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郞筆談》144赤腳醫生

(2025-10-07 01:25:55) 下一個

《巴郞筆談》144赤腳醫生

一一一一

 

巴郞:

領袖“六二六指示”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赤腳醫生,可以就近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方便群眾就醫。特別是小傷小病,常見病慢性病,通過如此治療,都會好轉、緩解、或穩定下來,使傷病得到及時救治。此外,還身體力行,示範帶頭,推廣科學技術,普及醫學知識,看得見聽得清,取得病人的信任。長此以往,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以及種種陳規陋習封建迷信,人口皆碑,潛移默化,將提高民眾的認知覺悟國民素質,增強健康水平。

一一

 

文友:

赤腳醫生始於1964年湖北省長陽縣覃祥官和1965年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王桂珍二人。他們經過向專業人士刻苦學習醫學知識成為農村基層半農半醫人員,是“赤腳醫生”的雛形。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和保健醫生談話時,指出衛生部是城市老爺衛生部,大部醫療經費放在城市,廣大農民所占醫療資源卻低而少。這個談話稱為“六二六”指示。

劉少奇和周恩來立刻調整醫療資源向農村傾斜,快速建立起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推動農村醫療事業的發展和提高農村醫療福利,改變看病難的困境和保障農民的身體健康。短期內,十幾萬城市醫務人員和醫務大專院校畢業生下放到農村,並且培養了約一百五十萬半農半醫的農村基層醫療人員,緩解農村醫療的瓶頸。

 

1968年《紅旗》雜誌第三期刊載了一篇關於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先進事跡。

1968年九月十四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此文,在這篇調查報告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人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從此,“赤腳醫生”就成為半農半醫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

1974年六月二十六日我國發行《赤腳醫生》郵票一套

文運時期,拍攝了電影故事片《春苗》和《紅雨》,人物原型大概取於王桂珍和覃祥官。

 

讀巴郎《赤腳醫生》,有感現代年輕人對過往模糊,故撰此文做些補充。

一一

 

巴郞:

謝謝關注拙作。

我隻講了赤腳醫生在農村醫療中的積極作用,而你補充了赤腳醫生產生的曆史淵源,兩者相輔相成,可謂相得益彰。再次致謝。

一一一一

 

巴郎 記於 20221228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