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那年秋天,也就是我快滿十二周歲那年秋天,我以總成績全鎮第三名的成績被鎮中學錄取,開始了我長達四年的初中生涯。
開學那天,父親用一副扁擔挑了被褥、糧食、母親醃製的鹹菜等行李,和我一起踏上了漫長的上學之路。
我家所在的那個村子叫葉莊,深藏於大山之中。出村子到鎮上,要翻越兩座高山,總共要走十裏崎嶇不平的山路。第二座高山,尤其陡峭。我們每次爬到山頂,通常都會累得氣喘籲籲;如果是夏秋季節,經常大汗淋漓;因此我們必然會在山頂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繼續前行。
我以前說過,這兩座高山,其實也是我們村這個小小“世外桃源”的屏障,保護了無數逃難進山的難民們,當然也包括我父親和村裏好幾戶人家。正所謂:
桃花今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三十多年前,當時已是孤兒的父親,年僅十幾歲,為了養活自己和年幼的叔叔和姑姑,就曾經赤腳挑著木柴擔子,在這條山路上往返無數次。
下山之後,還要再走十八裏土路才能到鎮上的初中;中間還要經過幾道河。夏季時,遇到山洪爆發,我們必須走另外一條更加曲折的山路,繞過這些河流。
走完難走的山路到了學校,更麻煩的事情還在後頭。新生報道時,我發現居然忘記帶學校發的錄取通知書了。父親帶著我到校長辦公室解釋,碰上了父親兒時的街坊朋友李老師。李老師是學校的教導處主任,馬上就把這事擺平了。到了後來,李老師力主我放棄在初二複讀而直接升初三,從而間接影戲了我的命運。因此,他是改變我人生軌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這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父親把我安頓好後,下午就回去了。我晚上就睡在男生集體宿舍的大通鋪上;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離開親人單獨在外過夜。其中經曆的焦慮和煎熬,可想而知。我們班上一個女生,在開學幾天後,就忍受不了住校生活,說是太想家了,哭得死去活來的,流著眼淚離開了學校;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她。
我們那時的學校還是六天製。但是學校考慮到很多學生來自偏遠的鄉村,周六下午隻上一節課,就早早放學了。放學後,我歸心似箭,和大家急匆匆離開學校,往二十八裏以外的村子走去。剛出學校不久,就看見二哥在路邊等我;原來是母親擔心我,叫二哥騎了自行車來接我。
其實,我在小學五年級時,已經借三姐夫的自行車學會了騎自行車。但是,那時家裏隻有一輛舊自行車,是家裏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是住校生,因此不太可能把家裏的自行車騎到學校長期閑置。
在家裏住了周六一晚上,周日吃完午飯,我又要返校了。這時父親就不送我了。我每星期去學校要帶的東西其實並不多:一瓶鹹菜,七八斤大米或者麵粉。但是,我那時個子非常矮小,也不敢單獨走行人稀少的那十裏山路。因此,我通常是和鄰村的同學們約好一起出發。到了周六下午,我也是和同學們約好一起步行回家;因為二哥不可能每個星期都來接我。
有幾位家裏條件好的同學,已經可以自己騎自行車上學了。有一次上學路上,剛好遇到村裏組織鄉親們修上學的那段山路。鄰村的一位同學家長就對父親說:孩子走路上學太難了,該給你們家的孩子買輛自行車了。
到了初一下學期的某天,班主任姚老師把我叫到她的辦公室。我看那裏坐著一個陌生的後生,不知何故。經過他們的解釋,我才知道事情的緣由。這個後生,是我父親當年在平氏鎮時的一個親戚,算起來是我表哥。他有一輛舊自行車,剛好需要處理;父親就答應買下來,表哥就把它送到學校來了。我這才注意到姚老師辦公室外麵的牆邊,的確停著一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我欣喜若狂,自己終於有了一輛自行車!而這輛破破爛爛的自行車,陪伴了我下麵三年多的初中生涯。
後來我才注意到,這輛自行車,除了車座的外皮是新的,其餘部件都已經非常陳舊了;有些零部件,根本早就無影無蹤了。周末回家,二哥去七裏外的湖北省的一個供銷社買了幾個自行車零件,湊合裝到自行車上。到這裏,這輛自行車,才算是像模像樣了。
我那時已經從學校的集體宿舍搬出來,借宿在鎮上一家陳姓的農戶家裏。因此,這輛自行車就停放在他們家的院子裏。他們家人特別謹慎,怕自行車丟了擔責任,曾經要求我把自行車停在別的地方。我的一個好朋友同學借宿在另外一個農戶家,我就請求把自行車放在他們那裏。那時,我的自行車是不上鎖的。這家的主人不厚道,就把我的自行車當自家的車子用;這還不算,有一次把車胎弄破了也不幫著補。等周六下午我要回家時,發現車胎是癟的,完全沒法騎;我隻好把車子推回家。父親是個遠近聞名的多麵手,修補車胎也在行,就把車子修好了。
但是,我們必須找到一個長久之計。後來,父親親自帶著禮物到陳家,講述了我的難處。陳家就同意我把自行車停在他們院子裏,這事才算了解。
我在初一時,個子還是非常矮的,不到一米四。而那輛自行車,是標準的二八車,即輪子的直徑是28英寸。因此我開始騎這輛車時,是不太可能騎在車座上的,因為我的腿不夠長,夠不著腳踏板。所以,我學的是那時候比較流行的“掏檔”,有的地方叫“套腿”,就是右腿從三角杠下麵伸過去踩腳踏板。這種騎法,不僅非常費力,而且觀感奇差;那根本不是騎,因為屁股永遠是懸在空中的。好多次,我在騎車上學路上看到走路上學的同伴同學,都感覺無地自容。出國後,看日本名導演宮崎駿的不朽大作《龍貓》(My Neighbor Totoro),發現電影裏鄰居家的小哥哥居然也用熟悉的“掏檔”騎法,頓感親切萬分,熱淚奪眶而出。
直到初二時,我的個子長高了點,才終於放棄這個野路子,堂堂正正地騎在座位上了。有一次騎著自行車上學去,遇到堂哥家的一個大侄女;她當著大人們的麵,誇我“文質彬彬”。
就算騎自行車上學,在翻越兩座大山時,照樣是個大挑戰。上山自不用說了,山路陡峭,隻能推著自行車。而下山的路,同意不平整,而且很多地方坡度很大。加上自行車質量不敢恭維,很多時候刹車幾乎就是個擺設,所以騎車下山非常凶險;大型自行車翻車現場,經常可以看到。我車破人慫,碰到陡坡就乖乖下車。隻有翻過了大山以後,才可以在稍微平坦的土路上享受那種“春風十裏揚州路”的帥氣感。
如果趕上天降大雨或者冬天路上積雪過多,我們的自行車就派不上用場了。這時,我們還得依靠步行這一基本功了。記得某年冬天的周六,大學紛飛。我們同村的孩子們擔心路上不好走,而冬季天黑得又早,吃完午飯就直接上路回家了,下午的課都沒有上。到家時,天已經快黑了。班主任執法從嚴,第二個星期仍然把我這個學霸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的“批評欄”裏,罪名是:無故曠課。
在下麵三年多的時間裏,這個破舊的自行車壞了無數次,也被無數次修好。等我上高中以後,就用不上它了。我記不起來它的最終歸宿了。
1988年夏天,父親給家裏買了一輛嶄新的“飛鷹牌”自行車。他從平氏鎮買了自行車回家時,路過我們學校,還特意推著新車到學校看我。其實購車時,他還不會騎自行車。幾個月後,他自學學會了騎自行車。從此,老家的山間小路上,多了一個騎自行車如飛的猛人;而那年,他已經53歲了。
現在我的歲數大了,鍛煉身體也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有時就帶著孩子們騎著變速自行車在鎮子上狂飆。而每天傍晚,我都會在鎮子裏快步走上半個小時。有時我就想,這也算是繼承了小時候在老家養成的優良傳統吧。
注:我父親的身世非常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寫的兩篇文章:祖母小傳,父親的青少年。
附一:電影《龍貓》裏的“掏檔”自行車騎法
附二: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是的,大通鋪太可怕了,誰住過誰就知道有多痛苦,:-)。
謝謝師兄來訪!
沒事的,不影響閱讀和理解。
看來你是學文科的料啊!
我小學時成績還行,上了初中,一下子慌了神,成績不上不下。初中畢業時,沒考上中專。我在初二時,以為隻有考中專一條出路,雖然知道可以考大學,但太難了,不是我這種人可以夢想的。
高一時,明顯物理化學跟不上了。那時悲觀到了極點。很多時候,上課時,我去學校外不遠的電影院看電影,縣電影院上映的片子,基本上每部都看。也沒錢買票,開場後混進去的。甚至物理化學的考試都參加。
高二,硬著頭皮分到文科,聽說全縣一年考大學幾十個,其中文科不過十個人。
不過,學了文科後,一下子很輕鬆了。好像沒怎麽用功,成績就一致不錯。那時不再去看電影了,周六去文化館看書看報紙,看到份報紙,叫參考消息,大吃一驚,竟然有這樣的報紙,看到上麵轉的美國新聞日本新聞,天天在罵本國政府,天天在表揚中國政府,好有趣。幾年後,這成了我的職業,不過,是反過來的,天天表揚本國政府,罵他國政府。
謝謝來訪!很高興你能喜歡這些故事!
居士的係列文可以成冊,太值得記錄了,喜歡看!
cowwoman:你的好文也讀了,也挺感慨的,還沒來得及留言,就看不見了。:)
謝謝來訪!
小學是五年。初三我留了一級,所以初中總共上了四年。
大山形成的天然屏障,部分使得村裏免受村外戰亂的影響;這類似“桃花源記”裏的場景。
繼續寫,期待下篇下下篇。你這係列增添了這個假期的樂趣。
這個我讚同,我覺得我的確繼承了父母的聰明基因。
是的,偏遠山區的農村,條件的確非常艱苦。
2010年,一位出生於河南鄧州市的教授梁鴻寫了紀實文學《中國在梁莊》。據她書中所講,在她小時候,她們老家居然沒有廁所,家人大小便都是在院子裏的地上。這個極大震撼了我,簡直顛覆三觀。
謝謝分享!是啊,到了今天,在中國的某些偏遠山區,孩子們每天爬山去上學。
謝謝分享!北歐國家,的確是地球上先進國家的表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