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少年時就確立了 "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的遠大誌向。他以後深得人心,身邊又有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忠誠曉勇的大將。照理說應該是所向無敵了。然而恰恰相反,在他奮鬥的前期確實屢屢碰壁,一次又一次折兵失地,輾轉投奔他人,結果退守小小的新野縣。
事業理念、奮鬥目標、團隊凝聚力、團隊意誌,這些他們都有,那他們苦苦支撐、找不到出路的原因何在?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正確的戰略方針和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沒有將目標分解細化,去一步步實現。
直到他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他把天下大勢分析得明明白白,替他設計了最佳的競爭戰略:"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勢,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益州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中原可圖也。"
諸葛亮的戰略中,詳細分析了對手和自己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從而製定出了自我的出路規劃。正是由於有了諸葛亮的競爭戰略,劉備才在後來扭轉了頹勢,取荊州,奪益州,收漢中,並在有生之年與曹操、孫權成三足鼎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