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貢氏

沈仲章(1905-1987),排行名錫馨,筆名亞貢、亞貢氏等。沈仲章一生經曆豐富,涉足甚廣,頗具傳奇性。
個人資料
正文

陳寅恪長女流求憶沈仲章

(2023-09-26 20:23:38) 下一個

  陳寅恪長女流求憶沈仲章


[陳流求(右)和陳小彭(左),香港渡輪;沈仲章攝,陳小彭提供]

沈亞明

2018年初,陳寅恪先生的長女陳流求與我隔著太平洋,長途通話四十分鍾,相談甚歡。主題是回憶我父親沈仲章,也涉其他小題。本篇擇要簡述。[亞明按:流求邀我打跨國電話,說她想對我談談沈仲章。整個電話錄音尚未整理,下麵僅選若幹具體話題。考慮流求生前過目本篇原稿,因此盡不作改動,以加按方式補充說明。]

輩分稱謂

電話一接通,流求姨急急提出:“第一是稱呼。我們是平輩,不要叫阿姨。沈先生是我父親的老朋友,我們不過年紀大一點,最多說——應該叫姐姐吧。”

我解釋道,唐鉞先生的女公子唐子仁是她們的平輩朋友,也是我父親的朋友。我叫唐子仁“朱家姆媽”,一直尊為長輩。正是朱家姆媽囑咐我,得稱寅恪先生的女兒“阿姨”。現在已叫慣,改口有點難。

我仍遲疑地允諾:“再想一想。”流求姨卻寬容地說:“隨便怎麽叫吧。” [亞明按:本篇仍用“姨’。]

全家歡迎

兩年前流求姨已表示,想說說她記憶中的沈仲章。一轉到這個話題,流求姨先概括一個要點:“我們印象當中,沈先生是我們全家都歡迎的客人。”還說:“雖然美延那時很小,她都知道。”整個通話過程中,流求姨多次重複差不多的言辭,使我感覺十分親切。

穿著習慣

流求姨記性很好,注意細節。她描述:“沈先生一般穿西裝,灰色的。……當時在香港,有人穿西裝,有人穿中裝,廣東人叫唐裝。好像沒見過沈先生穿中裝,隻穿西裝。……不是那種拘謹的,而是比較隨便的。”幾年前,寅恪先生的二女兒小彭姨也這麽對我說。

稍前,流求姨已向我打過招呼,她告訴我的事情,可能與她妹妹小彭說的,沒什麽太大的差別。不過,她還是願意說說她的看法,希望對我有幫助。我答道,凡是親曆親見,有關我父親和先輩,我聽了都感親切。

沈氏攝影

兩年前,寅恪先生次女小彭告訴我,在香港她家照片大多為我父親所攝。對此,流求姨推測:“我覺得他給我們拍的照,應該是小彭寄給你的,我們在渡船上,趴在欄杆上的那張。”[亞明按:“他”是沈仲章;“我們”是流求與妹妹小彭。]

流求姨還說明理由:“香港比較熱,我們還穿著厚衣服。那不是香港做的,大概是從北方帶來的,後來我們在香港不穿那種衣服了。”與陳氏女兒交流,能感到她們的思維方式有寅恪先生的影響,隱含治史通識。敘述和情感都實實在在,回憶認真細致,分清確記與推測,說明直接或間接知識,還解釋為什麽。而且,很為我著想,常幫助我辨別細處,防止誤解。

流求姨說,那時的人不像現在這麽喜歡拍照。“沈先生給我們拍照是高興的”,但她們還是小孩子,也不一定覺得是什麽大事。而更重要的是——

童叟皆和

緊接著,流求姨點出關鍵。“沈先生來了我們都歡迎,因為他除了跟我們父母談話外,還主動跟我們小孩講話。”

流求姨還說,那時她父親的朋友來,大都一本正經。她們頂多打個招呼,就走開了。唯恐幹擾,哪敢跑到跟前去。連她們母親,也不太參與談話。“隻有沈先生,來了能跟所有人說話。”

這在我聽來,太像我父親了!於是我插話解釋,父親一向對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一視同仁,不分尊卑。

最愛遊戲

流求姨略帶興奮地描述沈先生“最喜歡做的遊戲”。聽起來,好像是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讓孩子猜手指頭什麽的。她們一開始常常猜錯,但每次猜對,就非常高興。聽流求姨口氣,她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可惜隔洋看不見,我還沒有太弄懂。

流求姨得意地說:“以後我就會這個遊戲了。”她就去逗其他孩子,讓小朋友猜。於是,流求姨再次描述了那個遊戲。“炫耀吧”,流求姨話音裏含笑。我受到感染,笑出了聲。流求姨又說:“您父親好像還拿手絹做什麽遊戲。”但她記不清怎麽玩了。

小彭姨也多次提到沈先生如何跟她們玩遊戲,聲音裏能聽出歡快。我告訴她,父親最愛跟孩子們玩,直到八十歲還如此。[亞明按:流求和小彭兩位八九十歲的人,談到童年時與沈仲章玩遊戲,都很來勁,就像回到孩提年代——可不?都不老!]

鄰居相禮

流求姨繼續說,她父親在香港時,我父親會去陳家;她父親離港去昆明時,我父親也會去看望陳家母女們。她們搬過好幾次家,她家在九龍太子道的時候,好像我父親住香港,不算近。有次老遠跑來,她母親正巧身體不適,臥床休息。見孩子們陪著客人,合住一棟樓的鄰居高小姐走過來招呼,我父親也能跟高小姐隨便聊天。

說到鄰居,流求姨先用“房客”,繼而糾正:“不能算房客。”當時大家經濟都不寬裕,整棟房子太貴,自己一家租不起,便與高小姐分租。孩子們稱高小姐為 Aunt Kao (高阿姨)。流求姨提示我去《也同》那本書裏,找高女士的照片。陳氏女兒與我說話,習慣用《也同》簡稱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合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三聯書店,2010,北京)。

國語粵語

我們討論了在香港交談所用語言。寅恪先生說國語,那也是陳家家庭用語。孩子們到香港不久學會了廣東話,她母親可以略說一點廣東話,她父親不說廣東話。高女士原是福建人,會說廣東話,也會說國語。寅恪先生的朋友來訪,大都說國語,我父親也一樣。流求姨記憶中,我父親與高女士交談,也是國語。我補充道,其實父親會說廣東話,但可能需尊重“公共”用語,使用國語交談。

當年稱呼

流求姨又向我解釋背景。她說陳家女兒年幼時,稱父親的朋友和同事,年輕或與父親年齡接近的,大都用“先生”。隻有幾位年長於她們父親的,或者一看就是長者模樣的,如丁西林和許地山,她們稱“伯伯”。

流求姨印象深的是,丁西林頭發很早就花白了。“那時父親五十多歲,頭發是黑的。”[亞明按:“那時”指1942-1943年在桂林。] 是遺傳”流求姨接著強調。還說她自己現在八十八歲了,白頭發也不多。有時上公共汽車,沒人給她讓座。

流求姨接著說下一位被稱“伯伯”者:“我們稱許地山伯伯,是因為他留胡子。”大概在小孩子看起來,許老翁的樣子。

香港首聯

流求姨轉了個話題,很認真地提問:“您知不知道您父親怎麽會找到問我們的?”我知道父親最初與寅恪先生相遇,是在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家。彼時,陳氏女兒還未出生。

了個小彎才弄明白,流求姨是指兩家父親各自到港後,通過什麽渠道相聯。我先說了一個猜測:《陳君葆日記》寫,1938年初,寅恪先生將一件珍貴之物存在香港大學圖書館。我父親也是1938年初到香港,將居延漢簡存入港大圖書館,由此我猜……

沒等我說完,流求姨便說,她對這個問題已經思考了很久,推測道:“我是想,非常可能是通過許地山伯伯,許地山教授。他在燕京大學的時候,我父親、我們家與許伯母的父親很熟。我覺得您的父親到香港會找許地山。”

此題我也思考了很久。聽了流求姨的推測,我激動地響應:這麽就對起來了!父親說得很清楚,他到香港第一是找許地山。父親請許地山陪他到碼頭,認領裝運居延漢簡的兩個大箱子。父親常向我提許地山,父親與許先生交情很好,與許夫人周俟鬆也熟。

流求姨說:“許地山早到了香港,在香港大學當教授,站穩了腳跟。國難當頭,大目標是一致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是抗日的。逃難到了香港,大都先找許地山,因為許地山的地址是固定的。”

許家情誼

提起許家,流求姨感情很深。有次美延發燒,大人們擔心兩個姐姐被傳染。許伯母把流求和小彭接去,“在許家暫住了兩個星期,就住在客廳裏”。

流求姨還說,她們和許家兩個孩子,周苓仲和許燕吉,是“一塊兒玩大的”。她們初到香港,不會說廣東話,不能跟別的孩子玩,隻有許家兄妹陪她們說話。“是總角之交”,流求姨總結。

流求姨提醒我,周苓仲也許會記得多一些,建議我與他聯係,還自告奮勇先去打一聲招呼。其實前幾年,我已通過流求姨提供的聯絡方式,托人代為拜訪周苓仲,取得了聯係。周苓仲對我幫助不小,經他指點,我尋得一份父親口述筆錄稿。那是許夫人周俟鬆保存的,有關救護居延漢簡。[亞明按:我已對那份手稿作了補釋,前半部即將出版。]

周苓仲還寄來不少照片,授權可以發表。我告訴流求姨,周苓仲給我寫信說:“令尊與先當年是好朋友。”[亞明按:流求與我通話時,周苓仲健在。以此文紀念周苓仲,也應符合流求意願]

持續通氣

流求姨接著說:“後來我們再搬家,我父親會跟您父親說一聲。”流求姨所言有據。從我處找到的數封陳寅恪致沈仲章函看,也可知在父親離港後,寅恪先生還以書信方式,向沈仲章通報其行止。

結尾重提

通話將完,流求姨再次折回主題沈仲章。她強調前述要點:“您父親確實是我們全家都歡迎的。連美延那麽小,聽我們說沈先生來了,都是高高興興的。”

我計算了一下,美延姨生於1937年仲春,而陳家與沈仲章同在香港的時段是1938年初到1941年底。

【相關閱讀】
眾星何曆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們》,中華書局2022分別點擊書名與出版社,各自鏈接一篇書評);紙質版(北美)Kindle版電子版紙質/電子版(中國)
沈仲章憶陳寅恪:對空教室講課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陳寅恪致函沈仲章呼救:否則為餓莩(一)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編者按】
本文原題《陳流求憶沈仲章》,作為《悼念陳寅恪長女陳流求》的附文,首刊於《文匯報》2022.2.18“文匯學人”微信公眾號。現經作者授權,單獨刊發。本次刊發省略一節“辨正二事”,因其所針對的文章尚未上傳。陳寅恪次女陳小彭,也因回憶沈仲章而與沈亞明對話。該文已收進眾星何曆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們》(中華書局2022紙質版(北美)Kindle版電子版紙質/電子版(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