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5《羅田古鎮》
20231104 周六 晴陽 8 - 1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此次我們兄弟姐妹回鄉掃墓,羅田鎮府和三溪村委領導聞訊,遠迎於鎮界楓霜坪水庫,並熱情的全程陪同,使我們非常感動。
祭掃完畢,我們驅車到羅田古鎮觀光。
從馬頭到羅田沿途,入目所見,全是梯田。山梁上凸出的梯田,山坳裏內凹的梯田,大小不一,彎彎曲曲,層層疊疊,逶迤順下。此時已過中秋,晚季稻業巳收獲,梯田裏灌滿了水,陽光透過雲霧,映照於水,梯田雲蒸霞蔚泛著銀光,灰牆青瓦的農家錯落有致,點綴著田園風光,仿佛?幅浩瀚蒼茫、?象萬千的?墨畫,古韻悠悠,令人陶醉。
羅田場鎮,在清康熙年代就開始存在了。位於渝鄂兩地交匯處,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建南兩鎮緊緊相鄰。古時周邊無場,自古商貿活躍,輻射半徑30公裏,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川鄂兩地的各路商人紛至遝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派邊貿繁榮景象。
那時候,鹽鐵專賣,大量的川鹽從各地匯集在長江南岸的西沱和溪口碼頭,由背夫和挑二翻山越嶺,沿著茶馬古道,來到馬頭羅田場,然後翻過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將鹽巴等物質運到鄂湘各地。可以說,是大量鹽商和背夫的出現,才有了羅田老集鎮當年的繁盛。它曾經奇跡般的在巴鹽古道上繁華了數百年,促進了川鄂湘古代經濟文化交流。
民國時期,羅田曾是馬頭鄉的一部分,人民中國成立以來,羅田和馬頭分開,各自為鄉,隸屬於龍駒區。在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後,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將原來的羅田鄉馬頭鄉中山鄉和新勝鄉整合在一起,成了副縣級的羅田鎮,麵積達80多平方公裏,人口3萬多人。
羅田鎮的現代化城鎮建設飛速發展,環列在溪河兩岸,各種廠礦企業和商貿集市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道路寬廣,橋梁壯觀,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雛形正在形成。
繁華褪盡,老場凋零。為了阻止臨近新鎮的老場逐漸處於邊緣化,慢慢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之中,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和沿海城市對山區的對口支援中,政府和民眾齊心協力,努力挖掘古鎮潛在的曆史因素,和旅遊價值。2005年重慶市批準將羅田古鎮,招商引資,作為景區進行改建。鄉親們同心協力,建立多種經營基地,努力繪就“山青、水綠、果甜、稻香、魚跳”新畫卷,以“詩書畫文景”文化元素,讓羅田“氣質”更佳,“顏值”更美。老場所有的房舍,都進行了仔細的基礎性維修,盡量利用古舊材料,修舊如舊,以全麵展示羅田的風土人情和曆史景觀。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近20年來,改建完好的房舍還隻占少部分,但即使如此,也已經開始吸引遊客前來觀賞了。
一一一一
羅田老場是一條600多米長的老街,自古以來,這條老街,就是川東至鄂西挑鹽的必經之路,成千上萬的挑夫、鹽茶馬幫路過,都在這裏歇息,休整。老街上布莊、錢莊、飯館、當鋪林立,百業興旺。一丈多寬的青石板路麵,被無數的腳印磨得發亮,寸草不生。路兩邊的房屋相對而立。房屋多是兩層的鋪麵房,前店後家或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房屋連排並立,以青石為基礎和支柱,木質框架結構板壁房,青瓦蓋頂。門臉多為雙開木門,窗框嵌有鏤空窗欞,增加室內的采光度。
老場上的房屋,經過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冰凍,其木板都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和腐朽,變得黑黢黢的,留下了歲月的印痕。許多甚至成了危房,被鎖起來準備維修或重建。場鎮上的原住民,大多已經遷出,徒留下這廢墟老場,令人唏噓。
世事變遷,老街已不複當年的繁華。據說每逢三、六、九趕場時,四裏八鄉的農民都來到場上進行商貿活動,場上人來客往,買賣興隆,還依稀可見老場昔日的榮光。但在不趕場的日子裏,老場上卻是滿目蕭索,一派淒涼。但行走其間,依舊能感覺到古樸蒼桑撲麵而來,曆史煙雲仿佛重現在眼前。
老場上除了外來的稀疏遊客外,人影寥寥,店鋪雖然都開著門,但門可羅雀,很不景氣。店主們閑極無聊,或者倚著櫃台打瞌睡,或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說笑胡侃擺龍門陣。看來要想將古鎮打造成為旅遊熱點,吸引遊客來此打卡,還需下極大的功夫。為遊客奉獻出獨特的風景名勝,風情民俗,使他們樂於來此遊玩,認為不虛此行,仍然是任重道遠。
修繕和重建的這些老屋裏,散發著久遠的煙火氣,氤氳著古舊的農家風情。粗糙的牆壁上掛著木質鏡框,裏麵鑲著發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五代同堂,開枝散葉,簇擁在老人身邊的子孫輩竟有上百人之多。房間裏擺放著的舊式家具、農具、糧倉等,吃穿住行日常所用,以及紡車織機、火塘灶房、匠工作坊等,古樸簡陋,如一潭平靜無波的古井水,長滿著歲月的厚厚苔蘚。
一一一一
老場上除了這些百年老屋以外,其他的古跡也不少。
在老場的場頭,有一座字庫塔,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曆史。這座石塔,取仿木七重簷式,成寶瓶狀塔頂,高8米直徑米半,據說是重慶市現存字庫塔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鎮的先民們,滿懷敬天崇地惜字重文的虔誠之心,將積攢來需要焚燒的字文書畫絹帛紙張,緩緩投入字庫塔的爐子裏。在熊熊火光中,字紙焚化著,熔為灰燼,那漢字中的魂魄,在火焰中涅槃重生,化為古鎮人仰望的夜空上滿天星光。
在老場的場尾,是比字庫塔更為悠久的風雨普濟橋,清朝道光年修建,至今完好。這座單孔石拱橋,橋洞如圓月狀,高約20餘米,彩虹般橫跨百丈溝河穀。橋基上、下遊方向,皆築有緩衝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條石間以銀錠形鐵鉚連接。券石用鐵製扒釘穩合,橋壁砌工精細,石縫灌漿滿實。橋洞的拱券頂兩旁分別凸雕龍首、龍尾,各各伸出橋壁,昂首擺尾。橋麵呈弧形,條石階梯鋪墁。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欄板上雕刻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整座橋其跨度長,設計合理,結構精良,砌法穩固,是清代石拱橋中的幸存者,至今沿用,普濟眾生。
橋頭建有碑廊,鐫刻“德厚流光”4字古訓。橋身青石階梯,隨形就勢,先上至拱頂再下行。作為川鄂茶馬古道上必經的古橋,四季煙雨裏,當年馬蹄聲聲踏過橋身,甚至在堅硬的青石梯上留下了馬踏痕跡。橋的中部寬敞處,修建了不大的石砌神龕,裏麵供奉著土地神。據說從古以來,這對公婆很是靈驗,凡是行路之人給他燒香禮拜者,他都能保佑他們趨吉避禍出入平安。信之則靈,人們過橋,按照習俗都要給神祇上一炷香,故此香火繚繞竟日不斷。
記得當年當知青時,每逢趕場,都要來到普濟橋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想與經驗,是難得的一抒胸臆解除憂鬱的機會。站在橋上下望,石拱下苔蘚青青茅草搖曳,古樹盤根虯節伸枝展葉,橋下百丈溝裏卵石羅列溪水奔騰,洗衣婦釣魚郎站在清冽水中,歡聲笑語在河床上空蕩漾。
在老場的中部,是萬聖宮,俗稱關廟。三國時的關羽,自恃武藝高強,身騎汗血赤兔馬,手揮青龍偃月刀,英雄一世,卻中了小人奸計,大意失去荊州,死於非命。民眾敬重他義薄雲天,尊稱他為“關公”“關老爺”,並在各地建廟祭祀。
關帝廟前門上刻有對聯一幅,印象深刻:
上聯:鳳眼蠶眉千載不消姊妹恨,
下聯:忠肝義膽萬年難舍弟兄情,
橫批:忠昭日月。
在渝東鄉場上,關廟常常是文化娛樂中心。人們來此焚香禮拜,求取關公保佑。每逢年節假日,都要舉行廟會慶祝,熙來攘往,極為鬧熱。紅男綠女們,細酌香茶醇酒,品嚐特色小吃,觀看戲台上的唱念做打、川劇高腔。文運中,人們破四舊,將關公神像作為封建迷信推倒砸碎。但仍保留了木戲台,以便上演革命樣板戲。雕欄玉砌今猶在?當然現在已經重塑關公金身,將關廟裝潢的美侖美奐,一如昔日,甚至更為豪華興盛。
一一一一
時已正午,來到燕雲樓進餐。鄉土特色菜譜:粉蒸酸辣小野豬、熏臘獐子肉燉天麻、山雞燒山菇、溜肥腸、羊肉格格、肘子燒白、蒜苗回鍋肉、炸小魚兒、脆鍋巴、蒸南瓜餅、咕嚕酥肉、牛肉幹五香豆幹風味花生、臘肉香腸心腎胃腸囟味拚盤、磨芋豆腐、米豆腐、時菜、鯉魚鮮辣湯、雞蛋蕃茄粉絲豆腐湯等,琳琅滿目,香味撲鼻。
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始,農村退耕還林,林木生長,森林逐漸恢複,生態改善,絕跡了很久的動物植物又重新出現,並大量繁殖。森林資源豐富,黃羊獐麅野豬蝟獾山雞野雉狐狸黃鼠狼數量多了,就會逸出山林,為害家畜家禽和田地裏的莊稼。為了防止野物為害,鎮府計劃引進狼群,重建食品鏈,維持生態平衡。另外也組織專業獵戶,限用火器,采用舊法,使用刀矛設套放夾布陷阱,定量捕殺野物,減少其數量,達到動態平衡。這裏野物泛濫成災,已被取消“保護”資格,如此捕殺野物,合理合法,自然店家可買去,將一道深藏山裏的美食,做出招牌菜肴。食客們也可聞訊趕來,一快朵頤,糍糯糯的肉質,全無一點騷腥味,直吃得酒足飯飽,賓主盡歡。
不禁想起文友茂子曾寫過的一首打油詩:
高山好臘肉,香味直撲鼻。
貴者不願吃,草根吃不膩。
一坨接一坨,嘴角油直滴。
有此之口福,何羨富人席。
好嗨喲!
========================
巴郞 記於 20240120
羅田古鎮
普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