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月光奏鳴》巴郎

(2025-08-10 01:29:49) 下一個

《月光奏鳴》巴郎

一一

 

(摘自文友戴莉的專欄文章):

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的先驅,路德維希. 馮.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上帝賜給他音樂,賜給他天賦,偏收回了他的聽覺,讓他困苦艱難。

也許正因為此,他的音樂才這樣獨有震撼。

 

貝多芬的愛,貝多芬的痛苦,貝多芬的憤怒,貝多芬的歡樂,在他的樂曲裏迸發釋放。

沒有誰不知道貝多芬,無論是怎樣的孤陋寡聞。

沒有誰聽不懂他的《月光奏鳴曲Maldi Luna 》,無論有沒有音樂修養。

沒有誰沒被月光沐浴,無論是醒著還是安眠。 

沒有誰對愛無動於衷,無論是愛著還是被愛。 

月光,看得到卻不能拿捏。

愛,用盡我所懂的詞彙也難以形容。這是愛,動天地,易星辰。

一一

 

巴郞:

月光似水,灑滿庭院,倚窗望月,心緒潮起。我們平常人沐浴在月光下,能夠看見月輝如水,能夠聽著月光奏鳴,是很容易平息自己心浮氣躁的思緒,達到寧靜致遠的境地。

 

然而,普通人認為理所當然很平常的事,卻並非每個人與生具有的。貝多芬有著先天的聽力缺陷,盡管他能看見周圍的美好事物,但圍繞著他的,卻是一片寂靜的世界。麵對著造化的捉弄,他卻逆天而行,選擇了音樂家這一職業。他能在這一片寂靜的世界中,創造出震撼人心的美輪美奐的音樂,歸功於他超群出眾天賦異稟的想象力,想象出天上月光的傾瀉,引起地下萬物的共鳴,從而合奏出環宇中的美好交響。再運用靈感,創造性地將這種想象賦予與音樂,譜寫傳世樂章,揭示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和融匯,天地人之間的和諧共存。

 

身有缺陷,並不代表心智上也有缺陷。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體的缺陷,達到身心環境的和諧互動。貝多芬是如此,而中國的瞎子阿炳也是如此。阿炳是盲人,目不能視物,按說他是不能看見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清泉的。但他雖然不能看見,卻可以用身體去輕輕的感觸,用心去細細的體驗。在一片漆黑的世界裏,他能比明眼人更能夠感覺到月輝傾灑清泉潺流,感受到其中深遂的內涵。沉浸於這些身心的感覺,再馳騁他的想象力去加以豐富,將靈感溶入二胡琴弦,從而為我們創造了膾炙人口千年流芳的“二泉映月”。

 

巴郎 記於20250809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