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鄉記之美食

(2024-02-02 16:11:33) 下一個

       新文化時期,北京聚集了不少文人,其中很多是純正的南方人,他們一邊細致入微地懷念故鄉,(參照魯迅、周作人的散文), 從點心到野菜,一邊又享受著北京的便利,鬱達夫說京城最大的好處是規矩,街道多橫平豎直,做衣服就去大柵欄,買書買筆墨就去琉璃廠,訪古近可去陶然亭遠可去西山,連吃食都配和著節氣規規矩矩,秋風一起,就準備去東來順涮鍋子,街上的酸梅湯馬上就不見了,到處都是糖炒栗子。

       可是,北京現在複雜了,複雜到折疊起來,複雜到生活在一個城市的朋友,長年見不到一麵,經常吃一家館子卻不在一個地點。北京第一家肯德基開在前門的正陽樓,上大學時,我發現所有的京籍的同學,都有著和爸爸媽媽一起騎著自行車去吃肯德基的記憶。或者看電視,或者讀晚報,大家都聽說了一家館子,然後找個日子全家一起出動。那時候,動物園旁邊就是有個老莫,經過西四就是拎點柳泉居的豆包,四川飯店必點魚香肉絲,峨嵋酒家一定要吃宮保雞丁,東風市場裏肯定不能錯過奶油炸糕。現在都不用了,任何一家shopping mall的樓上都能從川菜吃到米其林評級的小籠包,隻不過王府井就有無數家shopping mall,從前可以從海澱騎車到前門吃肯德基的人,再不會從一座大樓經過一家鼎泰豐坐電梯下來,走到另一座大樓裏吃另一家鼎泰豐。我反問自己,為什麽可以接受路頭、路尾各一家星巴克,但是看著中餐廳聯鎖至此、毗鄰而建,就會感覺荒謬。我當然也樂見一條街都是包子鋪,看著張老板和李老板,當麵笑哈哈,扭過頭今天張老板免費送拍黃瓜,第二天李老板就跟老婆商量蛋花湯裏要加海米。

       城市一複雜,狀態就魔幻。要承認,經過三年的洗滌,尚存的餐飲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的。以我家樓下為例,從地鐵口到我家,步行不足十分鍾,鋪麵林立,每一家都不糊弄,我就沒有一次空手走過。那些燈箱、那些招牌,隻要一讀,好奇心就來了,固始鵝塊,他要是賣鐵鍋燉就算了,賣皖西菜式,我也認,他竟然在固始鵝塊後麵接著湘菜;另一家湘菜館的招牌是燉甲魚;賣鹵肉的那一家,大腸和豬蹄好吃得不得了,結果怎樣,裏麵最最好吃的竟然是五香熏魚,老板是怎麽做到的。還有一家,一對安徽夫婦在麻辣燙的門口租了一塊地方,五平米的大小,沒有空調沒有電扇,背後還是滾滾的麻辣燙,櫥窗上羅列的經營項目有:熱幹麵、擔擔麵、涼麵、肉夾饃、豆漿、紫米粥、小米粥。怎麽說,那個肉夾饃好吃得呀,讓我流連忘返,第一次想買了一個嚐嚐,結果還沒有走過馬路,就轉回來又加了兩個。曾經在一家西北館子,白吉饃竟然換成了螺絲餅,怎麽不去天津,把煎餅果子的雞蛋換成鬆花蛋,看天津人打不打人。話說,安徽夫婦弄得饃呀,外有火烤的脆勁,內有麵肥的香氣,然後那個鹵肉肥得那叫有理,簡單配上香菜和尖椒,剁在一起,再澆半勺鹵肉湯,塞進饃裏,遞到我手裏的時候,塑料袋裏透著琥珀的油色,美不勝收,這不是西安肉夾饃,這是我小時候學校門口的那種北京肉夾饃,睡我下鋪的女生,一次可以吃四個。北京的烤鴨確實沒有小時候好吃了,竊以為那是因為鴨子不肥了,現在京城的大小牌烤鴨都選用嫩鴨、小鴨,烤鴨就是要有油脂的誘惑呀。有一天,早晨,我頂著酷熱,吃了一碗豆腐腦,配了一張比臉大的糖油餅,經過肉夾饃,還是決定早起應該多補充點蛋白質和碳水,天氣熱出汗多,消耗大多吃肉是解題思路。清早呀,柏油路的熱氣還沒蒸騰起來,我一掀門簾走了進去,頭一探進去,哄得一下就熱出了一身汗,盡管後麵的麻辣燙還沒有開始營業。趕忙退出來,回到以往的位置,隔著玻璃窗,看他們在裏麵操作。他們夫妻倆人竟然是不出汗的,一點熱意也沒有,他們背後一鍋鹵肉、一鍋小米粥,騰騰冒著熱氣,好像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高人,絕對是高人,魔幻城市,處處是掃地僧。研究顯示,鄉愁這種不死不活的毛病要從胃開始治。

      很多人都覺著,現在的豬肉沒有小時候的肉香了,最可靠的理由是現在的豬已經不是從前的豬了,品種都換了。所以現在全中國乃至華人區,到處都是北京烤鴨,我一看上盤的肉色,就知道那不是北京烤鴨的鴨子,即使北京的北京烤鴨,蔥不是從前的蔥,竟然還把蔥絲切成眉毛蔥,從哪個混賬師傅手裏學來的。豬肉不似從前的豬肉,烤鴨不是從前的烤鴨,我連玉米都覺著不是從前的玉米了,說是水果吧,它塞牙,說是玉米吧,一咬一嘴汁。報上說,為了拉動經濟,現在可以擺地攤兒了,可是這個世界吧,有寬度就有濁度,每晚黃昏,就有一個男人來,帶著一隻馬紮坐下,前麵擺著一隻張開的扁木箱,黑紅的木盒子裏麵有玉鐲、玉扳指,或者說綠鐲子、綠扳指,還有幾隻豁口的破碗和幾塊銀元,箱子蓋子裏有兩個墨水寫得字:古董。我真的覺著好笑,特別想跟那個男人說,時代進步了,好歹你也升級個包裝吧。沒兩天,古董大哥邊又多了一個攤位,一位大哥,垂頭盤腿坐在地上,手裏拄著一個棍兒,棍兒吊上一麵旗,上麵寫著家庭不幸,小兒生病雲雲,麵前擺著一隻豁口的空碗。同樣的位置,每天清早,有對東北夫婦開著小卡車來賣菜,不論斤論盆賣,男的站車頭,女的站車尾,口裏招呼、手裏賣貨,兩個人各頂著一顆令我驚歎的心算家的腦袋,眼神不跟顧客交流,也不互相交流,跟探照燈一樣時刻提防著城管的天兵,手到口出,四則運算加減乘除,裝袋的同時告知總價。車裏的黃瓜頂花帶刺, 玉米又甜又糯,她家的香瓜呀,買回來放在廚房地上,滿屋子香甜氣。那段時間,我見朋友,常拎兩隻香瓜,可惜不久也下市了,心頭留下一份明年請早的賬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嗯,我也喜歡這些小吃,就是不敢隨便進店,怕衛生、質量,唉,想多了就不能吃飯了。我去稻香村買小吃放心,其實做不做假誰知道啊。感覺沒必要為了吃回國,吃放心飯最安生:)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尤其是“那個肥的那叫有理”,妙筆!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您這文筆賽過梁實秋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