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海外所謂的“公知”和博主又開始端起道德高杯子,把中國對日本高市早苗的強硬批評當成“戰狼”,卻對高市早苗那些帶著挑釁的言論視而不見。說句老實話:這種操作真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一聽日本說話聲小,就自動覺得“文明溫和”,而中國稍微直接一點,就成了“咄咄逼人”。
問題是——外交不是文學比賽,不看辭藻,看現實。
高市早苗的言論絕不是“個人失言”。她那套,是代表日本極右翼多年念叨的老經:弱化侵略史、洗滌國家記憶、把軍國主義包裝成“正常”。想在中美矛盾中渾水摸魚。
亞洲人民不是沒付過代價。從南京到東北,從東南亞到太平洋,奉勸這些人好好去讀讀曆史。
麵對一個曾經舉過凶器的人,現在又把手伸進兜裏亂摸,你還得微笑著說:“保持風度,我們和平溝通”?我們不是東郭先生。
總有人迷之相信“態度越溫柔越能換來和平”。真要是這樣,曆史上的戰爭都可以取消了。
外交講究互為鏡像:你對我禮貌,我對你客氣;你對我挑釁,那我就讓你聽,你聽得懂的語言。
這不叫“戰狼”。這是正常國家該有的骨頭。是當今“叢林法則”下的溝通方式。
把防備說成“挑事”,把反擊說成“情緒化”,這是把地緣政治當下午茶閑聊。
這些海外輿論很有趣:從不勸日本右翼收斂,隻勸中國忍耐大度。
中國的強硬在他們嘴裏是“民族主義”,日本右翼的挑釁在他們眼裏卻成了“內部政治表達”。
中國一句反擊是“攻擊性太強”,挑釁先出口的那位,他們一句不提。
仿佛說一句“反思過了”,就能把幾十年的血淚按下刪除鍵。
亞洲人民要的不是怨恨,要的是:記憶不被篡改、威脅不再出現、曆史不再重演。
你可以不完全認同政府的每個決定,可以反思政策,也可以喜歡柔性的外交策略。
這些都沒問題。
但前提是——麵對軍國主義複讀機,任何國家都不會展露微笑。
中國的強硬,不是脾氣,是底線。是告訴對方:“別再試探了,底線就在這裏。”
誰聽不懂?大概隻有那些不願麵對現實、沉迷舊夢、還以為自己活在上世紀的人。
這些海外公知最愛擺出的姿勢,就是從沒挨過一刀,卻最喜歡教別人怎麽原諒。
把自己的道德當煙霧彈,把別人的曆史當背景板。
這種輕飄飄的正義感,一點成本沒有,卻愛指揮別人負責任。
這不禁讓我想起郭德綱那句金典的話:不知你受的苦,卻勸你要善良,你說你死不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