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遊說陳情》巴郎

(2025-08-12 00:43:15) 下一個

《遊說陳情》巴郎

 

一家人進行了溝通,母子仨才平靜下來,坐在桌邊,慢慢地來商量應對措施。報名下鄉被批準,生米已做成熟飯,這是板上釘釘的事,不可更改了。去請求改變,不說街道領導不會允許,還會擔上一個落後扯後腿的帽子,搞得不好,會被冠上阻擾知青下鄉工作,被當成反麵典型受到批鬥。所以,這不可行。但是,兄妹倆一齊下鄉,請求被安排在一處,這種合情合理的要求,應該是能夠被允許的吧?

 

於是,母子仨振作起來,再次到街道辦去遊說陳情,要求兄妹倆分配在一起。當時知青下鄉,主要分兩種方式。

 

一種是散分。即是根據接收村隊實情,將知青打散分配,每個生產小隊分上一個或兩個,由小隊在某莊院內,騰出一間空房,作為住宅,配套廚房茅廁等,稱為安家落戸。這樣,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聯係要密切些,但由於是一個人,孤獨寂寞也是難免的。

 

二是定點。有些村組條件好些的,專門修建住房,能夠接納十多二十名知青,稱知青點。村組有專人,布置和帶領知青們幹農活,有點象是一個小型化的農場。知青們吃住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相濡以沫。定點相比散分,要好上許多,有談話的人,理解關愛,會覺得下鄉的日子要好過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