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說 Adrogyny

(2024-08-08 06:43:59) 下一個

話說Androgyny

     Andr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andro義為男,gyny義為女,《柏拉圖對話集》中譯者王太慶譯該詞為“陰陽人”。在對話集的《會飲篇》中,眾人討論認識“美”的過程,輪到喜劇作家阿裏斯多芬發言,他長篇大論,談起了人的本性及其變遷的過程。據他所說,在遠古時代,人類有三種性別,男人和女人之外,另有一種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人,名叫Androgyny。這種形體和名稱兼具陰陽兩性的人早已滅絕,其名稱後來蛻變為罵人的蔑稱。他進而描述說,遠古人的軀體呈圓球形,圓形的頭顱前後有兩副麵孔,兩副五官、四肢和生殖器亦分置軀體兩麵。他們的體力和精力異常強壯,企圖挑戰諸神。為削弱他們的力量,宙斯讓阿波羅把他們像切蘋果那樣剖為兩半。為讓他們牢記此懲戒,便把他們的頭麵和生殖器扭轉到切口的一麵,讓他們時刻注視到解剖後留下傷痕的胸腹部和縫合傷口打上結子的肚臍。被切成兩半的人總是想再次合攏,每一個體都力求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陰陽人中被切開的男一半和女一半相互眷戀,力求合攏,他們就是後世絕大多數的異性戀者;女人中力求合攏的兩半即後世的女同性戀者;男人中力求合攏的兩半即後世的男同性戀者。英文的better half之所以義為配偶,想必即源於此說吧。(參看《柏拉圖對話集》,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4,頁310-313)阿裏斯多芬所講的這則神話,現代人也許會覺得荒誕不經,但它的寓意還是很深刻的。生命的原動力來自被分裂的個體趨於合一的衝動,這種合為整體的希冀和追求就是兩性或同性之間的愛。

     今日醫學上所說的陰陽人或雌雄同體,特指染色體模式、性腺或生殖器生來就含混不清的極少數人群。他們的體徵不符合典型的男女二元概念,現在專用“intersex”一詞界定這種身體上先天變異的生理特徵。androgyny則特指某些人具有雙性氣質的特徵。每個人均有自己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絕大多數人的性別認同都與其天生的性別(sex)保持一致。基於其所處的文化和習俗,男女在著裝、用語、代稱和名稱上各有不同的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在行為上各有其所遵循的性別守則。男人則具有明顯的男性氣質,女人則具有明顯的女性氣質,男人而男性氣質不明顯者或女人而女性氣質不明顯者,則被歸類為性別特征偏低的類別。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均高度集於一身者,可稱其為雙性氣質。據某些學者未必確切的研究結論,雙性氣質的人多具備較高水平的創造力和健康的心理,比起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人群,他們為人處事似乎更為靈活,心理素質也更健康。也許正是基於此有待進一步證實的推測,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曾斷言:偉大的心智必備雙性氣質(A great mind must be androgynous)。

          柯勒律治此言未必專門針對作家及其創作能力而說,其立意也許重在強調無論是男或是女,均應在思考和行事時超越各自的性別偏見。隻是經伍爾夫在其《自己的一間屋》(A Room of One’s Own)內特加征引,予以發揮,雙性氣質的問題才被廣泛引入有關作家及其創作的討論。伍爾夫有一天行走在街上,偶然看到一對恩愛夫妻相攜上車,心裏突發奇思,於是構想起男女和諧相處的藍圖:

 

讓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主導的力量,一種是男人的,一種是女人的。男人心裏常要勝過女人,女人心裏常要勝過男人。正常而舒適的存在狀態應出現於兩者和諧相處,精神上互助之時。身為男人者,心裏的女人力量定當發揮作用;身為女人者,心裏的男人力量必相與溝通。柯勒律治所謂偉大的心智需具備雙性氣質之說,也許就是這個意思。隻有實現這種融合,心智才可充分得到滋養,能力才得以全麵發揮。純粹男性氣質的心智或純粹女性氣質的心智,其創造力想必都會有所欠缺。……柯勒律治的意思也許是,雙性氣質的心智具有靈犀相通的能力;情感傳遞也頗為通敞;它熾熱而不可分割,更富有創造性的天分。其實我們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亞的心智,把他的心智作為雙性氣質和男女合一的典型……如果不專門或單獨地考慮性別,雙性氣質確實是心智充分發展的標誌之一……(P.98)

 

          伍爾夫寫《自己的一間屋》這本書,旨在申訴女人從事寫作缺乏充實的物質基礎與優裕的寫作環境。之所以強調“自己的一間屋”,就是渴望女人能獨立自主,擁有不受他人和瑣事打擾的寫作條件。她在書中插入雙性氣質的討論,應該說意在促使婦女提高覺悟,認同自己的性別身份,從女性自主的立場出發從事創作,而非一味順從男性已經確立的標準,同時也有提醒男性作家接納女性視角的成分。對所謂雙性氣質的讚許,僅此而已。

時至今日,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的理論在美國學院已成為顯學,所標榜的價值和觀念也在日常生活中被逐漸接受,甚至規範到某些受眾的個人行為,以致被拔高到政治正確的地步。一個人的言行若在性別問題上有所冒犯,還有可能造成過失,受到自稱為弱勢群體者的指責。特別是在某些人群中,性別認同正在呈現全麵開放,自我選擇的趨勢,已遠非上述的雙性氣質所能涵蓋了。

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均為順性別者(cisgender),也就是說,你認同自己天生的性別,同時也履行相應的性別表達。自從波伏瓦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這一警世之語後,讀者被告知,原來性別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建構,原來女人的女性氣質,乃至男人的男性氣質都是後天規範形成的,是“社會構建的角色、行為、活動和特定社會認為適合男性和女性的屬性”。比如女人多留長髪,男人可剃光頭,反之則被視為異常,此即為性別表達的二元對立。性別研究理論家創造的新名詞現在越來越多,這種二元對立的性別劃分被戴上了性別歧視(genderism)的帽子。作為對性別歧視的抗拒,出現了某些自稱為性別中立(agender)的人群。他們宣稱自己的性別認同超越了性別二元,個人的性別可根據自己的方式來定義和識別,而非根據他或她的長相。他們寧可采取性別中立的立場,不再以純男性或純女性限定個人的性別,甚至自封為無性別者或中性的人。這類人群又被稱為“性別酷兒”(genderqueer)。他們認為,“個人能力應該以個人為基礎來概念化,而不是以男性化、女性化或雙性氣質為基礎。”

另有所謂跨性別者(transgender)。為理解跨性別者的確切含義,有必要再次明確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的不同側重。性別認同是一個人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對自己性別的感覺,本質上是他或她內在的感受。性別表達更為外在,它通常通過風格、外表或行為表現出來。性別表達不必總是與性別認同完全一致,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應景改變。比如花木蘭代父從軍和祝英台出外讀書,便都選擇男性的性別表達方式,這是眾所周知的女扮男裝故事。在性別角色嚴格對立的古代社會,一個女人為從事隻允許男人從事的活動而女扮男裝,可謂在特定場合和一段時期內扮演了跨性別的角色。再如梅蘭芳等京劇四大名旦,換上戲裝登場表演,他們在戲台上顯示各自女性性別表達的演技。在西方世界,褲子本為男性著裝的性別表達,自上世紀初以降,像香奈兒(Coco Chanel)這類開風氣之先的服裝設計師,便把褲子引入婦女的流行時裝,展現了女性著裝的雙性特征風采。

上述的性別表達均屬一時的權宜之計,雖與本人的性別身份有所歧異,但並不意味著此類易裝者(cross-dressers)改變了自己的性別認同。他們與今日的跨性別者有本質的區別。跨性別者不認同自己出生時被確定的性別,他們的性別認同與其生理性別有所歧異,或身為女人而選擇男性認同,或身為男人而選擇女性認同。這種異常的傾向已不隻是女人而選擇男性性別表達,或男人而選擇女性性別表達的問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女人要像男人一樣行事,或一個男人要像女人一樣行事的變異,甚至通過變性手術,男變成女,女變成男,所以在某些跨性別人群中,女人而選擇上男廁所,男人而選擇上女廁所,在今日美國已見怪不怪。在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某些城市便將這種跨性別的行為合法化,有些學校更允許年幼的跨性別者按他們的選擇行事,比如在加州,甚至立法允許12歲的未成年者自由選擇自己的性別。

此外,並非所有的跨性別者都認同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的二元性別劃分。他們之中有些人依舊以雙性特征或第三性別自詡。專注性別理論的社會學、心理學學者追蹤現狀,條分縷析,作為他們的科研成果,在論文中羅列出繁多的分類和命名,並分別予以定義和解釋,大有返銷到現實生活中以逞其推波助瀾之勢,種種新名目已繁瑣得難以在此一一列舉。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日益趨於無政府主義的混亂,你已經無法假設一個跨性別者會認同某一特定性別,也難以確定他或她要使用什麽人稱代詞。androgyny這一古老用語置之今日五花八門的性別認同語境,其語義已日益含混不清,莫衷一是。

現在的情況與阿裏斯多芬所描述原始狀況呈現出逆反的趨勢:從二元變為多元,從合一走向離異,從整體趨於散亂。宙斯在天上若俯察到人間的這些亂象,真不知他會派阿波羅到下界來執行什麽新的懲罰任務……

 

 

二0二二年十一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