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巴郎
那時,國家企事業招工很少,名額有限,找關係走後門的人很多,即使過關斬將,拿到名額,錄用之前,還有體檢一關。朝君哥兒的病患,涉及到重要器官心髒,絕對過不了體檢。那時,也還沒有出台父母退職,由子女頂替的政策,那是幾年之後才出現的。所以,即使譚姨想提前退休,這份工作機會也輪不到她的兒子接替。
思來想去,譚姨把目光放在了街道辦的集體企事業單位。街道有著不少集體單位,為居民解決就業,招工也不注重體檢,因此容納了大部分街道居民,老弱病殘都有。但這些集體大多數都很簡陋,活計不多,入不敷出,不提供鐵飯碗,終身製。而是按計劃經濟模式,效益好忙不過來,則多招合同工季節工臨時工,效益不好時,則會大量裁員,工作不穩定。這樣的單位,朝君哥兒看不上眼。而能看上眼,效益好,工作穩定,薪酬高的集體單位,數量屈指可數,人人趨之若鶩,早就滿員,輕易不招新人的。
街道辦了解朝君哥兒的情況,心裏也是很同情的。特別是對於譚姨的求告,心中泛起不忍。看見一個母親,為了兒子的生計,東奔西跑,求爹告奶,低聲下氣,置麵子和尊嚴於不顧,領導們都很是理解,也願意幫忙解決。但必須要有耐心等待,僧多粥少,領導也不是魔法師,眼睛一眨,手腕一翻,就能變出個工作崗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