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生中要麵臨無數次選擇。
什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呢?
記得的第一次大的選擇是高中分文理科。受當時環境的影響 “成績好的學生絕大多數上了理科班”,隨大流自然而然的選擇了理科。
第二次是上大學。也許是待在父母身邊太久,也或許太渴望獨立自主,當時想也沒想就選擇了外省的大學。四年下來, 嚐到了獨立自主帶來的酸甜苦辣。
記得第一次麵對選擇的挑戰是大學畢業時。大學畢業時,拒絕了直接讀研的機會,而選擇了先工作。工作不久,就感受到了現實和理想巨大差異的失落感。一上班,人手一杯茶。有人看報,有人聊頭天的家長裏短,還有的人評論時事,有人對他人評頭論足。這些現象讓剛出校門的我無所適從,情緒低落了好久。
生活中經曆了幾次挫折後,慢慢開始理解,我們為什麽會選擇A而不是B,或B而不是A。
以換工作為例:原工作單位為A,新工作單位為B。列出最重要的前10考慮因素
考慮因素 |
A |
B |
價值總分 |
工資,股票,獎金 |
80 |
100 |
180 |
提升的空間 |
65 |
85 |
150 |
離家距離 |
80 |
50 |
130 |
工作時間可縮性 |
65 |
55 |
120 |
工作時間的長短 |
60 |
40 |
100 |
公司文化 |
30 |
50 |
80 |
老板 |
40 |
30 |
70 |
同事 |
40 |
20 |
60 |
保險 |
25 |
35 |
60 |
新環境的適應 |
35 |
15 |
50 |
總分 |
520 |
480 |
1000 |
1. 根據重要性依次給出每項的價值總分
2. 根據已有的信息,給已知因素打分
3. 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對自己能了解和掌握的信息的分析,判斷,以及對自己適應新文化,新環境的能力的預判給其餘因素各項打分
4. 相加,得出A選項和B選項的總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1. 不同的人,對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差別。對此對各項給出的價值總分會非常不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不同因素重要性的理解也會不一樣。
2. 不同的人,由於經驗,認知,和對信息收集,分析等等的差異,給出相應A和B的差值分會很不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給出相應A和B的差值分也會很不同。
3. 不同的人,由於對自我認知的不同,對自我是否能適應新環境,新文化,新老板新同事等會有很大的差異。對此給出相應A和B的差值分會很不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自我的認知也可能不同, 給出相應A和B的差值分也會很不同。
在實際生活中,人的每次選擇雖然不像上述羅列的理性,具體,但多多少少是經過衡量得失後作出的。隻不過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得失的衡量又和每一個人的價值觀,經驗,認知,和對信息收集,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對自我認知能力有關。
有的人選擇隨大流,因為相對安全。有的人過度關注得,而忽視了由於得帶來的失。還有的人過度關注失,而失去了很多生活體驗帶來的快樂。
曾經看過一次對費翔的采訪,讓我印象深刻。費翔喜歡貓。當他喜歡的貓老死時,他非常痛苦。當主持人問他是否還會養貓,費翔告訴主持人當然會。麵對失去會很痛苦和無奈,但痛苦並不能抵消掉貓活著的時候帶給他的快樂。
這個世界並非非白即黑,人也並非非白即黑,人的選擇也並非非白即黑。我的理解是,我們都在不同的時刻做我們認為最好的選擇,無論是被迫的,無奈的,或自願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也尊重他/她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