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夢172六《柴火煤球》巴郎
當時,做飯燒水,都用木柴煤球,沙河子,是沒有燃氣的。哦,對不起,這話不全對。因為文運末期,國家在川東川南勘探到大型天然氣礦,於80年代即完成論證,開采,於90年代,投入使用,家家戶戶都用上天然氣,清潔方便又便宜,實為川東民眾生活一大改善矣。由於氣儲量過豐,還專門修建天然氣管道,將其輸送至上海及沿途,供應億萬人消費,這是後話。
做飯要用木柴,而沙河子周圍並無森林,既使有森林,也保護了起來,不許砍伐,違者重罰。所以,沙河子居民的燃柴,若從樵夫手上買,都是很貴的,買不起。但又必須有,每天要煮飯,缺不了。好在鎮上有個木材加工廠,日夜改鋸原木,加工成木材,以製作建工或家俱用材。這加工時,片剝下來的樹皮枝椏、表麵朽材、空洞瘤疤、頭尾廢材,甚至飛片、刨花、木屑、鋸渣等,都收集起來,交與鎮上售賣。鎮府按戸口給居民發放燃柴票證,憑票購買。人多粥少,售量有限,要極度省著用,免得沒柴煮飯。人是鐵,飯是鋼,總不能嚼生米度日吧。
柴不夠,煤來湊。相對木柴的供應緊張,煤碳供應量要大些,相對也寬鬆些。除了原碳、散煤、煤灰、也有攙煤的濕泥可用。但居民用得最多的,還是加工成的煤球,及後來更好用的蜂窩煤。當時沙河子沒有煤球廠,買煤球要到位於南門口的萬縣市煤店去,而且還要去得早,才有可能買到。每次買煤,都要早起,3點多4點鍾出發,挑著空擔,走上一個半小時方到。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即使這樣,還不一定排在前麵呢,而且後麵還馬上排成長隊。待到煤店10點鍾開門時,外麵早已是人山人海,外麵的顧客急若星火蜂踴向前,煤店職員們卻慢條斯理按步就班。再等上一兩個小時,輪著我了,一張煤票40斤煤,買了煤出來,已經是中午時分。忍著肚饑和頭上燦爛的陽光,挑著沉重的煤擔,汗出如雨浸透衣衫,一步步用腳丈量,又花個把小時,將煤挑回家中,已是半下午,累得坐下就再也不想動彈了。而且那時供不應求,生產也不注重質量,挑一擔煤球,大部分都是沒有成型的碎煤,還得自己合泥加水,將其重新揑成煤球,才能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