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捷徑

分享投資理財知識、經驗、生活隨筆。
個人資料
矽穀居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為什麽不再追求早退休?

(2023-11-05 10:49:57) 下一個

我還不曉得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人民是如此的熱愛財富,而維持財富平等的理論則被人民所強烈藐視。
    --亞曆西斯·托克維爾

在投資理財這方麵,我算是個遲到者。我30歲才從學校畢業,從美國東部都市跑到矽穀鄉下“淘金”;32歲才開始在券商那裏開戶投資證券基金;39歲時買了第一套自住房。從很早開始,我就用一個電子表格記錄自己每年的投資回報率,用以和標普500指數對比以衡量自己的投資表現;同時,我也用它跟蹤家庭淨資產的變化情況,從而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以及何時可以達到財富自由。

在我45歲左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基本實現了財富自由,就開始琢磨著如何早日退休。其實,從更早幾年時間起,我已經在關注美國風頭一時無兩的FIRE運動, 英文是Financial Independene, Retire Early,翻譯成中文就是“財富自由早退休”。開始我比較認同他們的理念,就是早點擺脫朝九晚五的羈絆,放飛自我,過自己想過的退休生活。

然而,過去幾年,我的思想慢慢發生了變化:我已經不再追求早日退休了。今天就總結一下影響我思想轉變的幾個因素。

一、人生觀和財富觀的變化
我從小缺乏一個“好”的富人偶像。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並在偏遠山村長大的農村孩子,周圍全是窮得叮當響的農民。身邊最有地位、最有修養的人,起初是小學老師,後來是初中老師,最後是高中老師。就像《圍城》裏一個淪落風塵的女子說的那樣:教書的?教書的沒有錢,為什麽不走私做買賣?我爹也教書的。我們老家的老師,個個都是非常清貧的。

由於成長環境的製約,我自己是有深深的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的;老話說什麽來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我早年自己老盤算著何時能夠實現財富自由、不需要努力工作了,也是這種意識的體現。

然而,強大的美國的主流文化和矽穀人的精神最終扭轉了我的這些看法。

美國是這個行星上非常獨特的地方。從清教徒開始,美國人就崇尚勤奮、節儉、創造財富。比如,美國國父富蘭克林自力更生,從事各種工作和商業活動,很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時間就是財富”,被他在書中引用並積極倡導。而這種思想,在歐洲舊大陸,直到今天,都會被主流社會所鄙夷。

法國大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十九世紀考察美國時,被美國人這種崇尚財富、藐視平等的精神震撼到了。美國社會將賺取金錢視為是一種最主要的道德,結果使美國的一般百姓得以享受人類史上空前的自尊和自由。在美國社會裏,幾乎所有人都抱持勤勞工作和超越他人的理想,一般百姓從不服從精英的權威,同時激進的個人主義與市場資本主義發展至了前所未見的地步。而這種精神,直到今天,普通人都能感受得到,比如:

  • 美國人的平均工作時長,在發達國家裏名列前茅。
  • 美國有各種財富排行榜,比如福布斯富豪榜、個人財富淨值分布圖等等。
  • 美國股市的總市值,占到全世界的60%;而美股股市的收益率,在過去百年裏,天下無雙。
  • 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從來都是被鄙視的思想。最嚴重時,還產生了“麥卡錫主義“;連“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和五星上將馬歇爾將軍都被牽連。

我有幸在矽穀工作,身邊的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數不勝數。我慢慢被他們近似瘋狂的工作熱情、永不知足的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及慷慨回饋社會的舉動感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來美國20年後,被美國的文化改變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自認為自己的資質不差,即使不能成就驚天偉業,至少也要盡力展現自己的才能;除了積累更多的財富以提高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質量,也算是不辜負上天的恩賜吧。就像愛因斯坦說得那樣: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麽,而不在於他獲得了什麽。

二、健康觀念的變化
先前我認為:早點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利於身心健康,也能夠延年益壽。這幾年,我看了幾本和醫療健康相關的書籍,也讀了一些網絡上的文章;從此我也就不再憧憬這種早退休的生活了。

比如,不少醫學研究表明,相比於早退休的人群,工作到65歲左右才退休的人群,平均壽命更長。具體因素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的體會是:工作逼迫我們在一定的壓力下學習新事物,這有利於大腦的健康。和同事們的互動,也是社交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健康也是有利的。

至於環遊世界這種“夢想”,其實是言過其實的。地球非常大,我們不可能全部去體驗,而且很多體驗未必是賞心悅目的。地球之外還有太空,我們都要去看看嗎?

有些人說退休後可以去做義工,更好地回饋社會。我寧願做我擅長的事情,把掙到的錢捐給自己喜歡的慈善機構,效率更高。

有一個朋友鼓勵我早退休後到美國中西部買一塊農場,搞些種植和養殖工作。我都樂了:我可是農村長大的,下過地上過山的;小時候吃過的苦,我可不想吃第二茬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9)
評論
usd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矽穀居士' 的評論 : 感謝回複!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usdl' 的評論 : “能推薦一下相關書籍和文章麽?”

比如這篇刊登在HBR上的文章:https://hbr.org/2016/10/youre-likely-to-live-longer-if-you-retire-after-65

SSA也有一篇調查報告:https://www.ssa.gov/policy/docs/workingpapers/wp93.html
usdl 回複 悄悄話 "這幾年,我看了幾本和醫療健康相關的書籍,也讀了一些網絡上的文章" --> 能推薦一下相關書籍和文章麽?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oodhouse99' 的評論 : 是的,特別是白領工作,對身體的要求也沒有那麽高了。
goodhouse99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好多 work from home,工作晚退休不是難事,而且每天有事情幹,挺好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青白丹城' 的評論 : 《肖申克的救贖》裏有一句台詞: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青白丹城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我總是閑著的時候十分懶散,效率奇低,忙的時候反而效率高很多。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謝謝!能夠找到自己不討厭的工作,也是運氣,:)。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早退晚退確實是個人的選擇,居士選擇晚退,至少表明了現在的工作幹得很舒心,好事!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友梨江莉' 的評論 : 哈哈,謝謝!我比較喜歡讀書、獨立思考而已。我的確感想美國提供了一個適合我發展的環境。
友梨江莉 回複 悄悄話 真心覺得您是“精英”,這麽說不是奉承您,沒那必要。也不僅是因為您有了財富。
一個從偏僻的中國農村走出來的農家子弟(我沒有歧視之意,隻是陳述事實),能夠對自己、對美國、對世界、對財富,有著如此洞明的認識,這是天份。不用說當然有您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其中,但悟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的。

另外,您的成功也真心的托福於美國。大概這地球上,美國,是唯一的一個離“理想”最近的國度,並不僅僅是因了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資源的原因。這也是全世界的人都往美國跑的重要原因。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早退、晚退,的確沒有標準答案。超過20%的65歲以上男性,還在就業市場拚搏。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讚居士好文!何時退休是很個性化的決定,隻要自己活得開心,活得健康早一點,晚一點退休都可以。同意你這句話:“工作逼迫我們在一定的壓力下學習新事物,這有利於大腦的健康。和同事們的互動,也是社交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健康也是有利的。”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燕麥禾兒' 的評論 : 謝謝推薦那篇好文章!我多半取個折衷,幹到65歲左右吧。工程師,和教授沒法比,終身教職是鐵飯碗;工程師老了,會被公司趕走的, :)。
燕麥禾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矽穀好文!網友人參花寫了一篇文《退休還是永不退休》,矽穀有時間可以看看。

如果矽穀想成為人參花文章中的人,也是很有樂趣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232/202207/7446.html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分享。我也打算工作到65歲以後,再考慮退休的事情。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如果喜歡自己的工作,即使財務自由之後,也可以不選擇退休。我認識的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70多歲了,退休儲蓄幾百上千萬,但沒有任何退休的計劃,每天去上班做研究,業餘時間去世界各地攀岩,生活十分充實,快樂。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最西邊的島上' 的評論 : 謝謝分享!對,找到自己不討厭、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非常重要。
最西邊的島上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哈。我和我先生應該是屬於早“退”的一類(48歲和52歲)。不過我能理解你的理由。

我們也看過一些FIRE的故事和“雞湯”,但那不是我們早退的啟蒙。幹了多年的“高科技”,每周5,6天晨出夜歸,越做越不明白自己做的貢獻是對人類有利還是無利,或是讓人們生活更“孤立”更繁忙。日久天長,激情和動力均已不在,與其廝守不如離開。

不過對我們來說,“退休”不是不再“工作”,而是選擇離開不願做的事情,不再有老板管製,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喜歡對社會也有益的事情。這樣是不是我們也為社會“貢獻”了兩個自由平和的人嗬?

除讀書和關心世界大事外,我們在不少社交網站上注了冊,在那裏發言討論互相學習,另外還要管理自家的財務(無退休金和其他福利收入),覺得用腦很多很忙哦。

所以覺得早退晚退是因人而異。如果身體好並喜歡和享受自己的工作,那就可以一直做下去,管他神馬年紀。 哈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