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戰爭是如此恐怖,否則我們會打到樂此不疲。
--羅伯特·李將軍
最近,我正在閱讀約瑟夫·海勒的軍事諷刺小說《第22條軍規》(Catch-22)。該書於1961年出版。
該書描述了被後世稱為“第22條軍規”(Catch-22)的邏輯悖論。在書中,二戰中的美國陸軍航空兵有一條充滿了矛盾的滑稽軍規,即第22條軍規:
隻有瘋子才能獲準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
那麽,如果有一位飛機師希望可以因為精神錯亂而被放行離開軍隊,他需要主動提出申請並被醫生判斷為精神錯亂。
由於轟炸機機組執行的任務是深入敵後轟炸納粹德國或者意大利,故而這些任務是極端危險的。根據戰後的統計,僅有約四分之一的轟炸機機組人員完好地在戰爭中幸存下來。
因此,願意執行這種轟炸任務的人肯定是發瘋了。但是,如果機師懂得這些任務的危險性而希望離開轟炸隊,那就意味著他有自我保護的理念,因此他是理智的而不是發瘋的!
根據上麵的分析,在這個軍規之下,沒有任何人可以根據精神錯亂的理由給飛機師放行!
自該書麵世以後,第二十二條軍規被借用於描述其他個人受製於但是卻無法控製的規則、條例或程序。以下為一些我們常見的例子:
在股票投資中,特別是在股市大幅上漲進入高點時,我們需要決定是否要進場投資。這時,我們會麵臨類似”第22條軍規”的兩難窘境。
一、如果我們繼續觀望,會產生害怕錯失(Fear Of Missing Out,FOMO)以及對未來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因為美股的曆史數據表明,美股是“熊短牛長”;市場在創下曆史新高後,往往會繼續上漲。因此,我們置身事外可能導致錯失重大收益。
事實上,在過去三年裏仍然觀望的投資者,親自目睹了標普500指數經曆了將近60%左右的漲幅。同期,納斯達克100指數更是上漲了85%左右。
這些事實,給觀望的投資者帶來了即使在價格看似高昂時也要入市的壓力。
二、如果我們現在進場,則麵臨市場回調或下跌的風險。因為過高的估值往往預示著市場波動性加劇,並且一旦市場預期未能實現或宏觀經濟狀況發生變化,就有可能出現市場的大幅回調。
那麽,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窘境呢?
一、誌當存高遠
我們要有長遠眼光,專注於長期的投資目標和明確的投資計劃,而不是試圖預測市場走勢或者挑選投資。
如果我們的投資年限是20年或者更長,那麽我們希望的預期回報是500%以上。就算當下市場的估值有10%甚至20%的“泡沫”,在我們的長期目標麵前,這些都可以忽略不計。
二、分散風險
投資界有個共識:離開風險而單純討論投資回報率,是在耍流氓!
假設我們有一大筆資金準備入場。如果我們在股市高點一次性投入全部資金、而股市隨後立刻大跌,那麽我們就會麵臨投資大幅縮水的風險。
為了降低這種極端風險,我們可以采用平均成本法(DCA)等定投策略。比如,我們可以把手中積累的大筆資金分成十份或者二十份,每個星期投一份,把進場時間窗口期拉大為幾個月時間。
這種策略,有助於顯著降低一次性買入就碰上市場大幅回調造成的影響,從而降低了我們的投資風險。
美股最近又在不停地創造曆史新高。如果你是一個觀望者,希望你能果斷走出第二十二條軍規窘境,大膽進場!
延伸閱讀:
謝謝平等兄!周末愉快!
請看理財筆記#17。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634/202308/19042.html
那時電影裏的故事。
我不否認個別投資天才可以通過投資個股獲得遠超市場的收益率,比如巴菲特。但是,我自己做不到;我身邊也沒有這樣的人。
我是出國後才知道這部小說。
的確,我能夠理解那些生活在集權體製下的、又有思想抱負和理想的知識分子們的困境。
如果他們一直沒賣自己的股份的話,那今天他們倆就擁有約 $100 billions。
這使我想到當初在國內知識分子圈子裏神神秘秘地流傳“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 22)小說。那時還太小,缺乏人生閱曆,不明白為什麽他們那麽與之共情而又不敢聲張。
A catch-22 is a paradoxical situation from which an individual cannot escape because of contradictory rules or limitations (see Wiki).
通俗地說:
“It's a "damned if you do, damned if you don't" scenario, where any choice leads to a negative outcome.”
原來, 那些知識分子在單位身處夾縫中,夢想有所作為,可又怕槍打出頭鳥,隻能渾渾噩噩混日子。
在個人投資上,我完全同意矽穀居士的“誌存高遠(長遠布局),分散風險”的大原則。從我與許多金融圈/財富管理專業人士的交流結果來看,秉持這個大原則,加上自律(抵製“天上掉餡餅”誘惑)和好學(及時把握時代大趨勢),長期回報都很不錯:)
謝謝補充!的確如此。
可惜但是,很多投資者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可以比市場聰明,從而進行各種擇時交易。數據顯示,他們絕大部分人的表現都比大盤指數基金更加遜色。
Agreed. But unfortunately, it's also an "art". ROFL ;-))
Yes, it is.
More importantly: do not get into such situations in the first place. LOL.
Yes. IMHO, we all, I mean everyone, have encountered such times in life, some self-inflicted, some real ones. How to get out is an "art" ;-))
Thx again.
謝謝補充!
There are other synonyms, such as: dilemma, quandary, quagmire, etc.
是滴,人有時候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同意你要立高望遠和分散風險的投資建議(當然具體方法對“積累階段”和“消費階段”或會有所不同)。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