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凡

舉頭望星空,
問心求義仁。
此間有真意,
幸愧共凡塵。
正文

2024夏回國印象-4 人物:田朋友

(2024-08-03 08:39:32) 下一個

中國那麽十幾億人裏,和我們能說過話的有過交集的也就那麽幾百上千人。總有那麽一些人,也許和你的緣分多那麽一點兒,能夠讓你在匆匆交叉而過後,還能時不時想起他們來。上海和成都都是那麽大的千萬人口的城市,除了同學朋友,我和其他人不認識,也基本說不上什麽話,那些匆匆在旅遊景點和地鐵公交上擦肩而過的的陌生人,看上去和我不會產生任何交集。所以,回想起來和兩個特別朋友的結識和交流,不得不說,都是奇妙的緣分。

 

今天談的是田朋友的故事,她是我在上海認識的。她自然不姓田,可是讓她姓田有什麽關係呢,名字隻是個符號,姓什麽也不會影響這個故事。叫她田小姐和田姑娘都讓我覺得別扭,那就還是田朋友吧。

 

邂逅她之前的一天,我和孩子去見了的十多二十年不見的老同學們和老朋友們,然後去了東方明珠電視塔,那是新上海的地標性建築。高大的電視塔有三個球可以供乘客參觀,在中間的二球,視線所及的略遠的地方,是C型環繞的黃浦江,以及那些上海的最高的摩天大樓群。那都是現代中國人民的物質力量的外在展現。直上直下的東方明珠電梯送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二球的觀景台總是人滿為患。讓我不由得感歎,咱中國人的旅遊熱情可真是高,中國人民真是有錢了呀。

 

見到她則是在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那是個坐落在上海市區的很安靜的刻意保留的老的街區中間的景點。前一天上海豔陽高照,結果那天下著蒙蒙細雨,頗有夏風蕭瑟意味。那天是周一,雨中的小街道被路障攔腰擋住,我上前一問幾個年輕的男女保安,原來一般周一是不開放的,但那天正好是上海解放紀念日,所以趕巧了,居然開放了。一樓的的大廳很空曠,並沒有太多遊客,一邊的留言牆上掛著很多訪客離開前的留言小牌牌,室內的氣流吹過的時候搖搖晃晃的,很像祈福條,倒也別有意思。不過前台的小姑娘們雖然禮貌,但看上去並不熟悉這個景點背後的故事,問了兩個問題都答不上來以後,我突然覺得很無趣,就開始自己帶著娃去地下層探索了。

 

一路踱步看完曆史的痕跡和陳列,轉角過來後,是地下室的一個3D投影區,正在展示的是革命先烈們齊聚一堂開會的場景。我正要跨步走近一些,旁邊一個穿著青色工作製服的年輕姑娘示意攔住了我:“對不起,同誌黃線以內是放映區,請保持在黃線以外。”我笑了,看來就算沒有什麽遊客,也不是什麽都能逛呀。我仔細打量了一下她,她大約20多歲的樣子,圓圓的年輕的臉上保持著克製的微笑。我退出了黃線外,一邊和孩子慢慢講解,一邊耐心等著這段放映結束。放映完了以後,我又多看了她一眼,心裏一動,這麽大的上海,我還沒有怎麽和上海本地人聊聊呢,何況是這麽一個特別的地方,看看他們工作人員怎麽看待他們的工作和這一段曆史。於是我和她開始攀談起來:”你們這個放映多久放一次?“

 

”十五分鍾吧。5分鍾的放映,然後10分鍾間隔。“

 

”那你是本地人嗎?“我接著問道。

 

她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不是,我是貴州的。你們是從哪裏來上海旅遊的呢?“

 

看起來她也對我們有點兒好奇,倒是比一樓的那些前台小姑娘多些意思。我告訴她,我們從美國回來探親,順便轉轉的。

“美國?那好遙遠啊!”她眼睛睜大了,看起來她也很少和海外的人攀談過,不然不至於這麽吃驚。我告訴她,也不算,來回也就幾天功夫,和火車提速前從上海到貴州差不多。

 

“美國那邊肯定很發達很先進吧?”她問道。

 

“其實也就這樣了。要比城市麵貌的話,美國算是大鄉下農村了。”我開玩笑道。

 

遊客不多,也沒人注意到我們聊天,我們就從彼此的家鄉慢慢聊起,聊彼此的經曆,聊她這裏的工作。她告訴我,她姓田,家在貴州的農村,家裏幾個孩子,她是排第四的。讀了中專之後,她就開始一路在外地闖蕩了。這個背景讓我和她多了一些親近感,因為我也是農村的,也讀過中專。我告訴了她這些,也告訴了她我在國外教書做研究。她接著說,她當時讀的是企業管理,可是中專的學曆自然也沒法給她好的機遇,所以她開初也是從南方的進工廠打工開始工作的。不過,和她當初的那些同事不一樣,她倒不很追求穩定,反而是體驗各種生活經曆。

 

“我在工廠打過工,也去餐館當過服務員,也給公司幹過,總之,什麽職位我都願意試試。“她說。

 

”那你怎麽找到這個職位的?“我問她。

 

”啊,我是第三方派遣過來的,其實也沒幹多久。“她回答道。她接著說,在這工作也沒多久,才幾個月吧,活倒是不累,比之前在工廠工作要好多了。”就是錢太少了。“她補充道。

 

”能說說多少錢一個月的工資嗎?“我好奇地問道。

 

”不到五千吧。可是這上海物價高,和別人租房子就花掉快一半了,吃的又很貴,我都基本上是要倒貼的,比以前在工廠還能存錢差太多了!“看起來這個金錢方麵的差別對她太印象深刻了。說話間又來了幾個遊客,又一次放映要開始了。我耐心地從頭到尾仔又細地看了一遍已經熟悉的那段曆史,看著畫麵裏麵的先輩們慷慨陳詞,恍惚中想起了課文裏的《包身工》裏的”蘆柴棒“們,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是當時的有識之士們要解救的對象。居上海,對那些”包身工“們自然是大不易,可是,看上去就算對我眼前的這個田朋友來說,上海同樣不容易待下來,雖然時代不盡相同。

 

孩子對我倆的交談毫無興趣,已經自己到其他展廳去探索了,我趁著又一次空隙接著和她攀談。我問她:”生存不容易,那你當初怎麽想接這份工作的?“

 

”我之前從來沒有在上海待過,所以想來看看,正好有這個機會。來這裏以後就不太想離開,這麽一個繁華的城市,對外地人也很友好,所以想先看自己能不能待下來,但是看起來還是不太行啊。不過,我們周末不加班,我這幾個月已經逛了很多上海的有名的地方,也體驗了一下上海人的生活,不虧了。“她談到這個,倒是心情還不錯,看得出來,就算虧了錢,她也覺得值得。

 

”你成家了沒,想過在這裏安定下來嗎?“

 

”在這裏安定怕是不太行呢。我的朋友們同學們很多都在老家和外地成家了的,她們好像自然而然就結婚生孩子了,我倒是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可能是還不是很想安定下來吧。唉,我父母在我這個年紀,都好幾個孩子了,每天照顧我們忙裏忙外,我真佩服他們,不過我自己好像總是做不到。“談到這個,她好像有點兒愧疚的表情,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遠方的父母了。

 

”你們在美國生活比這裏好很多吧?”她好奇地問起我在國外的生活來,我老實告訴她,國外的生活一樣是柴米油鹽,每日忙碌,也不很得閑。孩子上學,一樣需要敦促和教育,和國內的生活也沒什麽大差別。

 

“那你那邊至少自由一些,我聽說國外很開放,言論自由很多。”她的眼神似乎很期待她的猜測能得到我的肯定。

 

“呃-嗯,多少有一些吧,但是同樣要講究政治正確,有些話題不能談,不能種族歧視,不能談某些人群之類的,各有利弊吧。”我含含糊糊的應承道,因為我也不知道所謂的這些自由我享受到了多少。

 

“那也至少比這裏強。”她貌似對我的回答不以為意。她不像是那些受了很多西化教育的知識分子,對國內有根深蒂固的不滿的樣子,倒是仿佛兩邊都生活了很久,經曆了很多似的。我猜,她的有限的了解應該是受了一些《讀者》和《意林》之類的雜誌對國外的介紹,對國外有很多美好的想象,所以也就不準備和她詳細探討了,就很隨意的問她道:“你怎麽知道外國的言論自由比國內強啊?”

 

“這裏言論審查得很嚴的。”她扭頭左右打量了一眼,然後很認真的看著我說。

 

她接著指著另一邊出口的留言牆,“你看我們這裏的留言牆,每天都會檢查,寫了壞話的條子都會被摘掉,管得嚴格,剩下的自然都是些好的話,讓人真話都說不了,能有言論自由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歌好聽'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評論!不過結果並沒有。那種私下評論和在公眾場合評論是不一樣的,中國還沒有恐怖到成秘密警察國家的程度
老歌好聽 回複 悄悄話 那女孩要被約喝茶了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評論!不論在哪裏,底層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值得更多的支持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作者FrankTruce1談論了他在上海結識的朋友田小姐的故事,展示了兩個不同背景的人在交談中的親近感。可惜田小姐在上海的掙紮揭示了城市生活的現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