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上海發生的新聞,讓我會心的笑了好久。
自中國對許多國家開放72小時免簽政策後,上海的外國遊客多了不少。東方明珠塔下,金茂大廈旁,老外成群結隊來“打卡”。其中也包括不少來自印度的遊客。
在一家咖啡店,一位自稱婆羅門的印度遊客卻因服務員“服務不規範”發難。她聲稱服務員沒有雙手高舉奉上咖啡,也沒有低眉順眼、避免“直視神聖的婆羅門雙眼”,遂大怒,指責服務員“無禮”。
結果當然很諷刺很搞笑,遭到上海店老板當場用印度曾經的殖民者所特有的“倫敦音”英語吊打:
“In Shanghai, we serve customers, not gods.”
作為一個資深的上海人,我倒是一點也不奇怪。這就是上海人應有的優雅與腔調。
畢竟,要說階級意識,我們老上海人早就玩得爐火純青,比你印度種姓製還要細膩複雜
記得在上世紀的上海,市中心幾個老區才配稱“上海人”,其餘統統叫“鄉下人”。不管你來自於哪個大城市,甚至那時的浦東也被統稱”鄉下”,“那句“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不是誇張,是刻在上海人骨子裏的傲慢。
就算在真正上海人之間,也可以再分層次:“上隻角”和“下隻角”,弄堂裏的和樓房裏的。外地人覺得這些名詞複雜,其實正說明它曾經嚴密得像一套社會分層係統。如果這位婆羅門早來上海三十年,那命運就是被統稱“紅頭阿三”
而這套“社會鄙視鏈”,並不隻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深深嵌入了婚姻、生育、擇偶甚至代際觀念裏。就算到了本世紀初,一個上海人如果娶了“外來妹”,那簡直是叛族行為,會被周圍阿姨用眼神活剮。背後會竊竊私語,街坊會搖頭歎氣,甚至父母自己都覺得掉了檔次。
所以,當今天的上海人回望這段曆史,會羞愧,也會慶幸。慶幸的是——我們走出來了。
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數以百萬計的“外地人”湧入上海,有人當老板,有人打工,有人成了鄰居,有人成了親戚。上海一邊抗拒,一邊融合,一邊驕傲,一邊被迫重新學習尊重。
這些年,上海經曆的,不隻是人口結構的變化,而是一場徹底的城市觀念洗禮。從拒絕“鄉下人”到歡迎“新上海人”;從嘲笑“外來妹”到自由嫁娶。
今天的上海,不再按戶籍劃分人群,也不會因為你來自哪裏就把你放進某個階層抽屜裏。現在的咖啡館服務員,或許父母來自河南、江西、四川,但她能抬頭平視任何人——無論對方自稱什麽種姓。
隻是今天的 印度婆羅門, 她來錯了城市,也來錯了時代。
曾經的上海人也玩過“出身崇拜”這套把戲,但我們自己親手把它拆了。我們曾站在等級鏈的高處俯視別人,如今學會了站在地麵與人平視。
這不是放下驕傲,而是學會更高級的尊重。
這座城市的轉變,不是放棄自豪感,而是用海納百川的姿態,保留了根骨,放下了偏見。
當婆羅門還沉浸在種姓係統的神聖幻覺裏,而上海,已經從“出身決定命運”的桎梏中,融入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中去。
這才是文明真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