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陵墓神廟埃及遊

(2024-08-07 17:10:01) 下一個

陵墓神廟埃及遊(2023年11月19日-28日)

 

一 蘇伊士運河一瞥

今年夏季肯尼亞動物世界遊歸來,初次領略了隨團出遊之樂,十一月下旬,我再次加入看風景團友群,赴埃及一遊。這次出遊,群主Jimmy親自帶隊,我們從北美前往的團友在十九日上午先後到達開羅機場,隨同他分乘兩輛中巴,去蘇伊士運河轉了一圈。此遊僅有當日早到者參加,屬於比較昂貴的自費活動。

車行兩個多小時,到達運河邊專門接待遊客觀光的封閉場地。與沿途所見的幹旱荒蕪景象形成明顯的對比,這處園林花草豐茂,樹木蔥蘢,漫步在小徑上遊目縱觀,稍微緩解了長途飛行後的倦怠。眼前的運河並非我事先想象的那麽寬闊,河麵上風平浪靜,悄無聲息,隔河望去,對岸西奈半島上的一片沙丘清晰可見。據導遊介紹,這條運河全長193.30千米,深24米,寬205米。每天通過的船隻數量,北上南下的航道分配,以及船行的速度,吃水的深度,均有具體規定和嚴格限製,所以河麵上並不存在百舸爭遊的繁忙景象。我們在岸邊待了很久,總共才看到三四艘貨輪緩緩通過。就這樣在岸邊走動呆看了整個上午,吃罷導遊安排的午餐,我們一行人乘車直驅開羅,住進了一所十二層高樓的酒店。

 

我出遊前上網查閱過涉及蘇伊士運河的信息,有關運河的修建,其源頭可追溯到公元前1800多年第十二王朝的法老辛努塞爾特。據說這位法老為方便貿易,曾下令挖一條連接紅海和尼羅河的運河,該運河即以此法老的名字“蘇伊士”命名。傳說中的古運河早已淤塞荒廢,不知湮滅於何處,眼前這條大運河南接紅海,北通地中海,是在十九世紀中期,由法國人倡導,徵招埃及勞工修建起來的。修建的過程及其後管理歸屬問題所引起的衝突和戰爭,說起來話長,實難以在此縷述。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埃及久已收回運河所有權,其豐厚的營運收入高居埃及政府年度財政收入首位。

 

 

二 亞曆山大城掠影

開羅的治安狀況並非我們來前傳聞所說的那麽恐怖,就我親身所曆而言,至少比民主黨管轄的紐約和洛杉磯安全。我們次日乘大巴前往亞曆山大城觀光,一大早就有當局安排的保安上車隨團同行,在開羅觀光的整個過程中,他始終都跟前跟後,盡職負責。

開羅是埃及首都,乃非洲排名首位的大都市。令人驚詫的現狀是,我們乘坐的大巴四處驅馳,所通過的無論哪條街道,從未見到紅綠燈閃爍。大小車輛總是紛亂簇擁,行進中或快或慢,或搶道或讓路,一團混亂中似乎自有其得以暢通的秩序。就這樣在不受紅綠燈限製的車流中穿梭了數日,我們乘坐的大巴行進中一直都平安順暢。

對比內羅畢街道上的髒亂,開羅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巴行進中一瞥窗外,大街小巷,房前屋後,成堆的垃圾隨處可見。市政當局似乎並無回收垃圾的服務,也沒有嚴格規定可傾倒垃圾的處所,在遠郊新修的現代化公路上,路邊的垃圾堆大煞風景。

另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行車過程中,路邊爛尾樓為數不少,從城市到鄉村,從下埃及到上埃及,層出不窮的爛尾樓構成我們旅途中一道令人不解的風景線。經Jimmy解釋,我才明白,這些尚未未完工的民居小樓房是屋主應對國家稅收條款采取的逃稅手段。鑒於政府免征未完成民居的房地產稅,很多新建的小樓在一樓或二樓完工可入住之後,有意讓尚未完工的二樓或三樓停工待建,從而享有住進新屋後暫緩交稅的好處。

行進中的大巴把不斷出現的紅磚爛尾小樓拋向車後,飛馳兩個多小時,進入地中海港灣的亞曆山大城。馬其頓的亞曆山大三世,世稱亞曆山大大帝。他二十歲登基,稱帝後十餘年間東征西戰,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帝國。征服埃及後,遂在尼羅河入海處興建了一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曆山大城(Alexandria)。亞曆山大英年早逝後,他的部將托勒密出任埃及總督,隨著帝國日漸分崩離析,托勒密自立為王,號稱托勒密一世,與其子托勒密二世以亞曆山大港為都城,統治埃及全境,建立了最後一個埃及王朝,直至埃及豔後克裏奧帕特拉七世兵敗自殺,曆時275年之久。

 

亞曆山大圖書館新館

托勒密王朝最受稱讚的業績,也是我們今日赴亞曆山大城觀光的看點,即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托勒密王朝的統治階級雖為希臘人,卻並未扼殺埃及的文化傳統,王朝的宗教信仰一直趨於希臘文化與埃及文化的全麵融合,形成曾風光一時的希臘化(Hellenistic)文明。在他們父子倡導下,曾建立了供奉主管藝術與科學的九位繆斯女神廟,號稱博學園,後來英語的“博物館”(museum)一詞即來源於此,而傳說中的亞曆山大圖書館正是附屬於這個學術中心的圖書館。圖書館重金聘用文書抄寫人員,在埃及特有的莎草紙和希臘的羊皮紙上謄抄搜羅自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和希臘的文獻。據傳說,該圖書館全盛時期,藏書多達50萬到70萬卷之多。諸如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的手稿原本,荷馬史詩,包括《幾何原本》在內的小亞細亞數學家歐幾裏得、畢達哥拉斯等人的許多真跡原件,乃至第一本希伯來文本的《聖經》舊約摩西五經及其希臘文譯稿,全都收羅殆盡,珍藏其中。這些圖書後來大都毀於多次戰火,包括圖書館本身,也無片瓦留存。公元379年,狄奧多西一世就任羅馬帝國皇帝。他頒布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要求所有臣民皈依基督教,更下令拆毀亞曆山大城所有異教教堂和廟宇,包括傳播異教徒思想的博學園和亞曆山大圖書館。

 

正是為紀念曾輝煌一時的亞曆山大圖書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動各方捐款,在亞曆山大城建立了一座高大宏偉的新館。這座建築群背靠大學校園,麵向港口海灣,從遠處望去,可看見圖書館鋼架玻璃的半圓形穹頂在光天化日下向海灣傾斜。我們下車後入內參觀,抬頭仰望,首先撲入眼簾的是圖書館弧形的巨型花崗岩外圍牆體,雄渾厚重地冠戴在入口上方。那6300平方米的石牆上刻滿了阿拉伯文和其他語種的文字,以及穿插其間的圖案和符號,在我的凝視中,兩個較大的方塊字“畫”字和“詩”字顯得特別醒目。據介紹,館內也收藏了中國捐贈的《二十四史》和《中國藥物大全》等珍貴的典籍。

毀滅已久的圖書館到底建於何處,至今無從考證。另有一傳聞,古代的亞曆山大圖書館因藏書眾多,容納有限,後又在塞拉比斯神廟內另設分館,收藏更珍貴的書籍。該神廟與分館的圖書亦早毀於戰火,如今隻剩下一根巨大的擎天石柱矗立在神廟廢墟的高地上。我們在導遊帶領下沿著石柱右側小道,踏上柱基台階,拾級而上。站在巨柱下仰望柱頂,聆聽導遊的講述。他說,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總高度為26.85米,重約500噸,全長20.75米,由一整塊紅色花崗石鑿成。柱頂為古羅馬科林斯式,飾有爵床花圖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經尼羅河及其支流運抵亞曆山大城。石柱的豎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壘土成凹形,然後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待豎立之後,清除四周壘土。石柱的正南方一左一右,匍匐著兩尊獅身人麵像。我們前來觀光圖書館的全體團友在那裏合照留影,總算不虛此行。對我來說,多少算是補償了探尋亞曆山大圖書館遺址的思古幽情。

 

這根擎天巨柱又名龐陪柱,實地觀察,才發覺此名純係後世訛傳。該柱的建立與死於凱撒之手的古羅馬大將龐陪(Pompeius)毫無關係,它是為紀念羅馬皇帝戴克裏先所立的功德柱。公元297年,埃及執政長官波思吐莫斯在塞拉比斯神廟的廣場中央建立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側石壁上刻有四行銘文,至今依稀可辨。銘曰:“為戰無不勝的亞曆山大監護神,公正的戴克裏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謹立此柱。”

 

亞曆山大城尚有一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的亞曆山大燈塔。此塔建於托勒密二世在位時,高聳在海港對麵的小島上。據說塔頂上懸掛一麵巨大的鏡子,白天反射陽光,晚上反射塔內火光,光照35英裏之外。燈塔已在十四世紀毀於地震。後來在其遺址上利用遺留下來的石料修建了奎貝堡。這個海岬上的要塞是我們當日走訪的最後一個景點。要塞內陰暗空曠,頂層上有一溜串麵海窗口,但都狹窄陡峭,不便瞭望。登上外圍城牆,方可遊目縱觀,盡興拍照。我站在那裏佇立許久,天風海濤中鷗鳥翻飛,環港灣的景致盡收眼底。

 

三 金字塔陵墓一日遊

 

與大妹淑智巧遇金字塔

2007年我回西安探望母親,因堅拒當地國安脅迫“喝茶”,後來被紐約中領館拒絕簽證,從此斷絕了回國的門路。2009年,母親病逝,我奔喪無門,西安親友,從此亦永隔竹幕。這次隨團出發前,我忽得知住在西安的大妹淑智已隨國內旅遊團到達埃及,我與她微信上密切聯係,急盼旅途中能得一會。二十一日一大早,我們全體團友乘大巴前往吉薩金字塔群,車行途中,我抓緊時間與大妹接通微信,得知她當時也隨團前往金字塔。走進入口,我們行進中手機上保持通話,穿越遊客群,相向走來,終得以越走越近,辨認出對方久違的麵孔。群主Jimmy給我倆及時拍了合影,銘刻下這難得一遇的情景。這是我出遊埃及的一個良好開端,即興賦詩,茲錄如下:

 

 

義絕危邦奔自由,鳶飛魚躍不回頭。長安有妹暌離久,域外相逢訪古遊。

 

眼前的三座金字塔相繼修建於4500年前,那時候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尚處於穴地而居的史前狀況,傳說中的夏朝尚無蹤影。其中胡夫金字塔最高最大,是金字塔群中第一座平麵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層累砌成。有關這些巨石如何開發,又如何長途運載,

 

以及采用什麽技術一塊塊壘集得如此高大,網上有各種推測和解釋,均非我們走馬觀花的遊客顧得上考證的問題。

獅身人麵像

對在場的遊客來說,更值得關注的是眼前的景致,或忙於拍照,或擺個姿勢留影,有不少人甚至踏上塔底層的破損處,如登階梯,冒險攀援到高處。

 

另一座卡夫拉金字塔的高度僅次於胡夫金字塔,但因其所處地勢較高,看上去反顯得更為高大。再加上該塔前雄踞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麵巨像,通往塔前的甬道始終擠滿忙於搶鏡頭拍照的遊客。你要是想就近抓拍一張不會有他人入鏡的照片,都得躊躇半晌,等候機會。埃及的神像多是人身鳥獸頭麵,不知何故,此像卻是獸身人麵。這座雕像建造於何時?獅身上的神秘頭像到底模擬了誰的尊容?被削掉的鼻子又是於何時毀於何人之手?一係列疑團各有各的說法,成為學者們競相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謎”。

從導遊手冊上可以看出,更多的金字塔散布在孟菲斯北部和南部荒漠上。遊客們通常觀光了吉薩三大金字塔,多興盡而歸。我們當天的行程涵蓋頗豐,團友群乘坐大巴繼續前行,接著去探險紅色金字塔。這座金字塔也建於第四王朝,因表麵覆蓋了一層紅色石灰石,故有此稱。它是眼下所有金字塔中唯一開放遊客入內參觀的金字塔。我隨一部分有興趣冒險的團友沿著陡峭的台階攀登到塔中腰的入口處,隻見眼前一條狹隘的長甬道傾斜而下,高一米多一點,寬不到一米。入行其中,隻能貓腰低頭,緊握扶手,倒退著匍匐下行。對我這類大個子來說,行進中尤感局促難堪。我緩移腳步,到達中層,走過一段水平通道,最後踏上木製樓梯,終於攀登到幽深的墓室入口。在暗淡的燈光下,可一瞥到空洞的墓壙。法老的木乃伊和陪葬品早已被盜竊一空,隻留下鐵青色的頑石坑道。法老們在世時勞民傷財,修建金字塔,營造其死後走向永生的安樂窩。渾不知年深月久,慢藏誨盜,終落得一場空也。

 

階梯金字塔

我們乘車繼續前行,最後參觀了建於第三王朝的左塞爾金字塔。穿過雕刻精致的廊柱通道,進入開闊的場地,可看見遠處矗立的金字塔。它是左賽爾法老的陵墓,其斜麵呈階梯形,沿底層漸上漸縮,共計六層。這是第一座用石塊建成的金字塔,幾千年來風剝雨蝕,破損較為嚴重,已無可與吉薩金字塔相比的雄偉氣勢。但在當年,則是最大的階梯金字塔。左賽爾法老指望入葬後在塔內複活,可踏著此六層通天梯升天,去見太陽神拉(Ra)。導遊告訴我們,這座金字塔坐北向南,選擇了最佳位置。我即時打開手機上的指南針查看,果然是端南正北的位置,可謂與中國古代皇帝坐在龍椅上,南麵而王天下的定位遙相呼應。在金字塔的東側,還有殘存的小神廟,更可以看到塔底層的入口。據我在那裏所見的英文說明,在塔底深處,曾發現埋藏著三萬個石製的罐子。此時已是紅日偏西時分,我們都在那表層剝落的古老金字塔前留影拍照。那導遊有特殊的攝影技巧,他蹲在地麵上俯身拍照,挨個抓拍每個人作勢跳躍的姿態,造成一種騰空而起的效果。

 

返程中途,被導遊順路帶入莎草紙博物館。紙莎草是北非特有的草本植物,幾千年前,它的花朵便被定為下埃及法老王冠上的象征性裝飾。那時候埃及人即用其草莖製作成莎草紙,用以書寫,記錄王朝的史跡和神譜,裝訂成卷軸或書冊。莎草紙輕便耐用,從古埃及到希臘羅馬,一直使用到八世紀,隨著中國的造紙術從東方傳入,莎草紙才逐漸式微。莎草紙目前在埃及被用於製作莎草紙繪畫,作為工藝品出售。這些色彩斑斕的莎草紙畫特具其埃及風格,一般都標價較高,我們在那裏僅隨意瀏覽一番而已。接下來觀看了館內師傅演示製作莎草紙的過程,隨後道謝告別,前往火車站,連夜乘臥鋪車去阿斯旺了。

 

 

四 阿斯旺二日神廟遊

 

二十二日上午,我們乘坐的綠皮火車到達阿斯旺車站,下車後轉乘地接大巴,在當地導遊帶領下直驅阿斯旺水壩。尼羅河上本有英國人在上世紀初所建的水壩,因年久失修,急需擴建新壩,經多方努力,最終由蘇聯援建,於1970年完工。新建的大壩全長3600米,高達111米。高壩攔河,蓄水成浩瀚的水庫,命名納賽爾湖。大壩自建成後極大地提升了了發電、灌溉和防洪的功能,至今造福於上下埃及。但建壩幾十年後,其影響生態環境的弊端也日漸暴露出來。站在大壩上觀望,對比我印象中的長江,眼前的尼羅河並不寬闊,大壩的規模也遠小於三峽大壩。駐足片刻,我們就乘車去看附近的菲萊神廟(Philae Temple)了。

這是一座獻給女神伊西絲(Isis)的神廟,因建立在菲萊島上而得此名。神廟早已隨小島淹沒於早先的水庫中,大壩建成後,淹沒得更深。後來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援助下,在神廟四周圍堰,將堰內積水抽幹,經過精密計算,將整個神廟逐步拆卸分解,把分割的石塊和石柱搬遷到距原址一千米的阿吉勒基亞島上,原模原樣重建起來。

 

未完成方尖碑

菲萊神廟為托勒密二世(Ptolemaios Philadelphos)所建,是我們此行所遊神廟中規模較小的一座。費拉底尤斯篡奪了其兄克勞諾斯(Ptolemy Keraunos)的王位,與自己的親妹妹成婚。修建這座獻祭女神伊西絲的神殿,大概是要神化他所竊據的王位和婚配吧。據古埃及神話所敘,伊西絲是埃及原始國王奧西裏斯(Osiris)的妹妹,也是他的妻子。奧西裏斯既與其弟賽特(Set)搶奪王位,又互相爭風吃醋,以致被賽特殺死,肢解後棄扔四方。伊西絲尋得所有屍塊,拚湊整合後施用魔法,終於複活了奧西裏斯,並與他育有一子,名叫荷魯斯(Horus)。奧西裏斯雖已複活卻難以活在陽世,遂作為冥神駐守陰間。荷魯斯長大後為父報仇,對賽特施展了屈就引誘的手段,最終把賽特殺死。奧西裏斯與伊西絲既是兄妹,又為夫婦;既是國王王後,又升格為神靈,在古代埃及的語境中,正是此類半曆史半傳奇的人物充斥神譜,被繪製和雕塑成偶像,供在神廟裏敬拜,後來又演繹翻新到希臘羅馬的神話譜係中。伊西絲則被奉為愛情與母性的女神,她的頭飾是母牛角上兜一日輪。荷魯斯則人身隼頭,頭戴白冠,是法老的守護神和王權的象征。神廟中伊西絲和荷魯斯的全身浮雕像刻畫精致,線條流暢,遍布廟內石壁。導遊特別帶我們觀看了石壁上的象形文字浮雕,說那是古埃及存世的最後一批象形字,十分珍貴。

 

 

 

 

接下來驅車去看著名的未完成方尖碑。方尖碑為古埃及人所獨創,其宏大的規模可與金字塔媲美。方尖碑的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通常以整塊花崗岩雕琢而成,四麵刻有象形文字。它的建立或獻祭諸神,或慶賀法老登基,或用做裝飾。現存古埃及高大精致的方尖碑多被移至歐洲,我在羅馬聖彼得廣場和巴黎協和廣場所見的精品宏製,均來自埃及。獨有這最長最重的一個方尖碑因未能完工,至今仍巋然獨存於阿斯旺古老的采石場。

 

 

 

女店主

那采石場地處城內一條車輛來往的街道旁,據說在古代,那裏曾為尼羅河岸,不知有多少已完成的方尖碑曾從此處裝船運走。未完成方尖碑躺在山頂的石礦中,朝上的一麵已被打磨平整,兩側也切割出一米寬的深槽,已與山體分離,隻有下部未動分毫。可以明顯看出,切割中途,碑石上部出現了裂縫,遂導致前功盡棄。那石碑全長42米,倘若完工,豎立起來便是世上最高的的方尖碑了。

 

那時候尚無鐵器,如此巨大的花崗岩體,古埃及人到底是用什麽工具從山體上切割出來,打磨成石碑的?我就此事詢問導遊,導遊指著岩石上那塊墨綠色閃長岩說,就是用這種更堅硬的石頭切割出來的。導遊的解釋讓我想起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那句古詩。然而麵對腳下的巨型石碑,我還是懷疑那墨綠色的他山之石能否有效攻錯。

我們登上將要住宿三晚的遊輪,已在午後。船上的客房寬敞舒適,我仍與老薑同屋。下午較晚時分,導遊帶我們到河邊一處船塢,先是登上三桅帆船,隨後又換乘機動船,暢遊尼羅河,飽覽了兩岸風光,直到晚霞明豔,轉眼間夕陽隱沒於遠處高岸上的古堡。

回程路上,導遊帶我們走訪了努比亞村莊(Nubian Village)。努比亞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他們定居尼羅河沿岸,曾一度統治上埃及,曆來以長途販運,販賣香料和烏木著稱。隨著今日埃及旅遊業的繁榮,阿斯旺沿河一帶的努比亞村莊已成為遊客觀光的好去處。

導遊帶我們進入一家努比亞夜店, 燈光輝耀下,室內的裝飾和色彩令人眼睛一亮。四顧牆壁上以藍色為基調,搭配著紅色、黃色和綠色的圖案,恍若置身童話世界,一種新奇的溫馨感油然而生。招待員熱情好客,招呼我們圍著長條桌坐下,奉上他們特有的木槿茶和茶點。令遊客大開眼界的奇觀是,努比亞人崇尚和保護鱷魚的習俗,他們家家都把鱷魚當寵物豢養。室內牆壁上畫著鱷魚,死去的鱷魚更被剝皮後做成木乃伊,作為守護神置諸門楣。我們正在品茶,招待員手捧一隻繩子纏緊了嘴巴的小鱷魚走上前來,交給一位團友,接下來在我們手中擊鼓傳花般傳遞起來,依次體驗手捧一條活鱷魚感受。當鱷魚從我手中傳給下一個團友時,因繩子鬆弛,小鱷魚蠕動起來,傳遞活動遂在片刻虛驚中收場。

終場時分,女主人懷抱小男孩走上前來送客。她包一條淡色花頭巾,明眸皓齒,喜悅的臉色顯得十分可親。Jimmy反應靈敏,即刻抓拍到那值得收藏的一瞬。

二十三日淩晨四點多,我們離船登岸,乘大巴南下,直驅到納賽爾湖邊,參觀阿布辛貝神廟(Abu Simbel Temple)。車行三個多小時,到達該處,已離埃及與蘇丹交界處不遠。此神廟建於公元前十三世紀,後來不知在泥沙中埋沒了多少歲月,直到十九世紀初期,經瑞典考古學者勘察發現,才逐步發掘出來。六十年代初修建阿斯旺大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神廟免遭上漲的河水淹沒,四方籌集款項,聘請專家,也是像遷移菲萊神廟那樣,把整個神廟切割成石塊,搬遷到納賽爾湖西岸的高地上,嚴絲合縫,原模原樣組裝起來。

 

阿布辛貝神廟

我們天不亮就啟程趕路,為的是避免遊觀的人潮,誰知趕到那裏,巨崖前已是遊客成堆,得排隊入內了。神廟依石崖鑿建而成,左邊的大殿外,鑿出四尊高達20米的摩崖坐像,分別是第十九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20歲、30歲、40歲和50歲的麵容,其中左二坐像的頭胸部已在地震中毀損。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最著名的法老,他英年登基,一生功業昭著,直至九十歲而歿。他在位期間富國強兵,開拓疆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座殿堂的建立名譽上是獻給太陽神的,實際上是通過大規模造像為他自己樹碑立傳,以求永垂不朽。四個巨像頭頂中央龕內的浮雕是太陽神拉,頂端橫排的二十四個猴子雕像代表了一天24小時。在四尊巨像腿側部較小的女性雕像是法老最寵愛的王後妮菲塔麗(Nefertari),在巨像兩腿中間更小的雕像則代表他眾多的兒女。

 

擠進神殿門,進入高大的多柱廳,左右兩排各四尊高大的立像,仍是拉美西斯本人,牆上的浮雕和繪畫描繪了他東征西戰的場麵,展現出他在位期間的豐功偉績。廳內人擠人,光線又暗,我簇擁在人群中挪步前行,那些浮雕壁畫統統一掠而過,僅留下淩亂的印象。遊客都湧動著擠向聖殿,去觀看和拍照聖壇上那四個較小的坐像。我未能擠到最前列,僅高舉手機,拍照一張。那四尊坐像從左到右,依次為冥界之神、太陽神、拉美西斯二世和天空之神。這四尊較小的坐像做工略顯粗糙,看不出有什麽神奇之處。神奇的乃是神廟完工後所展示的奇觀。幾千年來,每年二月二十一日和十月二十一日,朝陽初升,陽光照進殿門,穿越60米的走廊,會依次照亮靠右邊的三個坐像,隻有最左邊的冥界之神永處昏暗中。之所以被設計成這兩個日子,一個是拉美西斯的生日,另一個是他登基的日子。拉美西斯二世調動勞力,花費巨資,曆時二十年,啟動規模如此宏大的工程,製造如此神奇的光照效果,就是為了與天神並列,把太陽神的光照加冕到自己頭上。由此也可想見,古埃及人的天文曆法和數學運算知識之高明,工程技術之精湛。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神殿經過拆卸搬遷,重新組裝的神廟難免出現些微誤差,神奇的“陽光日”從此後移了一天,變成二月二十二日和十月二十二日了。

大神殿右邊緊挨著一座小神殿,是拉美西斯為他最寵愛的王後妮菲塔麗建造的神殿。殿堂外鑿出六尊摩崖立像,分別位於殿門兩邊,每邊都是兩尊拉美西斯的巨像中間夾著一尊妮菲塔麗的巨像,規模要比大神廟的坐像小一些。通過大柱庭、小柱庭,到最後的聖殿,殿堂內的雕像、浮雕和繪畫,拉美西斯的雕像遠多於他鍾愛的王後,王後像明顯處於陪襯法老像的地位。這位法老的自負自戀和自我造神,於此昭然可見。殿堂內仍是人擠人,我此時已在人堆中擠得興味索然,沒走到最深處的聖殿就轉身出外出,去湖邊休息了。

 

康翁博神廟浮雕

回到遊輪上已是午後時分,這遊輪顯然向下遊航行了一段路程,已停靠到另一城市。晚飯後導遊帶我們去參觀康翁博神廟(Kom Ombo Temple),步行不久,就走進一座小山頂上的神廟。Kom Ombo就是此山之名,義為“金山”。此時夜色已深,燈光下可看到入口處矗立著幾根殘缺的圓柱。這是一座古老的神廟,荒廢後重建於托勒密王朝。此神廟以其互相對稱的雙神殿著稱:兩個大門和兩個庭院及殿堂麵麵相對,一邊供奉鷹頭神荷魯斯,一邊供奉鱷魚神索貝克(Sobek)。索貝克是賽特的兒子,鱷頭人身,乃尼羅河之神。兩個有殺父之仇的堂兄弟被供奉在一起,幾千年來,像是在演示無聲的對台戲。Jimmy一再提醒我們,說這神廟內最珍貴的看點是古埃及的日曆、外科手術器械、婦女分娩和哺乳的浮雕。殿堂內仍是擠滿了人,燈光下的能見度也很有限,遊客多高舉手機,把亮度調到最高,搶拍著石壁上珍貴的浮雕。古埃及婦女以蹲坐姿勢為最佳的分娩方式,該姿勢的示意圖便浮雕在眼前的石壁上。其實這一順應自然的分娩方式通行於古今中外,我70年代在農村落戶多年,村裏的婦女沒條件去產科醫院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內,坐在土炕沿上分娩的。我隨人群的移動挪步前行,倉促中未能抓拍到這幅浮雕,現將Jimmy所拍的照片插圖於此。

 

康翁博神廟既是古代祭神的處所,也是患者求醫的地方,後院遺址中有好幾個房間,據說就是當時的診所或手術室。在那裏可看到刻有手術刀等醫療器具的相關浮雕,用以紀念被奉為埃及建築之神與醫藥之神的祭司印和闐(Imhotep)。他的醫學理念直接影響了希波克拉底和希臘的醫學,上述左賽爾法老的金字塔即由他設計建造。由此可見古埃及文明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影響之深。

最後進入鱷魚博物館,有爬在沙灘上的鱷魚標本,有全身包裹麻布的鱷魚木乃伊,我們匆匆一覽後返回遊輪,起早貪黑的神廟一日遊到此結束。

 

五 盧克索二日神廟遊

天麻麻亮我們就離開遊輪,走上河岸。昨夜遊輪已向下遊航行了一段路程,停泊在名叫埃德夫的城市。我們要去參觀的埃德夫神廟(Edfu Temple)就在該城內。全體團友被導遊安排乘馬車前往神廟,每四個人乘坐一輛。在這個時辰,乘馬車跑完這段路程,看來已是該城旅遊業行之已久的獨門行業安排了。乘車行進中,可看到滿街都是搭載遊客的馬車,一輛連一輛相繼追趕,恍若賽車盛會,噠噠的馬蹄聲響成一片,催促了清晨的早到。車到神廟前,已有成百輛送罷遊客的馬車結隊停在那裏,在等候返程的生意。

 

 

這個神廟也修建於托勒密王朝,到此為止,我們觀光的四個神廟,三個都屬於托勒密王朝受希臘化風格影響的建築。荷魯斯與塞特的纏鬥故事在此處又突出了新的背景。荷魯斯被描繪為保護尼羅河兩岸富饒之鄉的土地之神,而殺害他父親的賽特則被描繪為前來侵犯的沙漠之神。荷魯斯最終在埃德夫把賽特殺死,因而在此地建立起專門供奉他的神廟,在廟內舉辦紀念他的節日和慶典活動。與阿布辛貝神廟的命運類同,此神廟曾在12米深的泥沙下掩埋了不知多少年後,經歐洲考古家探測發掘,始重見天日。年深月久的掩埋掩護了這座神廟,致使它成為存世神廟中現狀最佳的一座。

 

神廟入口的塔門(pylon)形似兩堵高大的梯形城牆,牆麵各有兩道槽狀凹痕,被中間的通道分隔在兩邊,淺褐色砂岩牆麵上分布著荷魯斯等其他人物的浮雕圖像。走過通道,進入廊柱擁圍的庭院,進深處兩尊黑色花崗岩獵鷹雕像頭戴王冠守護在大殿門外,左邊的完好無損,右邊的已經殘缺。大殿由粗壯的圓柱撐起,上覆嚴密的屋頂,天花板和石壁上的浮雕圖像和象形文字都清晰可見,為今日了解古埃及的節日慶典保留了珍貴的資料。這裏是舉辦慶典的處所,浮雕中有荷魯斯及其配偶哈索爾(Hathor)的雕像。其實在羅馬帝國統治埃及後,這座神廟也曾受到基督徒不同程度的破壞,大殿的天花板上明顯留有縱火熏黑的痕跡。在此後基督教和阿拉伯人統治埃及的漫長年月中,埃德夫神廟若沒深陷泥沙,恐怕就不會有我們今日目睹的景象了。

 

拉美西斯四世墓道

遊輪繼續順流而下,回到船上的大半天時光,我大都隨其他團友走動在遊輪頂層,浴日光沐清風,縱目兩岸的景色。直到下午較晚時分,才下船乘大巴去看盧克索神廟(Luxor Temple)。神廟位於尼羅河東岸,我們走過兩旁獅身人麵獸守護的大道時,夜幕已經降臨。在大道盡頭,看到神廟入口處高大的塔門。我首先注目其前的方尖碑,早已在導遊資料中得知,右邊空缺的方尖碑被埃及的穆斯林君主穆罕默德•阿裏送給了法國國王,高豎在左邊的尚完好無損,但燈光下看不清上麵的象形文字。塔門的那兩堵高牆由石塊砌成,顯得剝落頹敗,牆麵上的浮雕已看不清楚。高牆前本來有六尊雕像,全是拉姆西斯二世的唯他獨尊,到後來隻剩下兩坐像和一立像。眼前增補的三尊像並不般配,反顯得多餘。進入塔門,左手高牆上依稀可見清真寺的叫拜塔。Jimmy在一邊解釋說,當年神廟深埋沙土下,我們頭頂上那座清真寺修建時,並無人知曉地麵下掩埋著這座神廟。

 

進入大庭院仍有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像,粗壯的廊柱夾道排列,柱上有浮雕,柱間有較小的雕像。廊柱夾持的甬道深入暗處,燈光下影影綽綽,往深處走去,頗有迷幻感。兩天來,這位法老的雕像層出不窮,無處不在,此刻已看得人有點厭倦。我坐在一處又高又粗的圓柱下歇息,暈暈乎乎,浮想飄忽,想起了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一塊巨石突然從高處落下的場景。我悚然環顧四周,在尋思著那段場景的取景處似乎就在我此刻所坐的地方……

 

 

拉美西斯九世墓道壁畫

 

盧克索神廟

 

二十五日早起,隨全體團友下遊輪,上大巴,直驅尼羅河西岸,進入荒山野嶺下的帝王穀。這是旅遊業興起後所起的地名,新王朝時期號稱“法老永垂不朽的大墓園”。法老陵墓之所以遍布尼羅河西岸,與日落西方有關。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太陽落山等於太陽神拉的死亡。法老就是人間的太陽神,死後葬於西方,頗有模擬日落,轉而由東方升起的意味。此外,帝王穀周圍的山峰形似金字塔高聳雲天,在金字塔型的山峰下選擇隱蔽處,深挖墓壙,安葬法老,更可避免陵墓被盜。正因如此,這處深山荒漠成為曆朝法老下葬的寶地。

 

 

 

 

自上世紀以來,經過多年開發,帝王穀已有六十多處法老墓被逐個發掘。遺憾的是,除了最晚開發的圖坦卡蒙墓幸免於盜,其它陵墓中的珍寶均被盜竊一空,留給後世的看點隻有墓道牆壁上精美的圖畫和墓室內盜墓者搬不

 

 

走的石棺。我們當天探望了三處墓壙,分別是麥倫普塔、拉美西斯四世和拉美西斯九世的墓壙。縱觀三處陵墓的壁畫,太陽神拉可謂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拉美西斯九世墓中,可以看到一幅壁畫,太陽神帶領眾神靈結隊護送法老,乘太陽船渡過冥河,走向光明,獲得新生。這三個墓壙中都有墓主麵對太陽神的圖像,其中保存最佳者為麥倫普塔墓內的彩色浮雕。畫中太陽神人身鷹頭,冠戴日輪,麵向戴著紙莎草花和荷花頭飾的法老。拉美西斯四世墓中的

 

長走廊寬敞堂皇,三千多年後的今日,天頂畫上的色彩依舊明麗鮮豔。壁畫上的人物、動物、花草、圖案,都十分精美,更為珍貴的是保存了大麵積排列有序的象形文字。

 

 

 

著名的圖坦卡蒙墓須另付昂貴的門票,不在我們此行的參觀項目內。墓中珍寶大部分已移往開羅的埃及博物館展出。此墓之幸免於盜,因其所處地勢低窪,被一堆廢棄物掩蓋,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被考古界發現。後由英國的赫伯特伯爵主持發掘,曆時八年,才大功告成,出土文物五千多件。

 

 

哈特謝普蘇特神廟

接下來參觀了合墓與廟為一體的大型建築:哈特謝普蘇特神廟(Hatshepsut Temple)。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後唯一的孩子,因為女性無權繼承王位,圖特摩斯去世後,非嫡生的圖特摩斯二世繼承王位。為名正言順,鞏固王權,他娶其同父異母妹哈特謝普蘇特為王後。圖特摩斯二世在位不久即病逝,他與王妃所生的兒子年僅9歲,繼承了王位,是為圖特摩斯三世。身為王後的哈特謝普蘇特自然有權輔佐幼王,位居攝政王。王後自幼聰慧,素以法老嫡生女自負,攝政不久,即自我神化,以太陽神阿蒙的女兒自居,廢黜了圖特摩斯三世,自立為法老。據說躺在阿斯旺的未完成方尖碑就是她下令打磨的。哈特謝普蘇特行事頗似武則天,極具顛覆父權製的雄心壯誌,她執政後一貫女扮男裝,硬是把自己打扮成法老的模樣。她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在位期間,拓展疆域,政績卓著。與此同時,她更委托大祭司,也是她的情人森姆特設計修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神廟,頌揚她在位期間的政績,營造她死後安葬的處所。

 

神廟修建在怪石嶙峋的斷崖下,由三層疊壘的柱廊組成,遠遠望去,那棱角分明的長方體建築頗有超前的現代風格。我們進墓地入口,走了較長一段路,才踏上通向二層平台的坡道。一眼望去,廊柱前約有十尊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立像,下巴下均垂掛隻有法老才可享有的那一撮胡須。廊廡內的壁畫和浮雕多為她歌功頌德,神化她授自太陽神的稟賦,描繪了她執政期間的業績。第三層平台上築有通往她墓室的殿堂。她的棺槨並未另選墓地下葬,而是深藏在神廟背靠的山體內。其他法老的陵墓和祠廟都是分開建立的,唯獨這位女法老把她的生與死捆綁在一起,這座合墓與廟為一體的神廟因此成為帝王穀內獨樹一幟的建築。

 

卡納克神廟

 

來到河東岸的卡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已是下午時分。這是埃及現存神廟中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的一座,可與吉薩金字塔媲美。兩排獅身公羊頭雕像守護在殘缺敗落的第一道塔門前。進入塔門,有幾處修複工程被塑料布遮掩,散落在破敗的神廟間。空庭中孤立一根圓柱,棕櫚樹前矗立拉美西斯的巨像,雙腿間夾持王後妮菲塔麗較小的立像,四顧一片破敗景象。

 

 

 

我行步間頗感無趣,直到走進第二道塔門,仰望一排擎天巨柱,眼前的恢弘景象才令我的遊興為之一振。卡納克神廟是獻給底比斯地方主神阿蒙的建築,宏偉的多柱庭經幾代法老經營,至今三千多年,那134根石柱仍分為十六排,依舊巍然屹立在原地。中央兩排石柱高21米,直徑3.57米,我把直徑乘以圓周率計算了一下,石柱周長竟可達11米多,真不知需幾個人手拉手才能把這麽粗的石柱合抱起來。我進而仔細查看,原來這些高大的石柱由底部到頂部,都是一截連一截石塊,累集黏合而成。柱麵精致的浮雕有圖像也有文字,有些浮雕上原有的色彩仍依稀可辨。柱頂上承托厚重的大梁,從某處殘存的屋頂可以看出,大梁上原先全都覆蓋屋頂。遙想當年,祭拜者進入此幽深的大廳,目睹林立的巨柱,仰望高高在上的屋頂,不知該懷有何等敬畏的心情。

 

卡納克神廟內另一看點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兩座方尖碑。其中一座在圖特摩斯三世複辟後已經斷裂,殘存的一截如今棄置神廟後院。幸存的一座仍矗立在甬道右手,它高達30米,是埃及境內現存最高的方尖碑。網上有一段該碑銘文的中譯,現轉抄如下:

 

他(女王慣用陽性第三人稱代詞)為他的父親阿蒙——兩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他的紀念物,為他用南方的堅硬花崗石建造了兩個大方尖碑,它們的表麵鍍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當太陽在它們之間升起時,從尼羅河的兩岸看去,它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

 

從這段文字可想見這座鍍金方尖碑當初在陽光照耀下輝煌一時的景象。

      神廟後院有一泓池塘,號稱聖湖,湖畔的石壇上爬著一個聖甲蟲雕像。有牌示告知遊客,圍繞此聖壇轉七圈,可得好運。古埃及所謂的聖甲蟲中文名叫蜣螂,俗稱屎殼郎。受了精的雌甲蟲將卵產在糞便中,滾作圓球狀,作為幼蟲的食物,即所謂“蜣郎轉丸”。此語在中文語境中含有貶義,指一個人重複低下本能的行為。但在古埃及人眼中,蜣螂轉丸是向著日升的方向,特具神聖意味,該蟲因此而與太陽神綁定在一起。聖湖附近的建築物都比較破敗,遠處另有月神廟等處所,都不對外開放。

 

聖甲蟲

 

      我們在當天晚上乘綠皮火車返回開羅,車行前,團友們分頭在盧克索市內遊觀拍照,欣賞尼羅河畔黃昏的景色。我與兩位團友在盧克索城內乘馬車看街景,最後到影片《尼羅河上的慘案》外景拍攝場地Winter Palace大酒店內流連一陣,消費了旅館內昂貴的英式下午茶。

 

 

 

 

六 黑沙漠/白沙漠露營一日遊

      二十七日上午到達開羅,下了火車上汽車,下午較晚時候,進入沙漠地帶。所謂黑沙漠,是指路邊沙丘或遠處山坡上一層濃

白沙漠

淡不均的褐色或黑色物質,恍若濃煙熏過留下的痕跡。這種景色稀稀落落,車行過程中,僅偶爾一現。所謂黑沙漠,並非茫茫沙漠一片黑。據說此處為遠古時期的海底,火山噴發,海枯石爛,遂衍化出這一帶恍如火星表麵的景象。我們分乘的越野吉普每到有成片黑色覆蓋物的地方,就停車路旁,團友們紛紛登上高處拍照,隨後繼續前行。

黃昏時分,車隊進入廣闊的白沙漠曠野。據說是遠古幹枯海底的石灰石久經風化,白色粉末散落凝聚而致,景色較黑沙漠更可觀。一眼望去,平坦處是板結的白沙,突兀處形成奇形怪狀的岩石造型。其中有一處被稱作“小雞蘑菇石”的造型成為白沙漠之旅的商標型景點,我們的車隊便在此處停下。司機和導遊卸下所帶的帳篷地毯等什物,忙著在一平曠處安營紮寨。團友們四處尋覓各自欣賞的景點,沒完沒了地留影拍照,直到夕陽漸沒時分,一輪圓月從遠處升起,月光下的白沙漠呈現出神奇的白夜景象。用罷晚餐,篝火正旺,司機們擊鼓奏樂,鏗鏘助興。團友中有位善舞者應節起舞,扭擺得搖曳多姿,那一身埃及豔後般的衣著打扮映著火光,明滅閃爍,一時間瘋魔全場。

 

 

      篝火漸熄,夜色深沉,在場者逐個離去,都鑽進各自的小帳篷。我依舊與同屋老薑同帳篷,兩條大漢地毯上躺下,長腿直伸到帳篷出口。次日晨起,我們拔營離去,乘車返回開羅。

 

 

懸空教堂

 

七 開羅一日告別遊

 

 

      開羅已住過三宿,直到此遊的最後一天,我們才遊覽了市內著名的寺廟和博物館。首先去老城的科普特區。科普特人是埃及信奉基督教的族群,在阿拉伯人占領埃及前後,科普特人居住區始終都是基督徒在埃及最牢靠的據點。科普特區有科普特博物館和幾處基督教教堂,我們僅參觀了其中比較古老的懸空教堂(Hanging Church)。

 

 

 

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降生後,為逃避希律王的迫害,聖家族曾一度前往埃及避難。據傳說他們途中曾在科普特區有所逗留,因此懸空教堂又名聖瑪利亞教堂。之所以命名“懸空”,是因為教堂建立在巴比倫城堡之上,後因地麵升高,如今已看不出懸空的形勢。走進教堂鐵門,步入狹窄的庭院,左手牆上有一幅彩色鑲嵌壁畫,畫的就是聖家族出逃的場麵。畫中瑪利亞懷抱小耶穌騎著毛驢,約瑟夫牽驢前行。教堂頂部高聳兩個白色塔樓,拾級而上,走過29級台階,眼前就是古色古香的禮拜堂。堂內祭壇上有聖母懷抱耶穌的畫像,暖黃

阿裏清真寺

色燈光照耀下,掃視110位聖徒畫像,再環顧牆上明麗的彩色玻璃窗,置身如此古樸優雅的氛圍,一時間恍若返回中世紀。

 

接下來前往城市最高處的薩拉丁城堡。大巴行進中,遠遠即可望見穆罕默德·阿裏清真寺高聳的圓頂和土耳其式圓柱尖塔,其規模形製很像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但走近這座宏偉的方形建築,立刻露出其相形見絀的現狀。從牆壁到到門扉,到處都顯得因年久失修而陳舊晦暗,所謂的雪花石膏建築已呈現褪色的敗落。朝拜清真寺要求講究“清真”,進寺門必須脫鞋。在阿裏清真寺大門外另有變通方式,可花錢買塑料鞋套,套在鞋上,闊步入內。大院裏靜靜悄悄,我特別注意到高牆外高聳的鍾樓。為交好法國,國王阿裏於1831年把盧克索神廟前一座方尖碑贈送法國國王,數年後,法王回贈一大時鍾安裝在塔樓內。那個大時鍾早已停擺,成了廢物,而方尖碑仍在巴黎高聳協和廣場。寺內唯一的看點是大禮拜殿。站在大殿中心,仰望華麗的大穹頂,四麵有四個半圓殿堂環擁正殿,四根高柱挺立其中。大穹頂下垂掛一枝型大吊燈,圍繞著大吊燈,一圈又一圈球形燈盞,亮堂耀眼,散發出普照信徒的光芒。

午後參觀了兩個著名的大型博物館。埃及文明博物館的館藏展品博大豐富,其中最吸引遊客的是不久前轉移到此處的22具古埃及帝王的木乃伊。據新聞報道,這些木乃伊轉移此處的開幕式成為埃及的國家大事,曾舉行隆重的遊行儀式,送到館內特別設計的展廳內。我們經過昏暗的地下通道進入以黑色為背景的展廳,廳內拐彎抹角,分為不同的小展室,每個小展室展出一兩具木乃伊。這些木乃伊封閉在玻璃罩內,渾身包裹麻布,僅露出幹枯的頭麵和雙腳。每具木乃伊都有英文標明其名號,其中有我曾見過其雕像和進入其墓壙的幾個法老,如拉美西斯二世、麥倫塔普等。那些幹屍黑得恍若焦炭,既不堪入目,也不值得拍照,我掃視一眼,旋即走出展廳。

關於木乃伊的製作過程,有詳盡的英文介紹。來到埃及,我縱觀所有關於木乃伊如何製作的說法,其實均來自古希臘曆史之父希羅多德《曆史》一書中的記載。走筆至此,我順便把手頭該書中譯本中的相關文字轉抄如下:

 

工人首先用鐵鉤從鼻孔中掏出一部分腦子,並且把一些藥料注射到腦子裏去清洗其他部分。然後,他們用埃西歐匹亞石製成的銳利的刀,在側腹上切一個口子,把內髒完全取出來,把腹部弄幹淨,用椰子酒和搗碎的香料加以衝刷,然後再把搗碎的純粹沒藥、桂皮以及乳香以外的其他香料填到裏麵去,再照原來的樣子縫好。這一步做完之後,這個屍體便在硝石當中放置七十日。超過了這個時間是不許可的。到七十天過去的時候,他們便洗這個屍體,並把屍體從頭到腳用麻布的繃帶包裹起來,外麵再塗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膠水使用的樹膠,這之後屍體便這個樣子送給他的親屬,親屬得到這個屍體,便把它放到特製的人形木盒子裏去。他們把木盒子關上,便把它保管在墓室裏,靠牆直放著。(王以鑄譯希羅多德《曆史》,頁145-146)

 

最後參觀了規模宏大,展品最豐富的埃及博物館。通觀此博物館,可看出不少展品都是從我們去過或尚未去的陵墓和神廟中遷移過來的。那些雕像、圖像及相關的器物經過布置,配上簡單的說明,放在展廳裏,在沒去過相關陵墓和神廟的觀者眼中,其觀感應會

 

埃及博物館

 

與我們已去過那些地方的觀者有所不同。對我來說,眼前的那些展品已從其所在的境域中分離出來,如同從完整文本中摘錄的短句,已失去烘托其形象,限定其意義的背景,顯得很單調了。我匆匆掃視,走個過程中,算是重溫了一連串似曾相識的斷片。

 

值得一提的是圖坦卡蒙的特展室內初次目睹的展品。圖坦卡蒙是新王國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九歲即位,十九歲暴亡。關於他暴亡的原因,專家詳加考訂,各有說法。但普通遊客僅出於好奇,多是奔著這批鎮館之寶,一飽眼福而已。展室內擠滿了遊客,因嚴禁拍照,室內特設立專人負責巡視,不時提醒遊客“No Photo”。展品中最吸睛的是依照墓主生前麵容打造的黃金麵罩,其上鑲嵌紅寶石,額上飾有象征上下埃及王權的兀鷹和眼鏡蛇雕塑。其他如黃金棺材和黃金寶座,另有展示在大廳內的車輛,其設計之靈巧,工藝之精致,令人歎為觀止。

回顧十天來的陵墓神廟遊,古埃及的文明業績不隻領先超前,且富有垂範後世的價值。尤其是在天文曆法、數學、醫療、建築工程等領域的成就,以及神話譜係的建構,都明顯影響到希臘羅馬文明的後續發展。此外,古埃及人創始幾何形美術規則,諸如神廟內一係列人像浮雕側麵頭像的模式更為此後的西方美術昭示了因襲的範本。由於不敵外族的持續入侵和占領,古埃及人久已亡國亡種,但薪盡火傳,其影響西方文明的源頭畢竟是有跡可尋,彪炳後世的。

 

 

 

2023年12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