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林斯堡的那段日子裏,麥琪結識了不少留學生和他們的家屬。那些在異國他鄉彼此扶持、共渡艱難歲月的朋友們,成為她生命中一段溫暖而珍貴的記憶。幾十年過去,他們之中仍有人與麥琪保持聯係。每當回憶起那段一起奮鬥、相互幫助的日子,麥琪的心中總會湧起一陣溫情與感慨——那是一段雖平凡卻難以忘懷的時光。
一、同機而來的小施夫婦
最巧的是,與麥琪同機從上海飛往美國的施女士(大家都稱她為小施)也恰好定居在格林斯堡。小施的丈夫在當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她和麥琪一樣,剛到美國時不斷地四處打零工。起初她在一家中餐館幫忙,後來又在一家律師事務所裏做秘書。沒過多久,小施生下了一個兒子,大家都為她感到由衷的高興,還打趣道:“在美國可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了,可以多生幾個!” 果然,小施後來真的生了三個兒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施的婆婆也來美國探親,而這位婆婆竟是麥琪丈夫在國內大學時的英語老師。能在異國他鄉遇到舊識,大家都感到格外親切,仿佛瞬間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後來麥琪一家搬離格林斯堡,但她始終與小施保持著書信和電話聯係。幾年後,麥琪得知,小施的丈夫因運動生理學博士專業就業困難,毅然決定放棄學業,改學電腦編程。沒想到,他開發出一個能用於人員追蹤的信息程序,因此被當地警察局錄用。隨著計算機產業的飛速發展,他幹脆自己創業,創辦了一家小公司,雇員多達二十多人。到了九十年代末,他還被評為全美最成功的小型企業家之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初,一家大型公司提出收購他的企業,並邀請他出任CEO。麵對優厚的收購條件,他認為機不可失,便將公司賣出,帶著小施和三個兒子搬到了佛羅裏達,從此提前退休。
麥琪與丈夫多次到佛羅裏達旅行時,都曾去探望他們。那時他們五十出頭,生活悠然恬淡,已是頤養天年的模樣。三個兒子大學畢業後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也陸續成家立業。人們常羨慕他們家境殷實,孩子上大學定然輕而易舉。但小施的丈夫堅持讓孩子們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他隻讓孩子上州立大學,不願替他們鋪路。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三個孩子都成長為獨立、自信的人。
二、老同事小沈夫婦
小沈夫婦是麥琪在出國前就認識的老朋友。來美之前,小沈與麥琪同在一所中學任教,兩人關係一直十分要好。與麥琪不同的是,小沈和丈夫小肖初到美國時,並沒有把孩子帶來。他們的兒子比丹尼爾小九個月,出國前兩個孩子曾在一起玩耍。臨行前,小沈把兒子托付給父母照顧,想著等日子安定下來再把他接到身邊。
在格林斯堡,小沈在一家當時頗受歡迎的自助中餐館裏當服務員。雖然工作辛苦、整天忙碌,但收入還算穩定。小肖在大學讀研究生,雖有少量獎學金,但不足以維持日常開銷。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中國大陸出來的留學生,大多都是兩手空空,生活並不容易。為了貼補家用,小肖在周末或課餘時間也到同一家餐館幫忙。
那時餐館的服務生主要靠小費維持生計。可在自助餐廳,客人認為多是自己去取餐,不太需要服務,因此小費往往不多。餐館一般建議顧客給相當於餐費15%左右的小費,但有的人給得多些,有的少些,也有人幹脆一分不給。
小肖曾向麥琪抱怨過一次難忘的經曆。有天他負責接待一大桌客人,對方雖然自取食物,但仍不斷叫他添茶倒水。他忙前忙後地伺候了半天,那桌客人吃完結賬,卻一分錢小費也沒留下。氣得小肖直咬牙說:“真想把托盤裏的盤子全摔到他們桌上!” 麥琪和小沈聽後都笑得前仰後合,知道那隻是氣話。畢竟麥琪自己也做過服務員,很能理解那種又累又委屈的心情。
許多年後,麥琪再次去探望他們時,還提起這段趣事,幾個人依然笑成一團,仿佛時光又回到了那段艱辛卻充滿歡笑的歲月。
三、感恩節的溫馨——小許夫婦與美國家庭
小許夫婦來美時,是由一對美國夫婦擔保入學的。通過小許的介紹,麥琪也認識了這對善良熱情的美國夫婦——芭芭拉和埃利斯。感恩節那天,芭芭拉夫婦特地邀請麥琪和小許夫婦到家中共度節日。
那是麥琪第一次在美國人家裏過感恩節。那天的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佳肴:金黃噴香的烤火雞、切得整齊的烤火腿、綿軟的土豆泥、甜香的山芋、翠綠的豆角……一應俱全,色香味俱全。飯後甜點更讓麥琪印象深刻——南瓜派、果仁餅幹、蛋糕和冰淇淋,這些甜品的口味,對麥琪來說都十分新鮮。芭芭拉的兩個侄子都是大學生,他們邊吃邊打趣地對麥琪說:“我們去任何聚會或派對,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甜點有什麽。如果有自己喜歡的甜點,就少吃點主食,留肚子吃甜食!” 麥琪笑著回應:“怪不得你們都長得這麽高大,原來是靠甜食‘養’出來的呀!”
那段時間,麥琪一家與小許夫婦合租同一棟小屋,平時關係十分融洽。有空時,幾家人會結伴出遊。記得有一次,大家開車前往不遠處的 老人山(Grandfather Mountain)賞秋,滿山紅葉映襯著湛藍的天空,美不勝收,幾人一路談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另一次,他們又一同去了杜克大學,那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校園裏繁花似錦,麥琪的丈夫給麥琪和小許拍了許多合影,成為留學生涯中溫馨的記憶之一。
後來,小許大學畢業後隨丈夫前往奧克拉荷馬市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在馬裏蘭的一家公司擔任經理,直至退休。她的丈夫最初與人合夥經營餐館,但因經營艱難,幾年後轉而專職教大提琴。隨著當地華人社區的不斷擴大,他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和小許熱心社區活動,經常參與文藝演出,漸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音樂人夫婦。
四、北京來的小劉夫婦
還有一對來自北京的留學生夫婦——小劉和小馮。丈夫小劉在格林斯堡州立大學攻讀研究生,據說在北京時,他曾是著名英語學者許國璋教授的學生。隨行的太太小馮性格開朗、健談,後來與麥琪在一家中餐館共事,兩人因此關係漸漸熟絡起來。
小馮曾告訴麥琪,他們有一個女兒,比丹尼爾大一歲。因為來美國經濟拮據,一時還無法把孩子接來。她笑著說自己家有旗人血統,以前在北京的生活十分優越,“到了美國真是苦得不得了!” 這話雖帶著幾分抱怨,卻更像是半開玩笑。其實,小馮做事利索,勤快能幹,從不推辭。麥琪很喜歡她那股爽朗勁,也愛聽她講北京的趣聞軼事。尤其是她那帶著濃濃京味的普通話,語調清亮、字正腔圓,聽起來格外親切。
麥琪離開格林斯堡時,小馮仍在那家兩人曾共事的中餐館做服務員。那家餐館生意興隆,經常需要增聘員工。後來,小許也去了那家餐館,在前台兼任收銀和帶位的工作——負責迎接剛進門的客人並帶他們入座。
小許後來對麥琪說起一件趣事。她說麥琪走後,有一位留學生的太太來餐館當服務員,那對夫婦來自湖南,男的也姓劉。小劉太太年輕漂亮,但性子十分潑辣,說話做事都頗為強勢。她常常搶著迎接客人,把人帶到自己服務的桌子上,這樣小費自然歸她。可這種做法無疑搶了別人的“台子”,引起不少不滿。
起初,小馮忍了幾次,但眼看對方得寸進尺,終於忍無可忍。一天,她當麵對小劉太太說:“你不該搶台子。客人進來後,小許會按順序帶給不同的服務員,這樣大家才公平。” 但小劉太太卻不肯認錯,結果兩人當場吵了起來。小許在一旁都被驚住了,隻聽見小馮理直氣壯地說:“在你來之前,我們這裏沒有人像你這樣的,都是按順序接待客人!”
麥琪聽小許轉述這件事時,忍不住笑了出來。她幾乎可以想象,小馮那張明快爽朗的臉上,此刻正帶著一絲怒氣與幾分不服輸的神情——正是她一貫的模樣,真性情、敢言敢為,也令人倍感親切。
後來麥琪得知,小馮的丈夫小劉畢業後進入美國電訊公司 AT&T工作,並一直幹到退休,生活安穩而充實。
五、愛攝影的留學生小李
還有一位來自北京的留學生小李。當時他的太太尚未赴美。他在北京已經獲得碩士學位,來美國是為了攻讀法學博士。巧的是,小施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任秘書,便把他介紹給自己的老板——一位印尼裔美籍華人律師。那位律師十分樂於幫助中國留學生,於是小李就在律師事務所裏一邊修課、一邊打工。
小李酷愛攝影。那時還沒有“傻瓜相機”,他使用的全是手動單反相機。為了練習技巧,他經常幫大家拍照,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麥琪一家也因此擁有不少由他拍攝的人物照。
有一次,大家相約在麥琪和小許合租的小屋裏舉行一個“餃子派對”。因為幾乎都是南方人,對包餃子並不熟練,便去亞洲超市買了現成的餃子皮。那天來的人很多,小沈夫婦和另外幾個麥琪的美國朋友也一同參加。小李說他會在路上順便再買幾包凍餃子,結果因堵車耽誤太久,餃子解凍後全都黏在一起。幸好大家已經備好餃子皮,索性現場手包手煮。廚房裏熱氣騰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忙得不亦樂乎,看得那幾個美國朋友連連大笑。那一晚的笑聲與香氣,成了許多人記憶中最溫馨的留學片段。
後來,小李前往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大學完成法學博士學位,成為執業律師。不久後又回到北卡羅來納開辦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前些年,麥琪與丈夫再次見到他和太太時,得知他們已當上了爺爺奶奶,聽後都感慨萬千。
六、留學生涯的餘韻
這些散落在格林斯堡歲月裏的留學生朋友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與際遇,但他們共同的堅韌、勤奮與幽默,讓那段艱難的日子充滿了溫度與光亮。
時光荏苒,回望往昔,麥琪常常感慨: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正是這些真誠可愛的朋友們,讓留學的日子不再孤單,讓奮鬥的歲月不再寒涼。
那些年,他們的生活雖然清貧,卻充滿希望。每一個奔赴打工的身影、每一次聚會的笑聲、每一個節日裏互贈的小禮物,都是他們在異鄉生根的印記。格林斯堡,不僅是他們求學謀生的城市,更是一段被共同編織的人生奮鬥史。
後來,大家陸續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留在學術界深造,有人成為律師,有人成為企業家,也有人投身藝術與教育事業。每當他們偶爾重逢,總會回味起那段歲月——那個既艱辛又閃光的起點。
有時,麥琪會翻出當年的老照片,看著一張張年輕的笑臉,心中泛起無盡的感慨。那些友情與記憶,依舊陪伴著她的人生旅程。
2025年10月