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麵的世界有任何互動,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到新的傷害。我偽裝自己的感覺,是因為我想在外人麵前表現得我很好,我沒事,可是今天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很想哭,可是我不能,在父母麵前我要堅強,在孩子們麵前我更要成為他們的依靠。
也許今天是一個開頭,讓我慢慢梳理自己的思緒。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直視自己,開敞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