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村

橄欖村:IT行業和其它
正文

What’s For Dinner? 晚飯吃什麽 – A Series On What We Eat And Its Impac

(2024-02-19 19:42:35) 下一個

我的小女兒經常說的一個口頭禪是如上的標題。這個好像也是my better half (aka 也就是我太太)有時頭疼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吃或者饑餓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吧。我自己總的來說應該是沒有因為經濟的原因,在小時候餓過肚子。我太太應該也沒有(她也是浙江人)。有一次我闖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禍:小朋友玩捉迷藏,我好像躲在那個油菜的杆子後麵,後來那家人說他們那個還有菜籽(可以榨油的那種油菜籽,canola oil), 我爸爸媽媽可能陪了他們五毛錢(no pun intended, for real)。那個時候我爸爸的月工資大概是50塊錢,也就是我的錯誤大概是我爸爸月收入的1%。比我十三歲女兒最近的iPhone事故稍好些。那天晚飯我不敢回家吃飯,後來我的哥哥把我叫回去了。一般來說,再大的事不影響吃飯。那時候還有一個大人經常用來嚇唬小孩的故事:浪費糧食,打雷的時候雷公會打的。後來在美國,我的美國host mom(她四八年生人,我不是住在他們家,但是他們對我剛來美國有很大幫助,以後會單獨寫),她的媽媽在她們小時候經常說:finish what's on your plate, because in China and India a lot of pepiple are staving. 讓我又想到小時候的台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在美國碰到台灣人,好像他們也這麽說。

我是七十年代初在浙江東北部農村長大,相對來說應該是較富的農村。但是還是很懷念過年或是暑假去我外婆(大舅小舅家的日子)。我可能是比較貪吃的人。我想起來,我五年級,我小哥初二,他有一次開玩笑說我肚子裏有饞蟲。我將信將疑,可能有點像我九歲的小女兒(四年級)不久前對聖誕老人的相信程度吧 :-)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鎮海中學上學,我大舅來鎮海(城關鎮),他的學生(我一般叫她阿姨,因為她也是我媽媽的朋友,我媽媽比我大舅小十幾歲),叫我一起去吃晚飯。雖然當時我已經在學校食堂吃過飯了。我就去她家吃了個十二分飽 :-(

很多年以後,嚴格來說也就是在我年過半百的時候,我才慢慢意識到,在我現在這個年齡,吃飯最好最好吃個7??分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Better late than never.

小時候,好像總的來說,肉比較少,有時候好像要憑票。牛肉更少,好像生產隊偶爾會分牛肉:我印像中一般可能是耕牛(幹活的牛)可能老死了。順便說一下,我騎過一次牛,我應該很小,還沒上學,我的叔叔給生產隊放牛(不是親叔叔,但是比較近)把我放在牛背上,感覺牛背很高(多年以後我後來在美國騎過一會馬,感覺有點類似)。公公(叔叔的爸爸)很能幹,我現在還記得在他家吃的高粱餅的味道。我們那裏一般大家不怎麽種高粱,印像中高粱主要是北方種得多一些。偶爾我們也會到鄰居阿嫂家蹭東西吃:比如寒假暑假裏,我們爸爸媽媽要上班,阿嫂做得東西很好吃。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跟"neighbor's yard is greener" 類似的道理。有一次,還聽說一個笑話。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家在做“湯鍋”,就是沒有餡的小圓子,另一家正好經過,就開玩笑說等一下做好了,就來吃晚飯吧。主人就說好的。我估計這個客人的智商可能跟我小時候的智商差不多,因為她們後來真的穿著漂亮衣服,去吃晚飯了。

為什麽提到我的智商呢,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情商,就是察言觀色的水平,英文叫read the room, or read/listen between the lines。就是有一次,我大概是我小女兒現在的年紀,春節期間去我爸的親戚家做客,他的表哥家,我爸的姨娘(也就是我奶奶的姐姐)也在,他們拿出了所有的好菜。結果,我可能把我姨婆/大伯家的黃魚給撬了。後來知道有的菜主人可能就一份,不能隨便撬的 :-( 我的大哥小哥可能把我好好笑話了一下。我記得這是我去唯一一次去大伯家做客。我爸爸可能後來有去的:我倒不是覺得是因為我撬了不該撬的菜。我估計主要還是春節期間我們一般會去外婆(小舅家)住幾天。也有去過外婆家旁邊的姑婆家:應該是我媽媽/舅舅的姑媽,和我媽媽的表哥家。我記得有一次(我應該比我小女兒現在還小),我在公共汽車站,說口渴,我外婆就走到相對較近的姑婆家給我去倒了水喝。小時候去外婆家,坐車,走路都有。我小時候有時會覺得,如果我“聰明”一點(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情商高一點),我的肩膀上可能跟兩個哥哥一樣是三條杠(而不是兩條了)。這個可能在現在看來很好笑,但當時是我真實的想法。我後來有一次還真的拿到了三條杠,可惜時間不長,因為我五年級很快轉學了:也就“削官為民” :-)

在我的外婆家(也就是大舅,小舅家)沒有這個不能撬菜的講究。八零後九零後出生的朋友們可能會沒聽說過”拿出來裝樣子的菜“:生活水平後來慢慢上去了。還有一個,後來也是聽朋友提起,就是重男輕女,女生先不上桌。這個可能現在也好多了。外婆可能還是重男輕女的,比如說她會讓我的表妹(跟我同歲)幫我洗衣服,等等,但是總的來說還好。春節在我外婆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吃吃吃。我現在想起來她有時會問我們,早上,coffee time (寧波話想不起來了), 中午,點心時(下午三點左右),晚上各吃什麽。

記得我小舅也是很會做菜。我記得幾年前在他家還吃過他做的菜。小時候有一次夏天,我在他家,他發現我吃飯較慢。他說是不是因為菜不夠好。有一次,他買了不少好菜,比如大蝦啥的,後來發現我還是吃得很慢,他就知道我這吃飯慢的習慣了。

當然我的主要時間還是在自己家裏。可能吃了不少海鮮包括各種魚。當然過年的時候會更多一點。平時也有一些,我奶奶會買。比如馬鮫魚(Spanish mackerels),現在在這邊日本餐館,還有有一次在Share Sweet 有買到。

TO be continued... (下麵部分,我會慢慢展開)

======

民以食為天是什麽意思: 我估計在中國古代能吃飽飯可能是比較奢侈的事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諺語,意思是國家把人民看作根本,人民把糧食當作生命,指統治者應重視解決人民所需的糧食。"

冰箱壞掉的日子: 最近幾天家裏冰箱壞了。

但我後來慢慢知道在美國也有小孩吃不飽飯的。其實來到聖路易斯以後就知道了。主要倒不是聽了John Edwards 的speech: 我在2004年美國大選時在Delmar Loop 的Blueberry Hills 見過他。還記得2008年那一次有人開了寶馬車去food bank領救濟糧/食品的。

https://www.nokidhungry.org/blog/how-many-kids-america-go-bed-hungry

https://www.rileychildrens.org/connections/food-before-bed-what-to-offer-kids-and-when-to-hold-back (this is not economy or financial related)

======

Ozempic (the new and hot)

西方最新減肥藥(處方藥)以下是我的一些推(或著嚴格來說是X)。肥胖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有個數據說美國成年人有42%的人偏肥胖(Sour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 NIH)。

https://twitter.com/stlplace/status/1729646835541651819

https://twitter.com/stlplace/status/1726678797267894670

https://twitter.com/stlplace/status/1726280055955841183

https://twitter.com/stlplace/status/1712189303239958766

(Update 12-31-2023) I happened to see this book "How Not To Be Wrong (the power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by Jordan Ellenberg, thanks to my wife. On page 24, it talked about nicomachean ethics. Let me quote: Aristotle observes that eating too much or too little is troubling to the constitution. The optimum is somewhere in between; because the relation between eating and health isn't linear, but curved, with bad outcomes on both end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